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素质测评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一个要刻意寻求人才的人来说,我想他最关心的是,要寻求的对象是不是具有可以成才的基本素质?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如果基本素质具备,那就值得为之努力,值得为之投资;如果素质根本就不具备,那么一切努力就将会付诸东流。至此,一个问题自然会萌生:素质是能看得出来的吗?面对这个问题,回答肯定是不尽相同的。老百姓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哲学家王夫之说:“知人之哲,其难久矣”;文学家苏东坡说:“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改革家王安石说:“人才难得亦难知…  相似文献   

2.
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了解你所教的那帮孩子们。可以说,从多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征、学习生活情况,才能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他们的心里,使之自觉自愿地克服一切不良习惯、缺点及错误,以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张峥峥 《学习月刊》2012,(8):104-104
“孝”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千百年来,暑产它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人伦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孝经》中说:“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相似文献   

4.
刘文艳 《奋斗》2005,(3):24-24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材施教”。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记》更指出,教学要“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些都是尊重学生、尊重教学规律的教育思想。把对学生的尊重看成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原则。这些都说明,“尊重的教育”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5.
罗春秀 《前线》2014,(7):120-120
《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孔子嫡孙子思推荐苟变给卫侯的故事。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日:“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战车。”  相似文献   

6.
贾磊 《世纪桥》2009,(5):136-137
班主任对学生的认知偏见主要来源于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和刻板印象等。在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由认知偏见导致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班主任易对学生产生错误定位,使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降低,同时学生易对班主任产生不满情绪。班主任要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必须做到平易近人、化“师”为“友”;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因材施教、客观对待。  相似文献   

7.
悄悄地批评     
教育并不总是和煦的春风,甚至教育本身就具有惩罚的意思,汉字中教育的“教”字的甲骨文,由三部分构成:左边的“孝”实际上是由上半部分的“爻”和下半部分的“子”构成,右边的“文”实际上是一个人手执棍棒的形象。“爻”一般认为与八卦有关。即与教育的内容和宗教有关,“子”无疑是教育的对象——儿童或者下一代,  相似文献   

8.
崔树芝 《当代贵州》2024,(12):22-23
<正>为帮助学生修身养性,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四句教条,晚年又把心学的修炼方法概括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人修身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的建设方面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对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当前,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已被列入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强调要把阳明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要实现这一结合,首先就要从工夫论角度把握阳明心学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道德”概念比一般伦理意义之“道德”概念更为复杂:其范围更宽,泛指一切人伦日用之事,并兼具践履意味与形而上学意味。朱熹道德知识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知识论语境下的狭义道德知识。它的最终形态表现为一种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但就整体而言,它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表现为朱熹对“知”的各种二分(如生知/学知、深知/浅知等)。这种二分,从当代知识论的话语视角,可对接于道德命题之知与道德能力之知的区分。对朱熹而言,不同形态的“知”之间又并非截然二分,而下学上达是达至道德能力之知的基本路径,同时贯穿朱熹道德知识内部所有形态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百善孝为先”。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的观念最早形成在殷代,是作为祭祖的形式出现。周代以后,“孝”的观念弥漫日甚,“孝”的精神普遍反映到先秦诸子的学说中。《老子》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可见孝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伦理目标。最重视孝而又有完整系统的孝道理论的,当是儒家。《论语》中直接论孝共10处,另有多处虽无孝字,却是论孝名言,如“事父母,能竭其力”。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孝悌也者,是为仁之本欤”,足见“孝”在孔学体系中的根本地位。  相似文献   

11.
唐代文学家韩愈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今天,要培育“四有”新人,班主任也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我是一名工作近三十年的教师,数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决非学校行政领导及政治课老师的“专利”,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既有责任也有条件履行德育职责。“文以载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我当班主任又兼语文教师,我注意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韩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文以载道”的作文规矩,其实,选入小学课本中的文章不少是生动的德育教…  相似文献   

12.
洗心(随笔)     
久居尘世,不仅要洗脸、洗衣,心也要经常洗涤。心乃人身之本,心乃人身之源,万念由心而生。人生虽有三宝,然无心,何谈“精、气、神”。曾国藩曾言:“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又道: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经常有满腔生意。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古人都知扫却杂念,洗涤心灵,而成克杰、胡长清之流为一己私利,为红颜知己置党纪国法而不顾,究其原因,皆为私欲,为权欲,为色俗。这私欲、权欲、色欲都是心不静,…  相似文献   

13.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要加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又说,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说的也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多年来却实际存  相似文献   

14.
诚信者,天下之结马赫尚诚信,鄙巧伪:重实话,轻浮言,这是我国历代圣贤哲人共为天下倡而不烦的要道之一。《札记·乐记》中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北宋文人契嵩说:“仁义智信举,则人伦有其纪也”;唐代名相魏征则说:“德札诚信,国之大纲”;从施行札教,到维...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江油市材料所子弟学校马国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青少年学生的立身之本、做人之道。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倡导“诚信”,孔子的传人曾参就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们更需要“诚信”,更要讲“诚信”。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闪烁着灿烂智慧光辉的军事科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闪耀着璀璨理性光芒的领导科学全书,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决策、组织、修养思想,至今给人以深刻启迪。一,决策得于知、谋、变“知”是决策的基础。《孙子兵法·谋攻》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军争》中也有“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有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的论述,强调知的范围要广,既要了解自然环境也要了解社会环境,既要知已又要知彼;知的程度要高,必须全面、准确、深入、快捷地收集信息,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知的途径要多,既要观察又要对比。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河北省巨鹿县有一个叫郭丽的女人,酒后开车,无证驾驶,撞倒一名9岁儿童后,开车准备逃逸。群众愤慨拦车,她扬言“谁拦车我就撞谁”;110干警警告其停车,她置若罔闻;干警拦住车后,她拿出手机耍威风:“你们的领导要跟你们讲话!”此人盛气凌人,飞扬跋扈,绝非等闲之辈。人们不禁要问:“郭丽,你是谁?”说你是司机?你没有驾驶证件,且一身光鲜,秀发流香,手上没有老茧,身上没有油污,脸上没有风餐露宿的辛劳之色,心中没有爱岗敬业的责任,驾驶的车辆,既非招客的“的士”,又非运货的大卡车,乃一白色桑塔纳。说你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教育中,考试与教学常是相对应的。坦“考”与“教”究竟谁服从推,却常引起人们的争论。考试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于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反过来,考试是对教学的监督,也体现教学目的,因此,考什么就教什么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对考与教的问题仅限于如此讨论,谁服从谁只能是无休止的争论,问题的最终解决有必要考察其概念和考察教学与考试的过程。教学的定义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交往活动,是按照教学目的要求,引导、促进控制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而考试是对照教育目标,对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发展所进行的测试和甄别…  相似文献   

19.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施展才能的途径很窄,出官入仕成了仕人君子自我实现的惟一通道。但怎样入仕呢?古人认为,入仕为官必须“由其道”,犹儿女婚姻,明媒正娶,正途入仕。孟子说过,人之为官有“天爵”和“人爵”之别。所谓“天爵”是指一个人修养很高,才智超群,众望所归,而被推举担任领导职务。而“人爵”是指那些自身不修,一味钻营,不是“由其道”而得其位,而是通过非正当渠道去谋其位。孟子认为“天爵”不修,“人爵必殆”。唐初,太宗李世民曾就用官之事问计于魏征。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借…  相似文献   

20.
(一) 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注意和重视德育工作是完全必要的。这是由于: 一是日常性管理工作与德育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日常性管理教育应当是德育的有机构成部分。我们认为,管理是促进“知”和“行”的相互转化,实现“知”和“行”的统一的中介,是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日常管理教育,德育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要加强德育工作,就必须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教育。我们要看到,在日常性管理工作中渗透着德育工作。这种渗透,不仅是教育和管理的相互渗透,是“知”和“行”的相互渗透,而且是教育省和被教育者的相互渗透。其渗透的核心是促使受教育者尽快地将灌输的外在东西内化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