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概念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显示其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及其演进机理对于现时代尤为重要。20世纪上半叶,经历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概念虽然在汉语语境中的译法并不稳定,但中国知识分子始终致力于从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视角解读意识形态概念,结合中国革命形式和实际需要丰富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经过再释、传播和接受等过程,使意识形态一词被赋予中国文化、政治、社会与现实意义,从“术语”逐渐转变为真正的“概念”,从漂浮于空中的语词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实践,获得了中国化的发展。随着术语层面的“汉语化”,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通过报刊、教科书等载体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概念与中国历史、文化和革命实际深入嵌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樊莹莹 《求索》2012,(10):136-138
敦煌话本是敦煌变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在其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做好语词源流及演变之考察,对于敦煌学的研究极具价值。本文以"汎澄"一词为考据,分析得出"汎澄"当作"汎腾";"汎腾"为同义词连用,都具有"向上翻起、腾起"之义,可释义为"翻腾";在"水向上翻滚"这个意义上,"翻腾"一词经历了"汎滕"—"汎腾"的演变过程。此个案之探究,不仅从共时平面分析了该词之意,而且还从历时角度理清了该词之演变,这种方法对把敦煌变文词汇放到汉语词汇发展史上作动态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叶君 《长白学刊》2008,(4):142-144
语言具有双重身份,这决定了在语言接触中必然发生文化接触。母语者对母语与外来语的语言态度体现了其价值现,而对外来语的认同与对母语的忽略则体现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汉语在与英语接触过程中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严重。需要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李政芳 《新东方》2011,(2):37-40
黎族与汉族在接触与交流过程中,因语言交流的需要,黎族大多使用汉语与汉族交流。在这种语言交流的基础上,黎族语言产生了衍生与衰变。黎语衍生的两个突出特点是借用海南话和借用普通话,并将其纳入自己语音体系。同时,接触与交流也引发了黎语的衰变,具体主要表现在落后于时代的语词和现代使用频率极少的语词。  相似文献   

5.
张明娜 《前沿》2012,(13):65-66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罗素以他的摹状词理论分析了包含像"独角兽""金山"这类指称"虚构事物"的专名以及包含像"当今法国国王"这类不摹状任何东西的摹状词的句子的真值的情况。斯特劳森针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批评,并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包含这类语词的语句做出了三值逻辑的分析,强调了语境对指称问题的影响,区分了语词或语句本身和语词或语句的使用,以及语词的指称性用法及描述性用法。从中我们也看到了语言哲学由语义学向语用学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语境下文化概念的多义性据学者研究,"文化"是一个来自于西方的含义极广的概念。在我国古汉语中,"文化"本义是指"文治"与"教化",与今天使用的文化概念相去甚远。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Culture)一词是个舶来  相似文献   

7.
<正>汉语从诞生到现在,历经嬗变。我们日常用语中的许多字、词,其现在的含义已与当初有天壤之别。让我们回到源头,追寻这些字、词的原始语义,及其演变过程,来一次有趣的文化之旅。"笨蛋"原来并不笨今天,"笨蛋"等同于白痴,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甚至  相似文献   

8.
何谓治理     
<正>"治理"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起来的,和"全球化"一样宽泛而富有弹性,可以被不同立场、不同语境接受。如今,"治理"已经成为主要政治领导人非常重视的参考依据,也是经济、社会管  相似文献   

9.
马奕 《传承》2013,(4):89-90
关于"家教"一词,《汉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了两个义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了一个义项。但根据分析语料可以得知,在现代汉语中,"家教"一词还有一个动词义项——"受聘到别人家中进行文化、艺术等教育(多指对孩子)"。指出、分析此新义项,可得出一些对辞书编撰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再论汉语词:字组、韵律、约定——基于汉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字本位视角的汉语"词"》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汉语词内涵:表达一个概念、具有一定约定程度的单字和字组合就是汉语词,具体讨论了汉语词的三个内涵,即字组、韵律和约定,同时阐述了汉语词通过韵律和约定组字成词的原理。  相似文献   

11.
王长江 《创造》2007,(4):131-133
在中国语言中,"文化"是一个很高雅的词.人们把通古晓今、满腹经纶看作是"有文化"的体现,把掌握学问、从事知识传播的学者、专家叫做"文化人".因此,像"文化"这样深奥的研究课题,颇有令人望而却步之感.  相似文献   

12.
"锢露"(gù·lou)指用熔化的金属堵塞金属器物的漏洞。这个词在上世纪60、70年代仍活跃在人们的口语中,是通行于北方方言区的俗语词,多见于历代笔记小说中,现代各大辞书也均有收录。尽管"锢露"一词书写形式各异,但释义基本相同。我们利用文献资料和现代方言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对"锢露"的词源进行了考释,认为"锢露"即"锢"字反语。后来受到汉语"字必表义"传统的影响,加之脱离语源环境久远,"锢露"被重新分析为动宾关系合成词。通过对其历史线索的梳理,补充并纠正了现代辞书对"锢露"一词注音和释义的缺陷及失误。  相似文献   

13.
一、语言是逻辑的家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曾引起了古今中外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无尽的思考,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哲学家直到今日西方语言分析哲学家和日常语言哲学家,从先秦诸子百家到今日的汉语人文精神论者,无不体现了哲人学者对语言的神秘体验和无尽的还想,并由于各人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思想不同而不断变幻着他们对语言的价值观的认识。西方语言分析哲学家认为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对概念的定义分析,其实就是体现了苏格拉底对语言的神秘体验。在他们看来,世界与语言有着惊人相似的同构关系,对语言的研究就是对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第三性"是当今社会对女博士的代称。它是对追求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学历女性的一种排斥和异化现象在语言上的反映。女人往往被称作"第二性"或"他者,"女博士从女人这个群体中被排挤了出来,成为"他者中的他者"。这个二度他者化的过程体现了社会心理和文化通过大众话语来掌控社会的事实。福柯关于话语和权力的关系理论表明话语(语言)是众多的大众维护、重组社会秩序的有效机制,权力通过话语发挥作用,话语的流通又进一步加强了权力。"第三性"一词的出现和流传是男性强权统治受到挑战时的话语应对机制运作的结果。此外,语言本体论的观点表明语言不但反映世界,而且语言就是社会现实。所以,"第三性"这一语言形式直指女博士困窘的现状,它表明我们有赖于语言维护、打破、重建社会秩序,人类和语言共存。  相似文献   

15.
羊芙葳 《求索》2011,(5):222-224
《马氏文通》里,起词、语词、表词、止词,是一套名称分属句法、语义范畴。其中语义范畴里的起词、语词、表词、止词,反映了《文通》朴素的语词中心观。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的汉语朴素的动词中心观来自于《马氏文通》朴素的"动词中心观",即"语词中心观"。  相似文献   

16.
张丽红  刘祥清 《求索》2013,(7):170-172
文化视角的传播主要研究外宣新闻源文本与目标语文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的变通,因其各自所蕴涵的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等导致外宣新闻话语的差异和冲突,外宣者试图从多维生态语境中构建语言层次、交际层次、文化层次等多维度的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从而引起译入语文化语境对原意的适当重构与改动,有利于促进外宣新闻受众的接受,更好地传播本国文化,树立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7.
语言意义的哲学追问:从意义的指称论到意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称论认为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这个语词所指的事物。它的根本性缺陷,在于它孤立、片面、静止地分析语词的意义,没有注意考察人的因素对意义的主观建构作用。意向论认为意义与说话人的心理意图密切相关,将意向视为意义的载体,主张从意识的意向性出发考察语言的意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从意义的指称论到意义的意向论,体现了语言分析哲学对意义的探索经历了由语形到语义再到语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语言哲学内部的语用转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规模性的翻译活动是导致语言借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英语鲜有汉语借词而汉语大量吸收英语,到目前二者成为互为第一大借用语源的两大语言;从单向、不平等的"等级借用"到双向、平等的"文化借用,"发生在英汉之间语言借用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英汉翻译活动时代背景的改变,见证了英语和汉语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以及现实社会中西文化交流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19.
字母词在中文媒体语言中的渗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语言现象,是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在语言领域的一个反映.这一现象既是英汉语言大规模接触的语言结果之一,又与社会经济全球化、英语国际化、英语具有较高市场价值有关,还与我国宽松的社会语言环境、宽容的社会语言态度、较强的外来语言文化认同感密不可分.主流媒体应担当起引导社会语言生活的职责,理性规范使用字母词,营造利于媒体语言应用和汉语健康发展的良好语言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汪锋 《思想战线》2016,42(6):98
茶马古道本质上是一个网络,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圈贯通起来。这个网络是不断演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不同的内涵。语言上的关联是文化圈形成的最好证据,同源词体现发生学上的自源关联,借词反映接触传播上的联系。从茶马古道发源的核心地区里分布的藏缅语与汉语的比较,可以发现与茶马古道的演化密切相关的语言证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语言学中的年代测定的一些方法,能理清茶马古道网络演化中的一些时间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