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小平 《学理论》2010,(2):188-189
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所犯的错误通常被分为语际错误和语内错误(inter-lingual and intra-lingual errors)。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和句法方面的表达习惯认识不足,同时,谋篇布局又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或论文,必须首先进行语际语内错误分析(analysis of inter-intra-lingual errors)和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以充分发挥非本族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时的正向转移(positive transfer),有效排除思维模式差异引起的负向转移(negativet ransfer)或干扰。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文化思维模式不同、中英文的篇章模式及词汇的英汉文化意蕴之差别造成了英汉写作风格的差异。因此 ,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应注意 :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 ,应传授相关的英语写作文化背景知识 ,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写作技巧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袁霜竹 《学理论》2009,(9):197-198
主位结构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实现形式。英汉语言类型及英汉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英汉不同的主述位结构。我们将探讨英汉主位结构的不同切分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俊钰 《学理论》2009,(11):174-175
西方学者从句法特征、语言标记、语法和词汇差异对认知的影响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国学者也从印欧语系和汉语结构的差异试图印证中西方不同的思维轨迹。但学界并未取得共识。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对语言相对论都存在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思这些研究语言的方法和结论,对研究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东焕 《学理论》2009,(29):172-173
委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委婉语。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频繁地被使用。不了解英汉委婉语的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本文介绍了委婉语的定义及特征;从三个方面(即语言本身的特点;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阐述了英汉委婉语的差异;并从三个方面(即委婉语字面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迥然;委婉语的使用受到了语境、对象和意图的制约;英汉委婉语的个性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论证了英汉委婉语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玉峰  张雅秋 《学理论》2008,(24):70-71
英汉习语同为语言的一部分,也共同拥有着习语的语言上的一些共性,但由于英国和中国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和语言习惯,这也使英汉习语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从英汉习语的五个方面的差异入手,探讨了中英两国习语差异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在词汇、句子结构、文化及思维差异等层面引导学生进行英汉对比,只有将英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才能较好地了解学生英语写作中的真正难点之所在,也才能让学生明白所犯错误的原因,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学习中,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受到汉语的干扰而产生错误,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就能更好地掌握英语.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角度分析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强调了英汉差异研究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聂寒玢 《学理论》2009,(19):239-240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间既存在共性,同时由于发展过程、历史渊源、地理环境等因素又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以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为落脚点,从文化角度对两者的意义重合、意义空缺及意义冲突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希望更顺利地进行英汉互译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的途径.爱情是一种及其普遍而又丰富的情感.要使爱情这一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得到充分的阐释,就必须借助隐喻.物质基础的同一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英汉两种语言在构建爱情隐喻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李小华 《学理论》2009,(4):124-125
英汉互译是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测试,从中也能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本文就专业八级翻译中英汉互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提高学习者翻译技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建国 《各界》2006,(12):69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差异。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我们应该重视文化差异的导入,构建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学习已成为热潮。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迁移理论、中介语理论以及中式英语的出现都说明母语对外语学习的重要影响,其本质则为思维的影响,而外语学习对母语的影响则很少被人关注。熟知英汉思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交替使用这两种语言。  相似文献   

14.
陶啸云 《学理论》2011,(32):229-230
在20世纪初,中外语言学家们就开始对比研究英汉之间的异同。到了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和外语专家们便开始逐渐将英汉对比的原则和研究成果运用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以英汉在句法层面的对比为例,来强调和证明英汉对比的研究成果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等具体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宁会勤 《学理论》2009,(24):207-208
中西方文化中都有极为丰富的习语.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所积淀下来的习语也千差万别并且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习语的翻译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尤为困难一本文拟对大学英语翻译课数学中汉语习语的英译处理方法加以总结和探讨,以期给学生以后的翻译实践给予总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骁 《学理论》2009,(2):100-101
语言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手段。它不仅包含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体现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因此,理解语言必须了解其承载的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学习技巧之外,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刘军和 《学理论》2010,(19):212-213
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对新的现象往往进行辩驳和批判。根据笔者在农林专业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农林专业大学课堂的教学组织方法。在课堂上要重视课堂效果、对学生要求要严格、把握课堂时间。采用新的组织课程艺术手段,用语言来感化学生,用眼神来和学生交流,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采用信息反馈法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刘莹 《学理论》2010,(5):130-131
成语是语言文化混合而成的语言精华,但由于中英两个民族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不同,难免会出现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词语空缺现象其翻译问题自然是离不开对文化意象缺失与补偿的讨论。本文从英汉成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出发,探讨了英汉成语互译中文化的缺失与补偿及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婧 《学理论》2009,(7):168-169
课堂环境下的二语词汇知识的习得过程和发展模式是一个很值得注意和探索的问题,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会影响到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的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不同的学习风格对语言学习尤其是词汇习得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给予学习者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陈晓英 《学理论》2009,(6):182-183
本文对100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做了一次调查,旨在了解文化差异和母语对理解英语否定句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英汉否定词位置相同,被否定成分一致时,母语产生正迁移;当英汉否定句被否定成分一致。但否定词位置不一致时,母语产生负迁移,中西文化差异对理解英语否定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