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学生对自身利益没有借助公力救济或公力救济不畅的情况下而采用的救济行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群体性、组织性、行为的过激性、突发性、破坏性和主体结构单一性等特点,对于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法社会学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其预防与处置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李婷 《世纪桥》2016,(3):44-47
文章通过对一系列由行政规划导致的群体性事件的频率、规模和特点的梳理,发现行政规划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涉及到规划主体、规划程序、规划救济等法律问题。文章提出,有必要正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行政规划法治化程度不高的现实,应对行政规划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程序不足、救济缺失的现状,实现对群体性事件中行政规划行为的法律规制,建立和完善对导致群体性事件的行政规划的救济机制,从而适应维护公民权利、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结构深度变迁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频发的趋势,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成因复杂,其根源在于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民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畅、基层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薄弱、政府治理机制不健全以及政府官僚主义作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严重等。客观公正地看待群体性事件、创新政府治理机制、全面提升公务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依法处置群体性事件等,是政府有效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吉晓华 《探索》2011,(6):153-156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农村群体性矛盾纠纷日益突出。由于农村基层政权社会控制力的减弱,农民群众利益表达能力的局限,农民群众权利救济行政渠道效率的低下,法不责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农村群体性矛盾纠纷极易诱发成为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此,要从利益表达、源头预防、调控联动、城乡统筹、责任奖惩等方面,构建农村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多元化化解机制,确保农村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规模也有扩大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是,公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缺乏有效的救济渠道。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化解群体性事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让其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二是政府要依法行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三是确保司法公正,强化司法权威;四是公民应依法行事,理性对待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6.
"抗争性政治"理论是目前研究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进路之一,但也存在一定局限。在"中国大历史"视角下,基层社会场域中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对某些体制障碍的突破,并创造出新的体制模式,表现为一种创造性政治实践。这是"抗争性政治"分析框架难以解释的,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创造性政治"以基层社会为立场,是一种上层与下层的互构型政治,其注重历史推动的"合力",更强调对制度障碍的"突破",强调社会群体性事件对制度变迁的重要作用,是一种建设性的话语逻辑。"创造性政治"更具有包容性,更能够解释我国农民创造性政治行为并超越"抗争性政治"这一经典研究进路,是一种更贴近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实际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是观察社会问题的主要窗口,寻求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可总结出影响"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社会稳定团结局面的负面因素。不难发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群众的共同利益诉求,是利益相对受损群体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的心理反映。因此,本文从社会心理的视角,剖析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社会心理特征,努力揭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诱因和社会心理影响,探索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刘孝友 《求实》2012,(10):40-42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环境不和谐的表征。如何有效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是有关职能部门和学界探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完善社会调控机制、转变执政方式和公民社会构建等方面梳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果,并从伦理学的视角提出了分析探究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最突出的例子是贵州瓮安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甘肃陇南事件等。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隐藏在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凸显,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因此,研究社会群体性事件对于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农民工群体性讨薪事件引发对群体性讨薪事件的法律属性问题的思考,不同的法律属性归属将导致相异的治理模式,而定性差异根源于政府不同的治理理念。政府要秉持"善治"政治道德价值,崇尚"实质法治主义"法律理念,践行政府、社会与个人"多元共治"的实践观。在政治上将群体性讨薪事件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在法律上将群体性讨薪事件定性为私力救济,在实践上通过制度设计畅通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救济机制,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群,从根源上解决群体性讨薪事件。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是新时期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发展生产力,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坚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群体性事件;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干部处理群体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典型表现,一直是学者研究的对象.近年来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暴露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何防范与应对群体性事件,是新时期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从表面上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孤立的、偶然的,但仔细审视会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共性.由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跟政府是否依法行政,公民权利受到损害时、权利救济渠道是否畅通有关,因此,本文试图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找出根源并寻求防范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民权利觉醒的表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有其时代背景和独特的特点及原因。正确认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加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是保证政府依法行政、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利、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管伟 《理论学刊》2012,(2):92-96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原有的制度框架在化解当前社会日趋复杂多元的各种利益矛盾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分析当前我国制度内的主要的利益表达机制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完善和发展原有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建议,从而为群体性事件寻找一种更加现实和有效的制度化的预防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各种经济关系、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由各种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扩张性、突发性等特点,因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而引发。化解群体性事件,应采取建立健全社会安全机制、构建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翟红军 《唯实》2005,(10):59-6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科学处理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重点。把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正确对待群体性事件,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梁晓宇 《世纪桥》2020,(4):55-5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新时代党群关系提出了现实要求。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要务之一。构建新时代和谐党群关系,要创新社会治理、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新时代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18.
余达淮  江雪松 《求实》2012,(6):52-56
我国弱势群体在日益加剧的现代性风险中,数量愈来愈多,自身愈来愈弱,反之又给社会带来愈来愈大的风险。知识及制度供给不足时,弱势群体往往以群体性事件与涉黑行为等私力救济的形式进行风险自救,实质上风险更多的是转移而没有真正化解。风险管理离不开预期,离不开规范性调整。规范性调整思路是构建交往信任情境以及加强法律制度的调适。  相似文献   

19.
当前,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及时有效的化解群体性事件,部门之间的联动非常重要。文章以成华区在“构建处理群体性事件的部门联动机制”的实践与探索为例,探索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部门联动机制,从而切实提高地方党委、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我国农村以及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村群体性事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并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