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东红 《理论月刊》2006,(1):117-120
在介绍国外累犯处罚原则的基础上,对于我国累犯制度的处罚原则提出了新的解读和建议:将再犯从累犯中分离出来,再犯的处罚原则是“可以从重”,累犯的处罚是“应该从重”;将从重原则理解为从重处遇,拓宽累犯的处罚内容。并对累犯处遇内容的完善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周京英 《前沿》2008,(2):101-104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积极创造有利于和谐的条件,还需要我们解决社会不和谐引发的各种问题,消除或减少引发社会不和谐的各种因素。遏制犯罪特别是危害性大的犯罪离不开严格的刑罚,但是,经验证明,针对犯罪现象的社会综合治理不能仅仅依靠严刑峻法。在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刑事司法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严格的要求,除了定罪、量刑准确外,实行宽严相济的刑罚执行制度才能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王春林 《中国发展》2009,9(3):37-41
目前存中国,老年人犯罪无法定从宽处罚情形。而根据国外及新中国成立前对老年人犯罪一般予以从宽处罚之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结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缓之需要,中国刑法有必要明文规定对老年人犯罪予以从宽处罚。  相似文献   

4.
刑法中对于累犯在量刑时的规定是一种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而有关司法解释却将盗窃中的累犯与"数额较大"和"数额巨大"的情节相结合,升格为更为严格的情节加重犯,从而适用更重的法定刑幅度,本人对此规定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和评析.  相似文献   

5.
刑事政策以防卫犯罪为核心目标,它对刑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刑事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刑罚结构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刑事政策会有不同的刑罚结构与之相适应.在现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下,转变重刑主义刑罚理念,实现刑罚疏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继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刑事政策之后新中国刑事政策的新发展。这一政策是在创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刑事政策调整的表现,是纠正严厉打击犯罪的刑事政策,应对犯罪复杂化现象,有效节省刑罚资源、社会资源和刑事司法资源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公众对于犯罪容忍度增强后的政策调整。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仅是刑事司法政策,也是刑事立法政策,应当准确理解这两种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以构建和谐刑事司法为目标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刑事基本政策的调整与发展,与以往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严打"刑事政策相比,有着更全面协调的科学内涵,体现了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宽、严、济的统一,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在创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刑事政策的调整,是应对犯罪复杂化现象,有效节省刑罚资源、社会资源和刑事司法资源的重要举措。刑事侦查中应准确理解和应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9.
胡江 《青年论坛》2009,(1):108-114
无论是狭义的犯罪未遂还是广义的犯罪未遂概念,都体现了特定的刑事政策因素。在对犯罪未遂的处罚上,经历了从结果责任到责任主义的发展和转变,这个过程体现了国家在刑事政策上的考虑。国家根据维护法的秩序和实现正义的要求,反映着社会大众的普遍的法感情,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未遂纳入到法的否定性评价范围并给予刑罚处罚。但是同时又根据犯罪未遂的特征在对其处罚上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方式,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维护秩序、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表现了我国对刑事领域犯罪的态度,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的暴力性刑事犯罪要严厉打击,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另外又要充分重视依法从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社会对抗。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更好地进行研究,使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用达到最佳的效果,从而实现对人权的有效保护,使这一政策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确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监狱行刑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提高新形势下的监狱行刑效能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监狱行刑实践中,今后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即转变行刑观念,辩证对待刑之宽严;加强监狱立法建设,完善宽严的措施规定;完善对罪犯的矫正激励机制;推进恢复性司法实践;加强行刑监督,防止宽严不当,以促进监狱工作更好地贯彻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2.
宽严相济:和谐社会语境下职务犯罪立法的定位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打击职务犯罪过程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现行的职务犯罪立法存在着贪污罪构成标准过高、渎职罪成立条件过严、贿赂罪法网设置过松及死刑作用之夸大、资格刑功能之错位、罚金刑地位之缺失等宽严失调的现象,故必须从立法上降低贪污罪的构成标准、放宽渎职罪的成立条件、严密贿赂罪的法网设置及废止死刑、改造资格刑、增设罚金刑等.  相似文献   

13.
对于灾害背景下在灾时、灾区发生的刑事案件,应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发挥刑事政策的灵活性,通过对时间和区域上的区分,合理配置稀缺的司法资源,以更好地运用刑事司法维护灾区稳定。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灾时、灾区出现的性质颇为恶劣的犯罪应当从严惩处,在“严”的同时不能忽略法定“宽”的认定,“相济”的把握应以灾区人民法益最大化为标准。对刑罚的适用应选择恰当的刑种、量刑强度和科学的处遇以实现正义价值,达到犯罪预防,并始终坚持对犯罪人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石奎 《理论月刊》2010,(10):117-119
在世界刑罚轻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罚金刑作为一种非监禁的处罚方式,具有避免犯人间的交叉感染和促进犯人再社会化等优点,理应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做出贡献。本文以刑罚轻缓化为视角,通过对罚金刑的现状分析,拟提出提升我国罚金刑的结构性地位和适用范围等观点,希冀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刑事累犯制度的修改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刑法》中的累犯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累犯的适用范围、单位是否构成累犯、特别累犯的适用对象以及累犯者再犯的处罚等方面。为此,应对我国现行累犯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如在现行累犯制度中增设单位累犯、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不构成累犯以及累犯可以适用假释、扩大特别累犯的适用范围、对累犯再犯者加重处罚、相关法律条款中的文字应更加严谨等。使我国刑法中的累犯制度在司法实务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宽严相济政策是基于历史的承接、现实的反思和时代的发展这一动态过程,在和谐社会语境下提出的指导运用刑罚方法与犯罪作斗争的基本刑事政策。对这一政策所蕴涵的时代精神做正确解读,必须立足于其提出的现实政治根据,并据此厘清该政策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及"严打"政策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深刻领会其指导价值,正确把握其基本导向。对这一政策所蕴涵的时代精神的理性解读,不仅有助于在当下的司法实践中提高贯彻的自觉性和执行力,而且也有助于明确中国刑事法治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视阈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危害性、综合性、规律性分别同现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法理念、运作结构、具体制定存在差异。而全球金融危机又进一步推动了刑罚的宽缓化、凸显了社会多元主体在刑法治理中之重要性,并加速了刑法治理的技术化。通过对立法理念、运作结构、具体制定三方面路径依赖进行调整,该政策便能充分发挥出刑法的社会调控矫正机能。  相似文献   

18.
周博文 《公安研究》2009,(10):38-42
在我国刑事诉讼领域,刑事拘留是侦查机关最常用的强制措施之一,并在侦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中一些现实问题已经与当前的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发生了冲突。从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角度,分析刑事拘留制度及其现状,应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树立无罪推定的法律理念,规定严格的刑事拘留条件,规定合理的刑事拘留期限,增加合理的非羁押类强制措施,修改国家赔偿法,统一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确立比例性原则,加强对刑事拘留的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19.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该政策对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概念、宽和严的标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通过从刑事政策概念入手,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渊源,结合其政策的研究现状,可以通过立法明确界定宽和严的标准,从而消除对于该政策之忧虑。  相似文献   

20.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保障侦查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和节约侦查资源、提高侦查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侦查活动中存在滥用羁押性强制措施,侦查模式、手段落后,过于依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力的保障等问题。侦查机关应当转变观念,提高侦查水平,适度采用强制措施,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完善案件处理方式,加强侦查监督,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