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虽然P2P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交流中处于技术中立的地位,但是不可避免,P2P技术在应用中会自动实施侵犯著作权的"复制发行"行为。甚至,有的P2P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明知他人实施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时,不遵守"通知与移除"这一规定。通过对这种行为的作为与不作为的考察,可以认定P2P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技术行为对其范围内的所有侵权作品具备支配能力,所以应当由网络服务提供者来承担主要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
小额信贷一直是商业银行难以有效发展的业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小额信贷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型小额信贷模式——P2P网络小额信贷。在该模式下,资金的使用者与供给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接交流,能够实现低成本地聚集资金并且金融脱媒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人民公安》2012,(2):57-57
“避风港条款”最早来自美国1998年制定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法案)。最早适用于著作权领域。、在发生著作权侵权案件时,当ISP(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如果ISP被告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就被视为侵权。  相似文献   

4.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传统借贷与网络服务相结合的金融服务网站,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普及和民间借贷的不断升温而快速发展。我国于2007年正式引进该融资模式,但因其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使得该行业在野蛮发展的同时鱼龙混杂和良莠不齐,一些运营模式因"过度创新"而触碰到非法集资犯罪的红线,其中甚至存在着借P2P平台进行集资诈骗的犯罪团伙。准确界定P2P网络借贷平台所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合理划定罪与非罪的边界,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5.
林沈纬 《前沿》2013,(19):87-90
本文通过对两起都是以淘宝网为共同被告的商标间接侵权案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两者案情相似却判决结果不同的争议点在于注意义务的认定不同,结合淘宝网自身的经营模式的特点,借鉴国内外有关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商标间接侵权案件的相关规则经验,提出有关淘宝网商标间接侵权注意义务认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网络金融崛起的大环境下,各种借贷平台也层出不穷,这在给资金融通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缺乏监管容易诱发相关犯罪,扰乱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该文通过探究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及其存在的监管缺陷,分析其可能诱发的各种犯罪,进而找到治理这些犯罪的相关对策,从而净化P2P网络借贷平台,维护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与分享经济的热潮下,网络直播成为了社交、营销、教育等传统活动的新方式。网络直播平台是网络直播服务的载体,性质是网络服务提供商。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直播平台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版权纠纷,主要集中在网络转播与网络直播两方面。纠纷体现在版权侵权的客体认定、版权归属以及网络直播侵犯了邻接权人的广播权还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关于其是否属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中的交互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也有一定困难。网络直播平台中出现的版权纠纷,是技术发展与法律滞后冲突的体现,在适用著作权法保护时应该回归原本的立法目的、原则、体系和语境中解决,不应一并以不正当竞争作为兜底保护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陈初 《人民论坛》2010,(9):128-129
"P2P"网络融资相对于银行小额贷款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通过对中国网络信贷经营模式和风险的分析得出,必须引入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评估,必须强化对恶意赖账的追款,才能使得"P2P"网络融资健康增长。同时,鉴于"P2P"网络融资的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应该对其加强监管与引导。  相似文献   

9.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自2007年出现至今,借由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具有便捷、普惠之优势,呈现出迅猛生长态势。然而,由于准入门槛低、监管不到位等原因,P2P网络借贷平台也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成为非法集资犯罪的一大温床。公安机关应结合实际,通过大数据情报研判、创新调查取证模式,加强平台资金查控,适时公布案件情况、压降涉稳风险等措施,实现对此类犯罪的打击防范,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相似文献   

10.
P2P网络借贷犯罪侦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创新模式,在当前得到蓬勃发展,但由于其目前尚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管,使得一些受不法利益驱动的经营者利用P2P网贷平台私设资金池,违规动用资金,吸取高额利息,严重者甚至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以及洗钱等犯罪。对此,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应当积极应对,及时打击利用P2P网贷平台实施的犯罪案件,并配合相关行业、部门逐步建立起P2P网贷的监管平台和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1.
吴洁 《小康》2015,(2):66-67
业内预期今年会有更多的银行系、国资系、上市系背景的P2P平台加入竞争行列。起投资金50元,年化收益最高超过20%;100%本息担保,无风险、安全又透明……打开百度搜索P2P理财,就可以看到满屏诸如此类极具诱惑的广告语。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火爆背后有危机据网贷之家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国内P2P平台已达1575家,较2013年上涨96.88%,但问题平台也剧增,全年问题平台达275家,是2013年的3.6倍。今年1月截至  相似文献   

12.
疯长后的P2P网贷深陷清退。虽然清退政策有利于净化金融市场,但部分爆雷平台仍涉嫌非法集资犯罪。司法实践中,平台涉嫌非法集资的风险主要源于资金池、自融自用及不适格借款人三方面。但归根结底,这源于传统的非法集资刑法认定标准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政策与司法适用扩大化的矛盾、定罪量刑标准设置不当、刑事处罚配置失当等。故建议通过对非吸犯罪中“非法性”、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进行限缩解释、提高可量化的客观刑罚标准、加强财产刑的司法适用圈等,进一步修正非法集资的传统刑法认定标准,更契合P2P网贷良性发展和服务经济的深层需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导致P2P网贷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P2P网贷的发展。而区块链技术的信息透明和数据不可更改特性恰好契合了P2P网贷的痛点,应完善相关技术和法律法规,加大宣传,促进P2P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净化互联网金融领域经济秩序,并为下一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P2P网贷平台业及其健康运营打下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对P2P网贷平台的运营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已迫在眉睫。排查过程中,有关部门排查人员不但要深入了解违法违规运营平台通常表现出的特点,而且还要根据这些特点,通过调查平台的总部设置地或注册地、运营资质及经营范围、平台实际控制人资料及经营团队高管背景、平台自融和对借款项目自担保、借款项目的真实性、平台运营的数据,以及平台运营其他情况等途径进行排查。  相似文献   

15.
以《越狱》为代表的美剧,依靠P2P传输工具在中国新生代人群中的传播已形成势力。以麦奎尔《受众分析》中的实用主义模型为研究架构,本文通过对美剧现象中的媒介因素和受众因素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美剧在网络上受到追捧的技术原因和新生代美剧迷的非主流开放接受心态。然而,网上影视资源版权的隐忧,将剧迷置于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6.
P2P(Person-to-Person或Peer-to-Peer)网络贷款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脱离对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依赖由个人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资金借贷的一种交易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的分支之一。该模式自2006年传入中国,特别是2013年以来,交易平台和交易额以每年数倍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行业和市场监管部门对该交易平台和模式在监管主体和监管规则上一段时期内采用了观望、先发展再规范的态度,导致此类平台大面积出现跑路、失联乃至诈骗等不正常现象,严重损害了投资人的财产利益。公安经侦部门应加强学习、深入调研、熟悉互联网金融知识,准确理解相关法律精神,切实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投资人合法财产权益,充分体现公安经侦部门治理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武敬忠 《人民公安》2014,(10):22-24
<正>近年来,网上借贷中介服务"P2P网贷平台"受到广大普通投资者和资金需求者的追宠,却因准入门槛低、无监管等问题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可能成为诈骗、洗钱、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的温床。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利用网络交易平台销售假冒商品的案件日渐增多,网络交易平台面临着诸多商标侵权诉讼。然而,我国相关法律对此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为此,本文在分析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指出其应尽的法律义务,同时结合目前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商标侵权责任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上海》2014,(3):12-13
马年新春,互联网金融格外热闹,市民纷纷开通了网络钱包。从市经信委获悉,目前上海已开展银行介入互联网P2P资金监管模式及互联网金融立法的可行性研究,重点布局互联网金融领域,将立法保障市民网上钱袋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P2P网贷领域监管政策主要是"一个办法三个指引"。从平台运营时间、涉案金额、投资人数、侦查判决时间和返还率以及定罪量刑等多个角度,对P2P网贷业态领城的犯罪情况及法律风险进行分析。互联网金融犯罪的侦防应充分利用各种资金查控手段,依法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金;建立跨区城、跨警种的合成作战机制和多部门联动协作的预警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数据化实战,促进类罪模型的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