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精神生活是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大学生成长成人的核心标志。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大学生精神生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谢彤 《世纪桥》2024,(2):109-111
物质资料丰盛与精神文化富足是全体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要求。精神生活“共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向与现实考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助力人民群众解决精神难题与发展精神生活的稳定器,实现精神生活“共富”,必须发挥好核心价值观定向引领的作用。核心价值观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内在同构性,用好核心价值观的“三倡导”,加强全体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精神融入度、健全评价体制机制等实践,满足全体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早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些年的大学生生活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丑化中国共产党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政治立场的混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因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们应该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消除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丰安 《探索》2023,(4):151-16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包含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两方面,这是共同富裕整体性概念中的多维表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为坐标,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殷切期盼及理想追求。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中汲取智慧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探寻理论之源,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艰辛探索不断追求理论创新。从“国家—社会—群众”的框架来看,现阶段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面临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性不强、人民美好物质需要与社会精神供给不对称、群众理论认知与可行能力匹配度低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协同推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文化领域改革和文化产品创新;传承文化底蕴,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10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中形成的多种精神形态的总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2021年9月,中宣部公布了第一批46个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相似文献   

6.
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五四精神,有利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认同、意识内化和行为深化,对坚定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是人民生活各方面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大力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通过电话调查、面访调查及个案访谈,调查组发现:当前杭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和差异化,但内涵仍有待提升;加强文化广场和运动场馆建设的呼声颇高;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满意度明显偏高;家庭平均精神文化生活支出涨幅停滞;社区性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参与主体失衡。面对这些问题,杭州市亟需改善公共文化设施投入结构、加强文化运动场馆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要大力发展消费类文化产业;要通过提高可及性、发送文化消费券等方式,丰富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探索创新工休及休假制度安排,保障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的休息权、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要完善图书馆建设和借阅服务、引导博物馆走近民众;要加强社区公共文化的软硬件建设,强化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社区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精神的本质。以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只有厘清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逻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弘扬中国精神,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社会的模式。以文化转型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现代化处处在影响人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渐被自己生产出来的物所奴役,精神领域被外在的物所填满,面临着诸多诘难。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文化产业入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结合,培养人们高尚的理想和信仰。  相似文献   

11.
公方彬 《党建》2012,(10):26-28
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中国精神,就有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结剂和推进器。民族精神突出文化元素,国家精神则突出政治元素。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由一统、厚德、包容、勤俭、克己和坚韧等元素构成。美、英、德、法等西方大国重视强调国家精神。优秀的精神理念,透出人类进步的光芒,成为人类跨进现代文明、引领世界文明的标志。中国精神可概括为:爱国奉献、开拓创新、坚韧顽强、兼容并包。认定中国精神,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阳明心学通过对程朱理学的理论革新,将道德教化的路径从“外烁型”转向“内化型”,保持了儒学文化在当时社会的主导地位,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导力有借鉴意义。阳明心学在革新程朱理学的理论中形成的“心理合一”、“物我合一”、“情理合一”、“知行合一”的道德教化思想启示我们,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出发,要使核心价值观保持应有主导力,在思想内化的路径上也要实现多方面的转型:要从立足抽象的宏观的超群的对象向立足具体的当下的个体自主的对象转型;要从突出为国为民的理想境界向为国为民与为家为已并重的现世境界转型;要从着眼为了抽象的未来的整体的利益向具体的现实的日常的利益转型;要从“崇尚先进”的圣贤路径向“凡圣平等”的世俗路径转型。  相似文献   

13.
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坚持三个维度,即:"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三个维度分别论述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三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使二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生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前提和基础,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找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点,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生活实际,影响大学生生活态度,引领大学生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感知、理解、认同、进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4,(10):17-17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护持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命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人说,今天的中华文化已然是中西方文化浑然一体的产物,已难分彼此了。在一定意义上诚然可以这样说,但从根本上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未间断的发展中,创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民族精神、价值系统以及天地人相接相处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苏瑞莹  马拥军 《求实》2012,(10):21-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执政力量的重要来源与合法性基础,它使党可以用最小的执政成本获得最佳的执政成效。因此,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深刻地认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科学地揭示、概括提炼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同时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进程中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一个意义重大而又迫切需要面对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讲话,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自信与白觉。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也必须有相应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提高和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文章重点思考了三个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华文化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勇强  潘舰萍 《世纪桥》2009,(23):107-10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涌动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着血脉相通的地方,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其忠诚品质、民本要素、爱国精神、崇尚责任的人格精神、荣辱之感,结合新的时代内涵,再造传统,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李勇强  潘舰萍 《世纪桥》2009,(21):107-10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涌动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着血脉相通的地方。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其忠诚品质、民本要素、爱国精神、崇尚责任的人格精神、荣辱之感,结合新的时代内涵,再造传统,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