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田野 《廉政瞭望》2010,(14):45-45
南北朝的时候,北齐出了一个昏庸的皇帝,名字叫高纬。高纬为了向大臣们炫耀自己的宠妃之美,竟然让冯小怜脱光衣服,睡在金銮殿上,让大臣们参观。这就是“玉体横陈”这个成语的来历。正是这个故事让北周皇帝打着替天行道的名义,亲自率领大军,兵分三路,向北齐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相似文献   

2.
表扬领导说     
偶翻书箧,发现表扬领导不是今人的专利,古已有之。 有一回明太祖朱元璋来了兴致,与大臣们一块钓鱼,大家接二连三地钓上许多尾鱼。惟独朱皇帝钓技太差,钓了半天,一尾鱼也不肯咬钩。正在尴尬之际,忽听大臣解缙口占一绝,琅琅诵日:“数尺丝纶人水中,金钩抛去影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此诗诵毕,不惟朱皇帝高兴,大臣们也都鼓掌称善。此后,解缙愈得皇帝宠爱。 也有不愿意表扬领导的。西蜀那位早被领导判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动辄向领导建议,甚至要跟诸葛领导兵分两路、径出斜谷直捣魏都的魏延,虽然领导生…  相似文献   

3.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时代,皇帝是全国权力、财富最大也是最合法的拥有者,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也在情理之中,"炫富"大可不必,至于"装穷"更是不可理解。然而,在历史上确有一批皇帝在"装穷",也有一批皇帝在"炫富",还有一批皇帝既"装穷"又"炫富"。武平六年(575年),一个特殊的"贫儿村"在北齐最奢华的皇家园林华林园成立了。最为蓬头垢面、衣衫蓝缕的"贫儿"就是北齐后主高纬。他既不是为了献爱心,也不是为体验贫儿生活,而是以这种独特的扮相和方式,追求一种"行乞其间为乐"的快感。  相似文献   

4.
居功不摆谱     
《党课》2012,(21):126-126
宋仁宗在位时,一直没有儿子。有一次他生了重病,文彦博和韩琦等大臣建议皇帝早立储君。病危中的宋仁宗让他们在皇族子弟中推荐人选,就这样,后来的英宗当上了皇帝。  相似文献   

5.
居功不摆谱     
《党课》2013,(22):100-100
宋仁宗在位时,一直没有儿子。有一次他生了重病,文彦博和韩琦等大臣建议皇帝早立储君。病危中的宋仁宗让他们在皇族子弟中推荐人选,就这样,后来的英宗当上了皇帝。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皇帝“受命于天”,是一国之主。他的个人意志就是“圣旨”,是政策,是国法,随便说一句话,既能让“鸡犬升天”,也能叫功臣“人头落地”。但也有个别“说话没用”的皇帝,宋仁宗赵祯就是一个。 据史载,赵祯当了皇帝后,有些亲近的嫔妃常在私下请求升职加薪。他告诉她们:“过去没有先例,大臣们会不同意。”她们不信,说:“皇上的话就是诏令,谁敢不听?”“仁宗笑笑说;“你们如果不相信,我下令给政府试试瞧。”果然,办事的人认为不合制度。他把政府的答复拿给嫔妃看,并说:“别看我是皇帝,凡事也得跟大臣们商量,才能成为正式诏令!”  相似文献   

7.
乾隆十七年,皇太后60寿诞的万寿恩科,殿试结束后,主考官照例将前10名考生的试卷上呈皇帝,等待钦点状元。评卷大臣们一致推秦大士为一甲一名,但最终结果还得由皇帝亲自定夺。秦大士是南京士子,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25岁考中举,才华横溢。  相似文献   

8.
实名制古代皇帝怕大臣们监工不力,更怕建筑工人掺假,就命令在每一砖每一瓦上刻上建筑者和监工的名字。只要出了问题,就根据砖瓦上的名字抓住相关责任人,立刻斩首,绝不姑息。这招太厉害了,代表建筑就是湖南长沙天心阁古城墙和北京明代十三陵。历经风雨现在依然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名字,不佩服不行,让每个人都担责任,建筑起来就会十分用心,这样的建筑必将成为精品之作。  相似文献   

9.
郭庆晨 《党课》2010,(19):124-125
电视剧《天地民心》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皇帝即位之后,为推行新政,极力倡导俭朴。因为皇上带头,一时间满朝文武都以穿旧朝服为时尚,甚至很多大臣都穿着带补丁的朝服上朝。见此情景,道光皇上甚是欣慰。一天,侍读大臣祁隽藻向皇上奏报,当下朝廷流行的俭朴之风乃徒有其表的形式,因为市面上的旧官服已经卖得比新官服都贵了。  相似文献   

10.
梁发芾 《廉政瞭望》2009,(12):62-62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阳湖公主年轻守寡,皇帝决定给她找一个股配的丈夫。一天,刘秀与他姐姐谈论朝中大臣,姐姐说,太中大夫宋弘的威容德器,各位大臣中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刘秀就决意给姐姐当一同红娘。有一天,刘秀让阳湖公主坐存屏风后,然后召见宋弘,对宋弘说:“俗话说,贵易交,  相似文献   

11.
贤才有瑕     
新月 《求贤》2011,(11):53-53
南北朝时,北齐有一位宰相名叫祖理,年轻时才思敏捷,文章辞赋远近闻名。一天皇帝一口气向祖瑛说出三十六件事情,现场无纸无笔,他全凭记忆.回家后把三十六件事情无一遗漏写成奏章呈上,皇帝和朝臣都十分赞赏。  相似文献   

12.
正乾隆四十一年初,六十六岁的乾隆第四次东巡山东。与前几次东巡明显不同,这一次,沿途前来接驾的王公大臣特别的多:以前只是河北山东的地方大员全数到来,而这一次附近的蒙古王公,几处盐政织造,甚至远在湖广、四川、广东的封疆大吏也麇集于此。一路之上黼黻相接,仪仗塞路,闹得小小的山东翻天覆地。并不是皇帝在途中要开什么"扩大会议",也不是山东省政府举行什么重大活动邀请大家参加。大员们争先恐后来到山东,只是为了满足老皇帝愈演愈烈的一个喜好:收受贡品。皇帝的此次山东之行,也成了各地大臣们的赛宝大  相似文献   

13.
从前,有位国王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钻石,打算把它做成一枚戒指,在里面塞进一张纸条,以便走投无路的时候,作为“锦囊妙计”。于是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希望得到一句最恰当的话。这一下,可把一帮学识渊博、聪明睿智的大臣难住了——纸条既然要放在戒指里面,当然要言简意赅——能救皇帝于水火的词该是什么呢?众  相似文献   

14.
正明朝皇帝朱元璋曾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乐?"大臣们众说纷纭,或曰当皇帝最快乐,或曰功成名就者最快乐,或曰富甲天下者最快乐。朱元璋皆不认可。一名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马上表示:我也这样认为。并进一步补充说:当个清官,守着俸禄过日子,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倘若心生贪念,还要惦记着河里、江里、海里的水,一旦东窗事发,落入法网,不仅河里、江里、海里的水没你的份,就连自己那口井里的水也难保住。  相似文献   

15.
点心 东晋时期,一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大排档南宋时,宫廷侍官们自己掏腰包,请皇帝、贵族、大臣吃饭。轮流请客,排队当值,称为“排当”。后来,“排当”被引入民间,成为简易、廉价、大众消费的形式。由干经常设在街边,同时广东人常称摊位为“档”或“档口”,进而转变成了“排档”。  相似文献   

16.
乾隆17年,殿试结束后,主考官照例将前10名考生的试卷上呈皇帝,等待钦点状元。评卷大臣们一致推秦大士为一甲一名。但当乾隆看到秦大士的籍贯时,不由得犹豫起来,他想起了北宋大奸臣秦桧。乾隆于是召见秦大士,开门见山地问:你是不是秦桧的后代?  相似文献   

17.
正①北京皇城"乾清宫",明宣德皇帝正在批阅奏章,大臣杨士奇前来觐见,他向皇帝举荐王翰,称此人为人耿直、为官清廉,是一难得的栋梁人才。②杨士奇的介绍引起皇帝的兴趣,作为刚登基的新帝,宣德急需有才能的人,很快王翰被诏进皇宫,皇帝向其问询治国良策。③王翰认为当朝官吏有罪,不问轻重都能官复原职,当今之日之所以贪污盛行,主要是制度所在。宣德听后,认为言之有理。遂任命他为御史大夫,专门负责监察百官。  相似文献   

18.
每每看到电视宫廷剧中,大臣像乌龟一样趴在皇帝脚下,战战兢兢,磕头如捣蒜的样子,我就常常想,历史上那些习孔孟之道出身,以匡正时弊、报效国家为己任的土大夫。  相似文献   

19.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深受皇帝赏识和同僚敬仰的大臣,此人就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外甥、人称“昆山三徐”(其兄乾学、其弟秉义)之一的徐元文。  相似文献   

20.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2,(23):52-52
古代的皇帝和大臣.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翻开《资治通鉴·卷196》.里面记有唐太宗想看个人“档案”一事,颇觉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