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为了获取个人“政绩”,纷纷抢着上马“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当地是否真正需要或是否迫切需要这些项目,也不顾政府口袋里是否有钱,有的地方竞预支、花光未来若干年的政府财政收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举债建别墅的尴尬局面。有人形象地把这种不考虑发展效果而片面追求政绩的现象称作“政绩饥渴症”。“政绩饥渴症”有违客观规律,背离发展目的,有害群众根本利益。透视“政绩饥渴症”的表现,分析“政绩饥渴症”的病因,提出医治“政绩饥渴症”的对策,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2.
看了电视连续剧《红旗渠的故事》,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是多么动人的故事?多么惊人的政绩?这些年,我们讲政绩讲得不少了。尤其是“凭政绩用干部”一条,使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领导们坐卧不安,都在追求,都在努力,都在奋斗。有人把政绩留在了群众的心目中,留在...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反对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形式的“政绩工程”更是深恶痛绝。在这种政治纪律约束和社会舆论压力下,“政绩工程”本应该日见减少并销声匿迹,但在一些地方,“政绩工程”仍然不同程度地存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市委书记在任期间透支该市15年财政资金搞城市建设;在调任另一市委书记期间,又大规模举债建设新区。这位领导干部任期内举债大搞城建的结果是,自己被提拔重用,而他的后任却为其留下的大量债务头痛。近年来,像这样为出政绩而不顾地方经济实力、不惜债台高筑的领导干部为数不少。对此,人民群众尖锐地批评说,莫让“政绩”变“政债”!  相似文献   

5.
“政德”是干部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是干部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孔子家语·入官》言:“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政绩”是干部在执政中的成绩。现实中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重“政绩”轻“政德”,这种“一好遮百丑”的现象还颇具市场。  相似文献   

6.
“显政绩”与“隐政绩”湖北成尚城某镇机关大院前后各有一座桥,前面一座通公路,后面一座通村子。有一年,市领导到镇里检查工作,发现前面那座桥不牢固,便从汽车里下来,徒步走向镇机关。这件事被新上任的镇党委书记发现后,立即组织人马进行维修。此后几年换了三任书...  相似文献   

7.
“政绩”辨     
选拔干部注重政绩,本无可厚非。但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却存在着动机不纯的问题。有的创“政绩”,不是为群众办实事,而是给上级领导看,捞取“升官发财”的资本。他们往往置前任领导确定的大政方针于不顾,扔下一批“半拉子”工程,标新立意另搞一批显示自己“能力”的、具有个人色彩的“新项目”;有的为了出“政绩”,不顾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做表面文章,搭花架子,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甚至搞虚假、浮夸,在数字上做手脚,往成绩里掺水份,把想法说成做法,把点上的经验演变成面上的“成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相似文献   

8.
说“政绩”     
何谓政绩?简单地说,就是指领导干部在其任期内所做出的成绩。因此,人们常常会根据某位领导在任职期间的工作实绩,对他作出种种评价:或曰“政绩显著”,或曰“政绩平平”,直至毫无“政绩”可言。所以,在考察任用干部时,要遵循着这么一个原则:看政绩用人。 其实,“看政绩用人”并非今天才有。在古代,大凡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均讲究考绩知贤,论功应用。汉武帝说,识别人才的捷径就在于考察功效,只要明察其功效,真才就不会被埋没,而那些巧言善辩者也  相似文献   

9.
“水分政绩”已经使“县里陷下去,镇里镇不住,村里撑不住”了  相似文献   

10.
近来,各地的工程建设事故频发,对此,有专家坦言:“我们现在搞工程,都需要经过科学评审,但有些基本工作没有做,只是领导意图,为了政绩。如果造价投入再多一些,进度再慢一些.很多问题是可以规避的。”  相似文献   

11.
言及选人用才,人们曾经“一边倒”式地赞成“拿政绩来”!理由是,千优秀,万能耐,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政绩上;拿不出政绩,“天桥的把式”,服不了人。事实胜于雄辩,人家“为官一任,致富一方”,同那些“年复一年,面貌依旧”的从政者比起来,当然就显得倍儿香。所以,“只认政绩,其余一概不问”,虽然不能这么说,却尽可以这么去做的。究其心理渊源,或许是人们在饱尝了“假大空”之苦后对务实之举的绝对认同,坚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政绩成了人才竞争的唯一一张“王牌”。  相似文献   

12.
岁末年尾话“政绩”●重庆官秀镇1997年年终将至,一年一度各级组织对下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又将开始。此时,笔者心头浮起几朵愁云。一担忧虚报浮夸,数字掺水。手头有一资料为证:有一个镇1至8月上报产值4亿多元,经核实只有1100多万元。近年...  相似文献   

13.
宋斌 《瞭望》2003,(14)
时下,一些干部在追求政绩上出现了一种“病态”:为急于在任期内快出政绩,热衷于大搞“表面风光”之事。对修大马路,立大高楼,建大广场“情有独钟”,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却漠不关心: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却不愿投入精力:对见效快的政绩“快马加鞭”,对长远的发展却无暇顾及;个别干部甚至靠造假“速成”政绩,骗取荣誉。  相似文献   

14.
原安徽省副省长、全国“重量级”大贪官王怀忠(号称“王三亿”)曾经对手下一个紧跟他的县委书记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能上。但不是让老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让我看到政绩。” 这句名言,是王怀忠掏心窝拿出的真经,道出了他作为升官秘诀的“政绩观”——“政绩”是给上司看的,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所以,工作要“围看上司转,干给上司看”。  相似文献   

15.
据新闻媒体披露,在不少地方,严格的信访指标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在这样的制度下,滋生出“信访寻租”,成为当前腐败新动向。  相似文献   

16.
胡艺 《党政论坛》2014,(21):62-62
近日,记者在部分省区调研采访时发现,基层债务风险不断扩大,基层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绩考核”债务指标”,导致债务不透明的情况突出。市县乡基层领导没有良好的“债务意识”、“风险意识”,”债务递延”、”前任推后任”的推诿心态严重..一些领导坦言:“上任借了钱搞工程、搞项目,有口碑也有政绩;本届政府绝不能勒紧裤腰带还债。”  相似文献   

17.
杨文超 《学理论》2008,(1):46-46
近年,各级政府都把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政绩去抓、去落实,而且确有成效。这真是个可喜的现象,它彰显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说明了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政府角色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山西肖繁峙金矿爆炸事故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认定为“特大事故,隐瞒不报”仅目前所知,已死亡37人。尸体被黑心矿主分埋在7处,其中4具还被焚烧。如此人命关天的特大事故竞被轻描淡写地说成是“死2人,伤4人”亡灵岂能瞑目,冤魂岂能安息!在政绩上虚报浮夸。  相似文献   

19.
1997年以来,中共双鸭山市委 抓住用人这个关键,大刀阔 斧地进行干部制度改革,从组织上保证了把正确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付诸实践。 科学量化工作 实绩考核 与正确的用人导向相适应,双鸭山市委实行了严格的政绩考察制,比较好地解决了政绩考核具体操作难的问题。 在考核方向上,由印象考核转向政绩考核,由抽象考核转向具体考核,由性格考核转向素质考核,由单纯的业务考核转向既重视业务考核更重视政治素质考核,并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绩考核上。 在考核内容上,通过制定出优化、量化、简化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五灯会元》上曾说:“劝君不用顽镌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对党员干部而言,“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在群众“口碑”里,既有政治、又有官德;既有党性、又有品行;既有原则、又有人格。群众的“口碑”是透视政绩的显微镜,能观察出政绩的真与假;是照亮官德的一面镜,能照出官德的美与丑;是验证廉政的试金石,能验出从政的廉与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