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产生可能基于维护法院判决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实现诉讼经济 ,但人权理念兴起之后 ,“一事不再理”原则则被赋予了保护人权的内涵 ,并在实践中成为保护人权 ,特别是刑事司法活动中相关个人权利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人权为思考进路 ,探寻“一事不再理”原则的设立根据 ,并从分析“一事不再理”原则对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影响入手 ,提出完善我国刑事立法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刑法理念转变之我见--以人权保障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金冶 《法学杂志》2005,(3):115-117
强调人权保障,促使刑事司法的价值目标从“打击犯罪”本位向“保障人权”本位转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刑法的修改,以及学界围绕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展开的讨论,都是对以尊重人权、保护人权为价值理念的现代司法制度的基本要求的反映。本文拟以人权保障为视角,围绕刑法理念的转变这一中心,谈一点看法。一、人权保护视野下刑法理念的变革长期以来,受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基本都保持着一种单一的犯罪控制的工具主义法律观。有学者形容说:“以暴力镇压为主要功能的刑法,成了历代刑事立法的共同特征,并构…  相似文献   

3.
谷川 《中国司法》2006,3(11):92-9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人权保障的浪潮,而刑事司法首当其冲地成为关注的焦点。各国以人权保障为主要着眼点,在刑事司法领域彼此借鉴、相互融合,改进和创新自己的制度,同时,各国在融合刑事司法制度的过程中,又形成了一些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并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制定和颁布的国际公约、文书等形式确认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证据立法,不能再以仅局限于控制和惩罚犯罪为指针的道路,应当按照世界刑事司法发展的规则,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与刑事诉讼有关的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4.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总则,彰显我国立法的进步.但是,从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角度上讲,我国仍存在很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本文简要分析了刑事被害人及其人权保障的不足,认为要进一步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应从建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被害人司法审查制度,赋予刑事被害人上诉权等措施展开.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弱小的刑事被告人和强大的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强烈反差,理论和立法、司法界把关注的目光首先投向了刑事被告人。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的上诉权问题,是我国刑事公诉案件诉讼中回避已久的问题,也是国际人权立法的历史盲区。缘于此,不仅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而且常致刑事司法于被动境地,还不利于矛盾的根本解决, 破坏了被告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有悖于司法公平的  相似文献   

6.
2012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实现了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的司法化,与国际实践接轨,是人权保障的一大进步。但是刑事强制医疗制度仍然存在着立法不完善、基本概念模糊、执行不畅等问题。通过域外实践考察、价值分析将有助于我国刑事强制医疗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被告人刑事司法权利的保障与国际人权公约中最低限度保障标准之间的差距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现代化,同时也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合理吸纳国际人权公约中最低限度保障标准的内容,已是大势所趋。面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国际准则之间的差距,应当及时修正刑事诉讼法,以实现与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的对接。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通过一系列刑事司法原则以及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体现了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两大刑事司法理念的统一。然而,面对我国的现实国情,针对两大理念的现实冲突,我国应当在吸取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转变司法理念,朝着以人权保障为依归的方向演进。只有这样,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才能顺应世界司法改革的潮流,才能实现两大理念的动态平衡,才能将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9.
马东丽 《法制与社会》2010,(25):243-243,247
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护,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虽然在力图改变、创新,但长期沉淀下来的司法负面经验,难以在短时间内根除。为了保护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和基本人权的不受侵犯,我国的司法改革和司法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目前基本的刑事政策,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监狱司法实践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细化罪犯的分类,对其分别进行管理;实行累进处遇制度,推进狱内行刑社会化;切实保障监狱内罪犯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1.
略论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是指由联合国制定或批准的有关刑事司法的标准和规范。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即高度重视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和从长远着眼于对犯罪的预防。我国对“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一贯信守不渝。如何进一步保证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在我国切实得以实现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2.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对犯罪做出的系统和积极的反应,较之传统刑事司法具有社区性、无害性、多层面等特点。20世纪末,在传统刑事司法遭受困境、刑事政策面临变革以及人权保护的背景下,恢复性司法得到空前的复兴和重视。欧洲等国的恢复性司法的立法和实践为我国提供了灵感和经验。面对世界刑法这一全新的发展潮流我国应审慎对待并完善相关制度,逐步有序地将恢复性司法贯行到刑事司法改革之中。  相似文献   

13.
由于立法上的欠缺和观念的差异,我国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尤其是财产权益保护,在立法和理论上仍有许多滞后,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建立刑事被害人财产权益保护机制,不仅是人权保护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应完善被告人赔偿机制,建立国家补偿机制,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使刑事被害人财产权益保护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准则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中,反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状况和刑事文明与进步程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是否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规则(Againstself-incrimination)。我国签署《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对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过程中,确立了律师自侦查阶段介入、无罪推定等国际司法准则。但对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准则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拟对该准则在我国立法和实践中的适用进行探讨。一、联合国人权约法关于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准则及国外有关沉默权的立法与理论反对强迫自证其罪,来源于英国古老格言:“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相似文献   

15.
狭义的刑事司法(刑事审判)承担着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和规范刑罚权、保障人权的双重机能,并且侧重于人权保障机能。刑事司法实践中,通过倡导轻轻重重、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裁量刑罚时把教育改善犯罪人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轻刑化”和“非刑罚化”,严格遵守刑事诉讼的正当程序,发挥刑事审判程序应有的“入罪”过滤功能和“出罪”畅通功能,实现刑事司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证明的理念,就是作为刑事证据立法、刑事证明实践以及刑事证据法学研究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刑事证明应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正当性。客观性是封刑事证明的实体要求,相对性是封客观性的限定与补充,正当性则是封刑事证明的程序要求。刑事证明的“三性”体现了立法者封秩序、人权、真实、公正以及效率等价值的追求,但刑事证据立法与司法经常涉及封多元价值进行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司法实践中“起诉难”问题的立法根源即在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高阶化”的起诉条件,裁判请求权作为公民程序性人权要求我国必须降低起诉条件以保障公民获得司法救济的权利从而保障其合法权益,因而从人权的视角出发变革我国的民事起诉制度、转变立法和司法观念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起诉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检察》2002,(1):25-26
沉默权是当代国际刑事诉讼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权利法则,是许多国家刑事司法中体现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末,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权利公约》”)。因此,近年来法律界与舆论界对我国法律即将引入“沉默权”问题,也就空前关注。  相似文献   

19.
刑事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其立法设计和司法适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刑事诉讼民主、科学和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在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上难以平衡,应当制约对人、对物及对隐私权的强制手段,改造现行刑事强制措施,逐步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加强司法救济机制,强化司法权力及公民权利对侦查权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田园  刘红 《法制与社会》2010,(30):258-258,26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在理论界引发了众多争议,本文从阐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入手,从刑法的谦抑性、刑法的经济性、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论证宽严相济政策的合理性;刑事政策的具体实现在于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影响,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下刑事立法以及刑事司法应有新的发展倾向,这也是法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