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既是物质的人也是精神的人 ,人的需要结构是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一种与这个历史时代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正是这种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决定着这个时代中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决定着他对特定生活方式所做出的选择。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看 ,人的需要结构的发展表现为一个从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对私人物品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到对精神生活需要和对公共物品的需要占主导地位转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为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确立科学的方法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按照马斯洛的著名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呈金字塔结构.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第一、二项是生物性需要,第三、四项是社会性需要,第五项是精神性需要。我们也可以更笼统地把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项。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工作中,物质激励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组织或企业内部的物质激励成本也水涨船高。然而现实表明,员工的凝聚力和劳动效率未必因此提高。“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非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具有多样性和不可或缺性的特点。发挥非物质激励的作用,是企业决策和管理层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赵科天 《长白学刊》2011,(1):141-147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征:个体需要进入新的活跃期,突出地以利益问题表现出来,并出现了物质、文化、精神、政治诸多需要共同发展的新景象.人的需要新变化使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需要和生产的自我扩张使矛盾双方的内在张力增大;矛盾内部两个方面交替易位,需要上升为矛盾的主导方面;供需指向...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社会需要还是个人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工具,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人的一种生存和活动尤其是把握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则源于个人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应该是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于个人的现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要坚持主导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着眼和谐,高度重视社会成员需要的合理的满足。要重视经济建设,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满足人的政治需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的文化需要,不断推进社会建设,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人的需要的合理满足,将大大促进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需要"应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范畴,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严重忽视需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马克思恩格斯的需要理论有根本区别.需要是发展的,在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精神生活需要和政治生活需要.各个领域的需要又分化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8.
田丽 《前沿》2013,(16):56-57
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力,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隐性动力。人的需要必须转化为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阶级斗争、利益等表现形式才能成为显性动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是推进社会运动与发展的实践主体。发挥人的主体性,对推进社会和谐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谐机制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谐机制的关键所在。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构建社会和谐机制,需要激发人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当前,形成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需要以增强人的主体性为基础,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此,需要实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不断健全社会和谐机制;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协调,不断强化社会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表征着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劳动幸福也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对于人的本质的进一步确证,表征着人的属人性的丰富程度。两者具有深刻的辩证关系,劳动幸福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营造了公平正义的文化氛围、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环境,共同富裕是劳动幸福的价值旨归,其所表征的劳动解放、人的解放和人类联合也是劳动幸福的追求目标,劳动幸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进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以劳动幸福为价值指引,提升劳动内生动力、保障劳动公平正义、坚持劳动幸福和劳动自由。  相似文献   

11.
论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树青  钱双逢 《求索》2007,(10):62-64
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是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动力,竞争合作与平等和谐、传承积累与创新发展和分化融合与层次推进则构成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价值,指事物对人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物对人的有用性。价值可以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物质价值指对能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物质客体的肯定或否定关系;精神价值指客体(自然、社会、精神产品)同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关系;人的价值则是指人(个人、集团。人类)对于别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即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人的关系。人的价值体现于创价。对价值的判断构成价值评价;价值评价的标准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教育价值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教育对人的有用性或积极作用。对教育进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金情 《前沿》2013,(20):49-51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活动,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引导人的需要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的内在基础.人的需要的发展具有盲目性需要加以引导.要正确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以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国庆  郑粉花 《人民论坛》2012,(17):116-117
物质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精神需求是更高层次的需求。青年的发展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文章从精神需要的层次性特征出发,分析了青年精神需要的发展现状,并尝试提出了满足青年不同层次精神需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郑志国 《岭南学刊》2007,1(3):83-88
社会生产必须在品种、质量、数量、结构、时空和持续性等方面同人类需要相适应。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其主要作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生产必须适应人类需要规律的客观要求。研究社会生产必须适应人类需要的规律有助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视域下的教育需要是人和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是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张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免费的普及教育,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施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等途径来满足工人阶级及其后代的教育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教育需要满足思想对当今中国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理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云 《理论月刊》2001,(6):45-46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就要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来做工作。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包括正确对待个人需要、正确引导群体需要和科学灌输社会需要。只有把这三种需要的位置摆正了,并能够使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相互促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8.
龚超 《理论月刊》2008,(2):147-150
社会教育是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存在的,它被赋予教育学的内涵,它也是包含了社会帮助和社会工作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从强调以社会帮助为主到强调社会教化为主再到强调社会需要为主的三个阶段.研究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的发展对我国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杰 《前沿》2012,(1):57-60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自由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认识自由的方法论前提。自由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应该对每个人的自由权利给以尊重;人的自由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人与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人的自由依赖于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的需要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因。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可以把人的自由划分为生存自由和发展自由。按照自由的内容可以将自由划分为经济自由、政治自由、道德自由以及法律自由等。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因素综合影响着人的自由实现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物质与精神是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方面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需要的,但是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