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论"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整思路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共融于实现和谐世界.和平崛起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目标指向,科学发展观为和平崛起提供国力保障,也为和平崛起提供动力支持;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章严 《实事求是》2007,195(2):22-24
"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是中国近期提出的外交新理念."和平崛起"是对以和平的方式,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的相对实力,从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的理论阐述."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目标.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表明"和平崛起"的中国是维护世界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展现了中国勇于承担世界责任的大国形象,这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有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有误解,主要原因是对"和平崛起"的涵义缺乏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包括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防力量的适度发展、祖国统一的实现及外交上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等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洪梦  孟素 《党史文汇》2014,(10):12-19
正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一个个历史奇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第一"。限于篇幅,本文仅撷取新中国成立65年来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体育等领域中所创造的若干值得圈点的精彩"第一"。这些"第一"只是一些典型代表,虽然不尽全面,但从某种程度上也能生动直观地展现新中国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崛起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泱泱大国,足以充分形象地折射出我党领导全国人  相似文献   

5.
崛起是指一个大国的综合国力快速提高并对世界力量格局、秩序和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全过程的完成就是崛起的最强结果。中国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将从一个不富强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同时这种崛起又是不称霸的内敛式的崛起。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一、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一)和平崛起理论提出的迫切性。"崛起"(Rise)是国际政治中的常用词,指的是一个国家相对力量的迅速增长,它与"衰亡"(Decline/Fall)紧紧联系在一起,用以探讨帝国或大国命运。"崛起"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虽然象征着一种新生力量,但不含价值判断。应当说,进入90年代以来,海外关于中国崛起的报道和评论一直不断,不少人将21世纪称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经济总量的世界第二,要辩证思维,它既是新发展的起点,又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毋庸置疑,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巨大国家的迅速崛起,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都会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在"地球社区"产生各种各样的议论。因此,"中国因素"成为世界话题不足为奇。中国融入世界和世界影响中国的"双向互动"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态势,问题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世界第二"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解析,知道我们自己发展的"中国时刻"。  相似文献   

7.
观点搜索     
中国崛起要迈过三个坡吴建民在2月7日的《北京青年报》上撰文指出:中国正走上崛起之路,要走好崛起之路,我们要考虑迈过三个坡:第一,我们要冷静、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要比"智"更高一个层次。在今天世界大  相似文献   

8.
刘畅 《廉政瞭望》2013,(5):50-51
中国的快速崛起,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把眼光投向世界东方的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从世界的各个角落,一大批"中国通"涌现出来,关于中国的评论充斥在世界各种媒体上,不乏鱼目混珠。在不计其数的"中国通"之中,有三位却是最名符其实的,欧洲的施密特、亚洲的李光耀和美国的基辛格。"活得久,见得多"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找不到还有什么人比上述三位与中国具有更长久的历史渊源和联系。这首先或主要得益于他们  相似文献   

9.
亚洲或东亚的崛起和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平崛起"是当代内部和外部历史条件下铸就的国际现象和历史趋势,中国是最大的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东亚经济和平崛起及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个幸运的人,从1983年起至今,以各种身份陆陆续续走访了105个国家和地区。这段时间也正逢中国的迅速崛起。实际上,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国崛起”这四个字。国际社会似乎已普遍接受了这个概念,而且从我的观察来看,大部分使用这个概念的人对中国并无恶意。至于印度是否真正崛起.国际上还有争论。但对中国的崛起,世界似乎已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个幸运的人,从1983年起至今,以各种身份陆陆续续走访了105个国家和地区。这段时间也正逢中国的迅速崛起。实际上,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国崛起”这四个字。国际社会似乎已普遍接受了这个概念,而且从我的观察来看,大部分使用这个概念的人对中国并无恶意。至于印度是否真正崛起.国际上还有争论。但对中国的崛起,世界似乎已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2.
亚洲或东亚的崛起和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平崛起"是当代内部和外部历史条件下铸就的国际现象和历史趋势,中国是最大的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东亚经济和平崛起及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考察从二战以后形成两极格局,到冷战结束时两极格局终结的演变后,着重论证了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的衰落和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从这样两个方面加快着世界格局从两极到多极的转换进程。随后,又从关于单极、两极、多极、无极、集极等等概念的分歧和争论的辨析中,强调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美国企图在概念上用"多伙伴世界"取代"多极世界",以便让美国能够以世界领袖的身份走出危机;在行动上用"重返亚太"战略围堵和遏制中国,以阻挡美国的衰退和中国的崛起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只是以螳臂挡车,不自量力而已。  相似文献   

14.
今日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中国.中国崛起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所采取的途径是通过非暴力的方式主动融入经济的全球化;崛起是为中国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奠定基础,而不会形成对周边邻国和世界安全的威胁.目前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挑战因素众多:超级大国美国视中国为潜在的对手,是中国"和平崛起"外部环境中的最大"变数";中国周边环境复杂性因素的增多,挑战性增大,亚太一些地区热点暗藏危机;中国内部诸多不安定因素都会影响崛起的进程.为减轻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不利于安全的压力,必须构筑"和平崛起"所需的安全保障.中国"和平崛起"的安全保障,是由政治安全保障、经济安全保障、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和军事安全保障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在这一安全保障系统中军事安全保障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及其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玲 《学习论坛》2004,20(6):42-43
和平崛起是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反制了"中国威胁"的偏见论调,表明了中国外交的日趋成熟,概括了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回应了"现实主义"的种种怀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论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整思路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共融于实现和谐世界。和平崛起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目标指向,科学发展观为和平崛起提供国力保障,也为和平崛起提供动力支持;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系列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色,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是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一方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变革社会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解放人发展人的意蕴,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学"理论从心上下功夫,注重改造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由内而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蕴,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对当下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虽然权力政治仍然主导着当今国际社会,但心灵政治、权利政治的兴起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随着心灵政治、权利政治的兴起,国家合法性对国家外交行为的影响日益加大,并正在成为决定未来大国崛起的关键。中国的崛起必须在继续强化"硬崛起"的同时,增加"软崛起"的投入。中国必须力争为世界提供更多中国理念与共享观念,这将成为决定中国能否跳出"修昔底德陷阱",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摘录:"中国崛起",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崛起、怎样崛起的现实问题。"中国崛起"是一个"正在进行"时,其核心是中国在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适应性、相关性、影响力和创造力……其崛起模式及崛起方式,不仅影响中国自身发展,而且也会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探索》2017,(5)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和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政治学从改革开放30年的变革取向,转向到以建设为取向。"建"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方向。在这种取向中,中国的政治学始终要站立在中国的立场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崛起而著书立说;要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带有中国情怀的语言表达中国学者的思考,要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以建为本,中国的政治学不是搞闭门造车,而是从世界的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结合中国的实际,阐述中国的政治学话语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