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钱昊平  莫南 《浙江人大》2012,(10):24-27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开专题询问"先河"以来,国内20多个省级人大常委会也已开展,更多的市、县级人大常委会也纷纷尝试。尽管专题询问存在着刚性不足等局限,但在增强人大监督力度和实效上,影响深远。开展专题询问,是本届全国人大的"破冰"之举。"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根据监督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决定的精神,今年我们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要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2010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对依法开展专题询问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2.
于浩 《中国人大》2011,(1):16-17
"今年我们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邀请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的这番话,将一直以来未得到充分认识的人大询问权一举激活。  相似文献   

3.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0,(13):17-18
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例会。在这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开展了对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的专题询问。在委员们和部门负责人的一问一答中,依法监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铿锵音符。这受到了各方的好评,认为监督工作顿时跃出纸面,依法监督在专题询问中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任严 《中国人大》2010,(13):19-19
询问既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了解有关情况的一种手段,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实施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询问是人大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监督法的规定,人大常委会会议在审议有关议案和专项工作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有权就有关问题向列席会议的"一府两院"负责人提出询问。自201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专题询问以来,部分地方人大常委会纷纷效仿,相继开展这项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进一步充  相似文献   

6.
开展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强化监督的一个举措。2010年6月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国务院关于2009年度中央决算的报告首次开展了专题询问。  相似文献   

7.
询问权是人大法定的监督权,是对"一府两院"工作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问题,要求被询问部门作出说明、解释的一种活动。2010年,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保障住房建设、教育中长期规划工作对国务院进行专题询问后,全国各地人大纷纷"试水",目前已成常态化的监督模式。2011年、2012年,重庆人大常委会分别就农户万元增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询问。此后,专题询问这一监督问政方式迅速在全市各级人大推广开来,不断探索创新,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专题询问”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算不上是法律用语,只能算是人大工作用语.“专题询问”是顶层推出的,是法定监督形式“询问”的创新和发展. 2010年6月2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时进行了专题询问.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多位负责人到会回答询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进行专题询问,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陆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询问,从而带动了“专题询问”这一监督方式在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效仿.  相似文献   

9.
随着专题询问的深入开展,亟须出台相应的规范性制度。法律制度追求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这也是专题询问制度化的价值所在。询问和质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监督权力,但在人大监督的实践中,却很少被采用。自2010年6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以来,全国各省区  相似文献   

10.
专题询问是询问的衍生与拓展,是人大常委会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就某一方面的工作集中开展的专门询问活动。自201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专题询问以来,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相继开展了这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进一步认识专题询问的实践意义与作用、规范专题询问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增强专题询问的实效?下面,笔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认识上:明确"为啥问"询问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由此可见,行使询问权是人大依法履行职责、监督国家机关工作的重要形式。专题询问遵循了询问的主体、内容和程序规定,实质上是对询问这种法定监督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所以,专题询问也适用以上的法律规定,具有较强的法定陛。  相似文献   

11.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1,(13):15-15
6月28日,北京骄阳似火。在这个火热的季节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当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分组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小组审议的形式对国务院关于2010年中央决算报告进行了专题询问。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审计署多位负责人到会回答询问。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国务院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就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专题询问,目的是为了健全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制度,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人大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要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这样的表述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还是第一次,表明了人大监督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迈进。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6月24日上午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时进行了专题询问。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多位负责人到会回答询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进行专题询问。  相似文献   

15.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3,(17):11-13
张德江委员长主持询问,李建国等十二位副委员长参加询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8月29日上午就国务院关于传染病防治工作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举行的专题询问格外引人注目。在两个多小时的询问中,任茂东、何晔晖等十位委员先后就结核病防控、传染病的监测及预警机制、西部贫困地区传染病防控扶持政策等问题,向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改委等十二个部门的负责人提出询问。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新以来的首次专题询问,这次询问给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王群 《人大研究》2011,(2):18-20
2010年6月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两次开展专题询问,动作之大、力度之大、影响之大,史无前例,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也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地方人大备受鼓舞和启发,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信心和勇气大大增强,相当一些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典范,尝试开展专题询问活动,专题询问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趋向日益显现。开展专题询问,已经成为地方人大加强新时期监督工作的热门话题和普遍看好的重要监督手段。笔者想就此谈点粗浅之见,以期有益于推进人大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7.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0,(13):17-17
对政府部门询问是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力,此次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有组织、有准备地集中对特定议题进行问答的活动,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尝试这种监督方式。作为一名记者,非常庆幸能亲身见证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工作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首开专题询问先河以来,一些省市的人大常委会也相继跟进,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这表明人大监督在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迈进。作为乡镇人大,对专题询问该"说"还是"做"?依笔者之见,专题询问,乡镇人大不应观望。  相似文献   

19.
2010年3月,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j次会议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谈到进一步完善监督_T作方式方法时,首次郑重提出将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同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时进行了首次专题询问。此举如同春风乍起吹皱一池清水,紧随其后大部分省级人大常委会开始运用专题询问这种监督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为进一步完善专题询问提供参考,近期,笔者对全国省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工作情况进行了归纳汇总。  相似文献   

20.
<正>专题询问已成为人大常态化监督方式,然而这项权力的行使没有固定模式,一些地方人大在实践中,只是简单"复制"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探索创新少,未能充分发挥人大询问权的作用和权威。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方式上的重要创新与探索。近年来,专题询问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迅速铺开,逐渐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