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官吏常被分为清官和贪官,好官和坏官。然而,在司马迁和班固的史书里,他们则把官吏分为循吏与酷吏。循吏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官吏种群,从《史记》到《清史》均可见独立的循吏传记,故其地位非比寻常。本文以唐代诗人汪遵的七言绝句《密县诗句》为线索,来论述汉代循吏卓茂的施政理念和业绩,并以此总结和探究中国古代循吏的概念与基本特点,最后客观真实的评价循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武树臣 《中外法学》1993,(5):24-29,10
<正> 循吏、酷吏是汉代中央集权官僚政体中风格迥异的两种官僚。他们各有不同的出身、经历和文化程度,并以其不同的施政方式来完成拱卫集权专制政体及其社会基础的政治使命。他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可以从春秋战国的儒法对立和晋国文化鲁国文化的分野中找到原型。而这种差异的消弥和统一正反映了法家文化儒家文化融和过程的一个侧面。从历史渊源来看,循吏自春秋时便已初露端倪。《史记·循吏列传》所述孙叔敖、子产、公义休、石奢、李离五人大多为春秋时人。其主要特征是"施教导民"、"以患养民"、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上被人们称颂的清官不计其数。但"清官"这个词 出现都较晚,在著名的"二十四史"中,称之为"循吏"、"良吏"。司 马迁的《史记》首先为循吏作传,而《循吏传》的第一人则是孙叔 敖。 孙叔敖,春秋期思(今河南省淮滨东南)人,姓(?),名敖,字孙 叔,人称孙叔敖,其父(?)贾,是楚国的司马。公元前605年,令尹 斗越椒趁楚庄王在中原之机,发动叛乱,司马(?)贾被杀,孙叔敖 随同母亲避难隐居于梦泽,全家以耕种为生。  相似文献   

4.
庞朝骥 《政府法制》2011,(32):45-45
宋世景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循吏。根据《魏书·良吏列传》记载,他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刑法和明理,审理疑难案件时,剖析裁断非常流畅。  相似文献   

5.
嗷嗷待哺的男孩儿自出生就成了“留守儿”:身为教师的父亲沦为雇凶杀人的死刑犯,母亲离家出走。十余年来,父子间靠着家书朗读,维系着亲情。在朗读中,儿子读懂了父亲。  相似文献   

6.
官员日记     
孙雅彬 《政府法制》2013,(11):38-38
明朝有个大臣姓周名忱,宣德年间曾巡抚江南,工作期间特别喜欢记日记。  相似文献   

7.
为“李离自刎”叫好戴兵《史记·循吏列传》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司法长官李离在审理一宗案子时,不便错判,误杀罪不该杀者一人。按晋律“狱吏失刑则刑,失死当死”的规定,李犯的是死罪。李懊悔不迭,他一面令手下将自己关进狱中,一面请求主公对他秉公执法。可是晋文公...  相似文献   

8.
张颖 《中国监察》2014,(3):63-63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贤相,亦是《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的第一位清官。他从小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后被引荐给楚庄王,楚庄王任命他为楚国令尹,即丞相。  相似文献   

9.
《史记·循吏列传》中有鲁国宰相公仪休拒鱼的故事。公仪休非常爱吃鱼,当了宰相之后,有很多人送鱼给他,但他都拒绝不要。人们不解其故,公仪休说:“如果我经常收受别人送的鱼,就会落下徇私受贿之罪名,到时候职位不保,反而不能常常有鱼吃。如果我廉洁奉公,安享俸禄,就能长期有钱买鱼吃。两相比较之下,还是不要别人的鱼为好。”可见,公仪休很懂得权衡利弊,是一个很会算“大账”的人。由此想到当今一些贪官“算账”的故事。据报载,江苏某乡原党委书记冯某,因受贿、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在检察人员提审他时,他算了一笔账…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动迁以前我们一直住在父亲生前盖的7间平房里。1987年,我和大哥、二哥三个人曾签了一份分家契约,约  相似文献   

11.
巴结     
他第一次在公司中层干部会议上讲话。他自己感觉并不精彩,甚至有的地方词不达意。但散会时却有一些人围了上来,恭维道:“你讲得太好了!”“以前,从没有人把公司的现状分析得这么透彻。”“你提出的技改方案真好啊!”凡是恭维的人,都希望他能看看自己,记住自己……他有点不知所措了,感到茫然。20余年了,他一直在基层工作,八十年代初开始参加了几届《鸭绿江》函授学习,从此,爱爬格子,有机会在公司办的刊物上发表点言论,还有几篇“豆腐块”文章见诸报端,可人们从没有这样看重过他。这次调整领导班子,他居然当上了副经理。大家…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由于激进的私有化进程导致经济陷入严雨衰退,市场商品匮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而此时,已经历改革开放十余年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种类和数最日益丰富,尤其是服装鞋帽、钟表、家用电器、文具等轻工业产品,因价格便宜、款式新颖成为俄罗斯人眼中的抢手货。越来越多的中国倒爷瞅准这一商机,利用当时俄罗斯进出境管理比较宽松的便利,频繁携带大最商品进入俄罗斯贩卖,北京至莫斯科的K3/4国际列车就成为这条往来于中俄间的最主要通道,而当年让在俄中国人谈之色变的国际列车大劫案就发生在这条“淘金”之路上。  相似文献   

13.
颅像重合法对身源不明的颅骨个体识别已在国内开展二十余年,其依据是对送检的失踪人照片面部软组织与颅骨之间标志点、线的对应量度关系做出是否同一人的认定。经多年观察总结面部整容术的方法、部位及形态与颅像重合标志点、线量度间的影响问题,对于人群中是否有部分人是面部整容术后的面像判断,提出相关专业人员的鉴定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公民与法治》2010,(20):F0004-F0004
王老赏(1890-1951),名清,号老赏,河北蔚县南张庄村人。从事剪纸艺术40余年,王老赏在构图、刻制、彩绘方面匠心独用,将本地剪纸艺术推进到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5.
民国间民事习惯调查中所见的中人与保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间由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的《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记载了大量的民间习惯,其中有多处关于中人和保人的习惯。中人、保人是目前可见的当时大部分民间民事契约的基本构成要件,在民事活动中有独特的地位。一、中人“中人”即居间人。从唐代开始,居间活动扩展到商品交换的各个领域,在交易的过程中,都有居间人参与。汉代以前的驵侩是专门从事牛马交易之居间活动的,六朝至唐居间人的活动扩充到一般交换领域,称为互郎,唐以后称牙人。据陶宗仪所著《辍耕录》中说:“今人谓驵偿为牙郎,本谓之互郎,唐人书互作牙,牙似五字,因…  相似文献   

16.
近读《史记·循吏列传》,其中“李离自罚”的史实颇令人深思。春秋时,晋国狱吏李离审理一案子不慎误判,杀无辜一人。按晋法中“不当死者被杀,狱吏要抵以性命”之规定,李犯的是死罪,他懊悔不迭,为谢罪天下,他一面令手下人将自己关进狱中,一面请求主公对他秉公执法。可晋文公接报  相似文献   

17.
一部《十五贯》,牵动万人心。为民伸冤的苏州知府况钟历史上确有其人。况钟(1381———1442年),字伯律,号龙冈,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人。他屡试不中,以小吏起家。明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诏选“廉能有为”的官吏出任知州郡长官,况钟经人推荐被任命为苏州知府。他为人精明,办事干练。在任期间,体恤民情,除暴安良,减免赋税,赈济饥民,重才兴学,时称包龙图再现的“况青天”。整顿政务,除暴安良。上任苏州知府之初,况钟故作愚鲁,表面上对属下吏员的阿谀奉承虚与周旋,暗地里私行察访,周密调查。数月后,相…  相似文献   

18.
台治强 《刑事技术》2001,(6):45-46,47
指纹是物证之首,而犯罪现场留有的指纹绝大多数为潜指纹,对潜指纹显现方法的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据资料记载,早在1877年法国人就发明用硝酸银溶液显现潜指纹。1880年德国人发明碘熏法,1905年英国人研究出了粉末显现法。经过百余年的努力,已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显现潜指纹的方法。然而,直至当今对潜指纹的显现基本还是采用“单一型、一次性”的显现工作方式进行。所谓“单一型、一次性”的显现工作方法是指在潜指纹显现工作中,凭借工作经验,根据被显客体的物质属性和潜在手印形成的媒介物种类,选择某种显现方法进行一…  相似文献   

19.
《诗经·甘棠》一诗,作于西周初年,原本只是一首召南百姓追念曾经施与他们恩泽的爱民官员——召公奭的抒情诗,与甘棠听讼并无必然关联。可是在汉儒的注疏中,原本形象抽象模糊的召公,却被建构成一个追慕王道政治理想的道德家,以及深入民间听讼决狱的苦行者。召公听讼断狱,乃是《甘棠》所述之事;召公爱恤百姓以及百姓因报恩而思念召公,则是《甘棠》所述之志。但是这种具体的事与志,并非源自《甘棠》本身的记述,而是出于汉儒的刻意建构。汉儒之所以将二者联系起来,或许是因为这首反映周初德教政治兴起的抒情诗,恰好与汉代儒家政治的逐步兴起吻合,既昭示了儒家政治理念的复活,也预示了循吏政治实践的来临。然而从古典中国循吏的司法实践来看,虽然送法下乡有其自身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同样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循吏送法下乡,实际上也不是一种常规化与制度化的安排,只是一种因人而异的非常举措。  相似文献   

20.
杨吉 《法人》2011,(2):95-95
很多年以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说过:“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他的洞见是对的,商业模式不仅关乎赚钱的方法,更在于战略的学问、竞争的门槛和商业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