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攻克锦州成了辽沈战役的关键环节,塔山阻击战又是保证锦州攻坚战胜利的最为关键性的战斗.9月初,解放军开进塔山,12日进驻徐屯村.徐屯村是一个仅有80户500多口人的小村,距塔山2公里,村南面几百米的地方就是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的白台山.徐屯村因此被称为"前线村".  相似文献   

2.
气势宏伟、波澜壮阔的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它的胜利,对后来进行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但是,在辽沈战役前和战役发展过程中,作为东北局、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主要领导人的林彪,却对率领部队南下北宁线作战,尤其是对攻克锦州作战曾几度产生犹豫和动摇,险些失去大决战战机.1948年,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都出现了更有利于我党我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的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同志于2月7日在给林彪等东北  相似文献   

3.
周艳芝 《党建》2021,(5):52-55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太行山东麓的平山县西柏坡办公,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西柏坡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相似文献   

4.
正以少胜多创奇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刚拉上帷幕,国共南线战场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便开始了。毛泽东绝不会给蒋介石把分割区连成一片的任何机会。这是国共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是两军在长江以北地区进行的决战。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是如何提出的淮海战役战略决策同毛泽东的战略奇想  相似文献   

5.
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同国民党在军事上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这次战役,其参战兵力之多、战场规模之大.人民支前之踊跃、取得胜利之辉煌,都是空前的.它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辽沈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攻克锦州,造成关门打狗的有利态势,是取得整个战役胜利的关键一仗.1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东北野战军首先南下北宁路作战,攻克锦州、山海关各点,封闭东北大门,尔后将东北国民党军就地歼灭.9月10日,东北野战军领导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作战方针,确定了南下北宁路作战的具体部署:以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等6个纵队和炮兵纵队主力及第二兵团指挥的热河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1个炮兵旅,分别围歼义县和北宁线锦州至唐山段各孤立据点之敌,相机攻取锦州、锦西、山海关各点,切断东北国民党军与关内的联系;以第一、第二、第十等3个纵队于沈阳以西地区,以第五、第六等2个纵队于沈阳以北地区,共同对付由沈阳出援或一旦由长春突围之敌;以第一兵团指挥6  相似文献   

6.
<正>陈毅有句广为人知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奇怪的是,同样规模浩大的辽沈战役却没有类似的"小推车推出来"的话。这是否说明,辽沈战役不需要后勤呢?答案是否定的。辽沈战役小推车不多,民工数量不及淮海战役,并非跳出了"打仗打后勤"的铁规则,而是它有着先进的运输工具——铁路。东北从1897年8月满清政  相似文献   

7.
<正>韩先楚是我军著名战将,他足智多谋,作风硬朗,骁勇善战,勇于创新,一生打了许多硬仗、恶仗,特别是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的韩先楚曾成功地指挥过鞍海战斗、新开岭战斗、奇袭威远堡战斗、四保临江战斗等,打得国民党军狼狈不堪,胆颤心惊,“旋风司令”威名远扬。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韩先楚指挥三纵等部队打响了辽沈战役第一枪,仅用6个小时就攻克义县城,全歼国民党守军、美式装备的暂编二十师1.2万人,打开了通往锦州的门户,为接下来锦州攻坚战——关门打狗战略的实现,以及整个辽沈战役的顺利进行和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辽沈战役纪念馆坐落于这场战役的主战场——辽宁省锦州市城区,由叶剑英元帅题写馆名,是一座集历史研究、文化传播、艺术博览、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军事主题公园。纪念馆占地18.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8600平方米,基本陈列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全面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突出展示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其中,《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被誉为中国博物馆和世界美术史的艺术精品和经典之作。馆藏藏品总计19915件,其中一级文物25件、二级文物275件。辽沈战役纪念馆先后荣获"全国爱  相似文献   

9.
赵力 《党史文汇》2011,(2):26-28
上党战役从1945年8月27日揭幕战开始,至10月12日战役结束,历时47天。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采取夺城打援、围城打援的方式,以劣势装备和劣势兵力与阎锡山部队在上党地区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相似文献   

10.
黄刚 《党史纵横》2015,(1):43-44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在辽西走廊打响,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辽宁大地上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地处大、小凌河两岸的锦县,环绕古城锦州,是辽沈决战的主战场,英雄的锦县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辽沈大决战的支前大军中,为解放锦州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功不可没。1948年9月初,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出了支援辽沈战役的紧急通知,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决定由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黄克诚负责整个辽沈战役的支前和战勤领导  相似文献   

11.
1948年10月26日至27日,我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后改为四十三军)在辽宁省黑山县的励家窝棚一带,经过两天一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堵住了敌军东逃沈阳的退路。这是继攻克锦州后迫使长春敌人起义和投降后,我纵协同从锦州返回的我野战军主力在辽西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的大会战,也是我军战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大规模歼灭战。它是辽沈战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48年9月12日,伟大的辽沈战役开始了。我东北野战军  相似文献   

12.
正许军成,1917年5月出生于大别山腹地——安徽霍山县漫水河镇安家河村。他参加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淮南路东、西反"扫荡"斗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衡宝、湘南、广西等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八一奖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相似文献   

13.
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群龙戏海,一路打来势如破竹,凯歌频频。而在众多的部队中,有一支部队尤为令人瞩目,这支部队在辽沈战役的胜利中功不可没,辽沈战役也彰显着这支部队的风采。  相似文献   

14.
审时度势 曾山提出建议 1948年9月24日,我华东野战军攻克国民党军队坚固设防的重镇济南。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曾山,奉命出任济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 这时,全国战局蓬勃发展,整个形势对我党我军十分有利。东北野战军已于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正与敌鏖战于北宁线上。华东野战军正厉兵秣马,积极准备与中原野战军一起发起淮海战役,围歼以徐州为中心的国民党刘峙集团的80万大军。而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所辖的  相似文献   

15.
涂通今是一位将军博士,如此一人,自然闻名遐迩。《红军博士涂通今》就像是涂老的文学档案,让我们走上涂老的心路,与他作心灵之约。 涂通今,1914年出生于闽西山区的一个小镇——长汀涂坊,1929年参加少先队,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医生的身份参加革命,先后参加反“围剿”战争、长征、抗日战争、北上剿匪、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1951年被派往苏联留学,1955年获医学副博士学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辽沈战役胜利、东北解放75周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首战,是解放东北的最后一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李炳侯 《党史博览》2014,(10):25-27
正人一生走过无数的路,有的路走过就忘记了,而有的路却能记一辈子。1948年9月30日,我随东北野战军辽沈战役前线指挥所(以下简称"前指")秘密列车,从双城堡出发,沿西满交通线驶向锦州的路,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胆战心惊,难以忘怀。一1948年8月辽沈战役准备期间,我从长春前线东北野战军十二纵队被调回到哈尔滨新华社东北总分社。8月下旬,又从东北总分社调到为报道辽沈战役组成的新华社东北野战军总分社。此时,东北野战军与东北军  相似文献   

18.
进军中南     
1948年11月23日,刚刚进行完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主力,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紧接着,在华北野战军的配合下,又取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至此,国民党政府在长江  相似文献   

19.
入绥作战纪实(上)杨成武[编者按]在炮火连天的三年解放战争中,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杨成武率部转战华北,指挥或参与指挥历次华北战役、正太战役、青沧战役、清风店战役和解放石家庄等战役,连战连捷。为配合辽沈战役,率部进军绥远,解放集宁、包头等城,后又回...  相似文献   

20.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原昆明军区政委谭甫仁,早年投身革命,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万山群岛等许多著名战役战斗,历史上切绩卓著。 然而谁能相信,这位共和国中将当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被敌人冲敬误入国民党赣军,在新城战斗中被红军俘获过来。一曲《国际歌》使他又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成为我军历史上首次优待的俘虏。其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