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岩 《政府法制》2014,(34):50-50
清朝皇帝对犯有过失的大臣、嫔妃、奴才进行处罚,原则上应该依照《大清律例》.而事实上,“家天下”的皇帝一手遮天,有些时候全凭一时冲动,太过随意,结果弄出一些奇葩的惩罚案例,让人啼笑皆非.康熙廿一年七月初八,康熙帝在晾鹰台准备宴清王公大臣.宴席上人来人往,大家忙着相互寒暄,都还没有落座.此时,忙活了大半天的太监们觉得可以趁机小憩一下.  相似文献   

2.
冯伯群 《政府法制》2012,(11):24-24
登基大典那天。新皇帝道光就让大臣们吃了一惊。照例新皇登基,要有乐队演奏,大臣们也盼着欣赏一下这几十年才有一次机会听到的“黄钟大吕之音,金声玉振之乐”。不料这位皇帝怕乐队排练要费时、费力、更要费银子,所以下令“设乐而不作”,  相似文献   

3.
刘典 《法律与生活》2012,(14):44-45
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中,皇帝这一特殊的角色总是吸引了太多的眼球。皇帝管理宇内群臣,如此庞大的工程,没有“两把刷子”是干不起来的。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学问,这门学问被称为是“帝王心术”,是皇帝驾驭天下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4.
敬业的皇帝     
王国华 《政府法制》2010,(16):37-37
一般人心目中,皇帝大多不成器,只知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工作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像嘉靖皇帝,在位45年,大半时间躲在后宫。其实,历史上敬业的皇帝颇有一些,清朝中前期的几位皇帝都算得上够格,其中尤以乾隆为最。  相似文献   

5.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已经家喻户晓,故事里皇帝的身份是真的,而两个骗子欺骗了这个爱慕虚荣的皇帝。当时所有大臣显得很“成熟”。致使骗子肆无忌惮,最终揭穿他们骗局的是一个说真话的孩子。在新疆,5个骗子故伎重演,他们自立了一个“神人”,环环相扣疯狂诈骗近5000万元。  相似文献   

6.
朱勇 《政法论坛》2021,(1):10-28
中国古代,皇权与中央权力集中体现为皇帝决策权.清代统治者借鉴汉唐宋明历代政治法律实践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身的治国理政需要,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皇帝决策法律机制.首先,基于"皇权无上限"的原则,法律明确规定皇帝的决策权范围,赋予各级机构对于皇帝决策权范围之外相关事项的直接决定权.其次,法律严格设定"本章批答""御门听政"两...  相似文献   

7.
吴越 《政府法制》2013,(32):19-19
许多文艺作品描写,清代皇帝在金銮殿上早朝,其实,这都是虚构的。“金銮殿”,指的是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其实,它不是皇帝上朝处理国政的地方,而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大会堂。  相似文献   

8.
曾经读过一则故事:阿拉伯作家阿里,有一次与吉伯和马沙两位朋友出外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涧时,马沙失足滑落,眼看就要丧命,吉伯拼上命拉住了他的衣襟,将他救起。于是马沙在附近的大石头上用力镌刻下这样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古伯救了马沙一命。”  相似文献   

9.
清代道光年间,曾出过一位功勋卓著的治河大臣,泽被千秋的他去世后不仅万民哀悼,连道光皇帝和林则徐都为他亲自写了祭文,老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每逢水患,便去祭祀。 获此殊荣的这位人杰,就是清代名臣栗毓美。  相似文献   

10.
钱行 《政府法制》2014,(5):17-17
乾隆四十三年,井陉知县贪官周尚亲鱼肉乡里、勒索无度,金良庄的绅士不堪负担,说理无门。大家恳请梁绿野出面想办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的一种,吴佩林教授的新作《清代县域民事纠纷与法律秩序考察》于中华书局出版。该书系统利用四川《南部档案》,并结合四川《巴县档案》、河北《宝坻档案》、台湾《淡新档案》、四川《冕宁档案》、浙江《黄岩档案》、浙江《龙泉档案》等清代州县档案以及传世文献、田野调查等资料,打通从民间到衙门的解释渠道,就民事纠纷在民间社会的产生与调解、上诉到衙门,直至县官的裁决这一过程作了精细的实证研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代州县鲜活的法律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2.
王春瑜 《政府法制》2011,(24):41-41
宋人高承曾谓:“万岁,考古逮周,未有此礼。”此说颇有见地。“万岁”与封建帝王画上等号,成了皇帝的代名词,是有个发展过程的。  相似文献   

13.
张东明 《政府法制》2010,(22):24-24
朱德的一生可谓戎马倥偬,为党和军队建设费尽心血。然而,不论早年求学时期,还是到了耄耋之年,他都非常重视读书生活。如今,四川省南充市的南充二中(早年朱德求学的顺庆府新学堂)还留有"朱德读书室"。那么朱德的读书生活是什么样呢?  相似文献   

14.
史飞翔 《政府法制》2012,(29):28-28
胡适很小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他少时就喜欢买书、读书,后来又藏书、写书、校书、编书,可谓一生以书为伍、以书为友。胡适自称“用书家”,视读书为毕生之最大乐趣,他几乎是天天读书,一天不读就难受,晚年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5.
《政府法制》2012,(20):47-47
1960年1月,林彪在广州珠江宾馆主持召开全军高级干部会议。准备讲话稿前,林彪决定从列宁的著作中看一看他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本观点。他向秘书交代:“从广州军区政治部借一套《列宁全集》来。”秘书把书找来后,他数了数,共有38卷,于是和秘书分了工。第1卷至19卷由秘书看,第20卷至38卷由他自己读。他指示秘书把凡是讲到战争问题的语句章节都摘抄下来做成卡片。他自己读的部分由他用红笔划出,找别人帮助摘抄。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清代不同程序上的司法判决可见,情理作为清代司法裁判的法源与律例等共同作用于判决论证,但非同一类型的法源。相比于律例在条文结构上的明确具体与形式上的权威性,因而以构成要件在案件里得到实现为其适用方式,情理则同样具有权威形式但内容上更为原则化,并且情理适用于案件是通过对律例适用的妥当性从而也包含无妥当规范时创造规范的必要性进行衡量与论辩来实现,即情理是使律例适用于案件以达致审判妥当的基础性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理是清代的法律原则。比之于律例适用的逻辑论证,情理参与的论证属于强化、补充逻辑论证的修辞论证。  相似文献   

17.
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解读一份清代民事调解的法庭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乾隆三十一年山东邹县的一起民事调解案件的法庭笔录为分析对象 ,仔细解读其中蕴涵的 ,同时也是被中外法律史学者广泛争论的若干清代司法实践问题 :一是帝国官僚的诉讼态度与小民百姓的诉讼策略 ;二是帝国衙门的纠纷解决手段 ;三是解决纠纷 (裁判 )的依据 ;四是清代法律的表达与实践。此外 ,本文不仅“深描”这份法庭笔录 ,而且把它置于广阔的帝制中国的政治结构、社会经济、日常生活、司法体制、诉讼理想和现实的语境当中进行考察。与此同时 ,受到“复调”理论的启发 ,本文在叙述风格上也作了一些尝试 ,以期通过这一文体的尝试彰显传统中国司法运作的复杂意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当代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大学生生活中"不自主分型"现象的分析,从而提出一些正确的方法和思路,进而指导当代大学生更好的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张驰 《法人》2009,(7):64-66
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沮丧、自信而不骄傲、谦虚而不自卑“,这是薛济民律师事务所官方网站上济民准则的前四句话。”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监察》2010,(24):62-62
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最近,我参与查办了几起重大案件,涉案金额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金条、手镯、古玩玉器、名牌手表等奢华之物也有很多。我曾问过一位贪官的家属:"这金手镯你戴过吗?"她回答说:"只在家里试过一次,从来也没敢戴出过家门。"她的回答让我感慨万千。我在想,人这一辈子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东西吗?人的欲望就没有止境吗?一次偶然经历,让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