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学教育在世界上属于非常成功,还是非常不成功?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14日在乌鲁木齐表示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8月15日新华网报道)。“改革成功不成功”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继政府部门承认“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之后,“电力改革不成功”正从专家质疑走向权威定论,显然,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特别是高教改革成功不成功,也是这一热门话题中的热点内容之一。此时,杨教授“很成功”的表态,不巧正好触了“热区”,马上就有专家学者提出反驳,在网络上更是引来了如潮的不同意见乃至批判之声。判断中国大学的…  相似文献   

2.
声音     
“宁拙毋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为重庆八中的学生题词。他说:“其实这四个字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宁朴毋华’,对今日的中国来说,这是一句重要的话。”杨振宁说:“我今天之所以写这几个字,就是希望从你们年轻一代开始,学会诚实。投机取巧是没有前途的,做学问必须诚实,脚踏实地地,才会成功。”  相似文献   

3.
《中国保安》2012,(4):55-55
杨振宁曾在芝加哥大学做实验物理的研究,然而他的研究并不太顺利。虽然师长们对他的见识非常欣赏,但缺乏动手能力却成了杨振宁的死穴。他自幼便是左撇子,好不容易才被母亲纠正过来。他小时候曾用泥捏了一只鸡,拿给父母看,父亲为了鼓励他,夸奖说:“这支藕做得真不错哦!”在芝加哥大学,盛传“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的笑话。后来,杨振宁在导师、被称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特勒的建议下,转攻对动手能力要求不强的理论物理学。1957年,因和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宙不守恒理论”,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4.
魏书灵 《求索》2011,(11):257-257
中国教育之成败关乎国家之未来,这应该不只是中国教育界人士的责任,也是整个民族的责任。眼下中国大学教育问题重重:一方面,政府行政垄断了整个教育行业,民办教育只能在中国大学教育中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大学教育正背离“传承人类文化”之路。中国大学教育怎么了?针对此问题,历史学博士徐九庆撰写了《中国教育怎么了》一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作者采集大量实际调查报告,并对文献进行数据考证,最终得出当前中国大学教育问题出在“育人”之功能上,教育功能的异化是导致中国大学教育异常的根本原因。徐九庆先生作为民革重庆市委员和大学教育的践行者,对于中国大学教育的思考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5.
郝建 《同舟共进》2008,(9):59-60
2007年7月30日,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逝世。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国对他另有一番注目,因为他拍过一部纪录片《中国》。我在总结、清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艺术成就和他与中国的瓜葛时,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大科学家的名字——杨振宁。原来这位美籍华裔大科学家不但懂理论物理、  相似文献   

6.
所谓成功教育,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通过老师教育的成功引导帮助学生自我成功的教育。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是追求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自我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功教育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目标。那么体现“成功教育”的做法有哪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1.“成功教育”体现在教育思想的转变上。“成功教育”主张:人人都可以成功,都可以成为成功者;成功是多方面的,不应局限于少数方面,并把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及学习内动力作为目标。这显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2.…  相似文献   

7.
最近,自称“中国狼爸”的香港商人萧百佑认为自己的成功是母亲的暴打所赐,所以他教育孩子沿用了其母的办法:“孩子做错了,就要惩罚暴打。”还说他将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笔者认为他的此种暴打惩罚教育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不信,请看以下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毕生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实验,形成了中国近代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理论宝库。陶行知在教育实践及教育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救国”思想对他的思想言行起着较大的支配作用。陶行知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早期陶行知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早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经过了一段较为复杂的过程,是他在“十字路口”作出艰难抉择逐步接近教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9.
盛夏,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应邀参加在广东省汕头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大会期间,我采访了他。 杨振宁于1922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早年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获理学学士学位,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研究。1966年以来,他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担任爱因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为什么杨振宁、李远哲、李政道、朱棣文等几位美籍华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能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获得诺贝尔奖?问题的结症在哪里?是什么禁锢了我们的思维,束缚了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杨振宁教授认为:“主要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上出了问题。”中国的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出路何在?我们不妨从中外教育的对比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得出启示。1.对比中国与美国的学生。中国的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的学生“学得少,悟得多”。中国幼儿园学的算术…  相似文献   

11.
在思想政治教学和教育中,经常需要提到“英雄”。但对英雄人物的了解,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熟悉”与“不熟悉”。其一,熟悉这样那样的歌星影星,不熟悉英雄人物。有的学生对这个“天王”那个“巨星”了如指掌,而对诸如洪秀全、秋瑾、杨振宁、邓稼先、袁隆平乃至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风流人物却感到“陌生”。其二,熟悉“帝王将相”不熟悉“平民百姓”。有的学生可以大谈康熙乾隆,却不知毕升、黄道婆、李春何许人也!其三,熟悉古代英雄不熟悉当代英雄。部分学生能对古代英雄乃至小说塑造的英雄人物如数家珍,而…  相似文献   

12.
“我想在有生之年为中国画走向世界尽一份力量。”六十多岁的美籍华裔画家郭大维先生为此而努力。他创作的画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他笔下的《脸谱》,既采用  相似文献   

13.
杨振宁的赞扬和丘成桐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个极力赞扬大学的成功,一个坦言高等教育弊端重重,孰是孰非,耐人寻味。近日,数学大师丘成桐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他的隐忧,"如果不重视基础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这些年,中国大学  相似文献   

14.
谁来解答“钱学森之问” 今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共度“五四”青年节。一位化学学院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温总理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有一种观点特别盛行。即认为“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这一观点的最权威代表是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教授。林教授在他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中开宗明义就指出:“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它的“直接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源的特定性质,尤其可以追溯到1915——1927年‘五四’运动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正是由于“五四”“反传统主义是非常激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是国务院侨办创立的华文教育工作的一种方式。今天的“寻根之旅”不再是单纯的“旅游+教学”,自2010年开始转型调整,进入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寻根之旅夏令营呈现出创新意识加强、功能不断丰富、教学高端化、运行程序规范化以及充分展示大侨务工作格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礼仪来自个人的优良道德风尚与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由此形成的现代人格品位与魅力。这种无形的实力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力和吸引力,有人称这是只能由自己来创造和积累的“个人私有财产”记得有一位本科毕业生去求职,同场竞聘的是几位研究生,学历、身高和外貌都没有优势的他,面对六比一的录取率,尽管能够沉着应对,却不敢对成功寄以期望。考官宣布结束后,他几乎是抱着“必败”的心情将椅子和桌上的用品放回原位,走到几位考官面前和他们一一握手说“谢谢”和“再见”……然后离开考场。令他和同学们意想不到的是,他被录用了。我请教一位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他认为这正是当今招聘要把握的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8月14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乌鲁木齐表示“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这条新闻立刻引起了反响。说老实话,刚看到这条新闻,笔者也感到非常吃惊。"众所周知,中国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屡屡遭受国内的质疑。"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发觉自己所学的在社会上没有多大的优势可言,以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相对低下。而高校之中行政机关管理模式严重,学术氛围淡化,后勤人员庞杂,人浮于事,盲目扩张带来的负面作用巨大,一个研究生导师要带30个学生,如此荒唐的管理和授课方式,如此“大跃进”式的办学思想,又如何能够保证大学推…  相似文献   

19.
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杨振宁博士,是牢记根本的一个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热爱眷恋家乡物,曾先后两次于百忙中来安徽省博物馆参观访问。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近年来专门为海外华裔青年、华裔新生代策划举办的一项活动,旨在促进海外华裔青年深入了解和认识祖(籍)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自2001年起,该活动已成功举办了8届,成为海外华裔青年感知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发展和加强联系交流、增进团结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