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律与自由     
在民主国家里,人民仿佛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真的;然而,政治自由并 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 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应该记住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 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 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新闻采访权的法律性质采访权源于公民知情权。在法治国家 ,应当依法强调、保护采访自由权。没有采访自由权 ,新闻界就很难获得所发生的情况。任意剥夺、限制媒体的采访自由权 ,不仅影响到新闻界本身的生存 ,也会影响到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 ,对新闻媒体的采访权给予法律保障。应当看到目前舆论监督的现状不是“自由”过甚 ,而是“限制”过多。在无锡日报社与中国足协名誉侵权案中表现出来的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反响 ,反映了人们要求以法律保障新闻媒体及从业员合法权益。但是 ,媒体及从业人员在行使采访…  相似文献   

3.
到底是法律的缺失,还是官员的不作为,还是中国人根本没有法制观念;为什么要屡屡在道德审判之后,才有法律的介入,不,这里应该不是法律的介入,而昌官本位的介入.现在很多事情都是普通民众发现问题,再网络炒作,然后媒体关注,等到有了一定的效应与关注度时,相关有影响力的媒体强势介入,进行舆论引导,对某事某人先进行道德审判.  相似文献   

4.
"法律事实"概念的法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法哲学的角度对法律事实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 ,认为法律事实是客观事实的一种 ,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经验事实”或“主观事实” ,也不是“法律证据”、“法的事实”、“事实上的法” ;法律事实与其它客观事实的区别只在于它对法律有意义 ,对于法律工作者来说具有历史性、间接性 ;法律事实是由事物、事物的运动及其结果构成的 ,可分为物的方面和人的方面 ,而人的方面又分为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两方面。对法律事实的认识是通过对证据的认识进行的 ,而这一认识是很复杂的 ,不同历史时期 ,人们把对证据的普遍性认识固定在法律中 ,因而形成历史上特定的证据制度。人们对法律事实的认识与法律事实本身的一致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 ,其真实性是相对的 ,从程度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 ,即形式真实和实质真实。人对法律事实的认识的相对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司法工作中“以事实为根据”的事实只可能是客观事实或法律事实本身 ,而不能是法律工作者内心对事实的认识或一般所说的“经验事实”、“主观事实”。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闻侵权纠纷现状、对策及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法学杂志》2006,27(3):56-58
新闻侵权纠纷已成为新闻界和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新闻媒体或者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各种类型的新闻侵权行为和纠纷。因此,应当采取避免新闻侵权的方法,同时积极地应对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6.
“早在2010年,全国人大已宣布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制定法律在中国来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特别对中国来说,我们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立法既要考虑今天还要考虑昨天,更要考虑明天。然而,有道是‘一分制定,九分执行’,法律制定难,法律实施更难,而确保法律全面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7.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 ,以至于现在我再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叙述出来的时候已经完全平静 ,尽管当时我和许多中国学生一样为此事奔走、呼号、愤怒。在举国上下尽力推行依法治国的今天 ,在立法者、执法者和研究者们苦心积虑地为提高国家的法治水平而思考和行为的今天 ,在中国从无法可依走到了有规可循的今天 ,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争议被提上法庭的今天 ,在经过 2 0多年的法制建设中国人已经可以就任何法律问题和世界进行对话的今天 ,我经常想起这件小事和它当年所产生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振荡。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来说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痛苦的…  相似文献   

8.
李乐刚 《中国监察》2012,(19):50-51
对于一个道德高尚的党员来说,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在约束的情况下,他也能够"慎独",自觉地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而不会去搞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不会去钻法律的空子或打法律的"擦边球",不会做任何有损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在党的自身建设中,除了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纪国法对党员行为的规范作用外,还十分重视和加强道德对党员行为的规范作用。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基于是与非、善与恶、正与邪、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个人良知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行为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9.
朱伟一 《法人》2004,(5):116-117
针对共同基金的丑闻,纽约州检察长斯皮策愤怒指出,这不是几只坏苹果的问题,而是一箱苹果的问题.烂苹果现象对于中国来说,也许是一个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0.
论清代民间选择纠纷调解的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社会官方的立场看,调处息讼无疑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伦理教化的推行,而对于清代广大乡土社会的老百姓来说,之所以对诉讼畏而远之并倾向于接受调解的方式是有着他们自己的原因。"古代中国人是以自己的利害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对诉讼本身的道德或价值评价为出发点去贱讼的。"本文将从以下  相似文献   

11.
对一些人来说,通过电脑网络的交流还很神秘;而另一些人则在网络空间里如鱼得水。在中国互联网短暂的历史上,对于法律人和法学院学生来说,以“法律思想网”、“法学时评网”为首的诸多网站以及“关天茶舍”、“世纪沙龙”等BBS所构筑起来的公共课堂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这些网站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气质和行动作为。本期关注的正是这样一批在网络空间里成长的法律人,他们有的通过网络从一个普通的检察官转型为大学教师、杂志主笔,如“天涯法网”站长、法律博客网主要创建人之一王琳;有的借助网络在职业领域之外为诸多公益诉讼鼓与呼,如律师张星水;有的通过网络写作而成为著名的“意见领袖”,如王怡;更多的则像“门与门”网站站长谌洪果一样,闹中取静,在建设网站的过程中“走向和到达所能到达之所”(荷尔德林语)。  相似文献   

12.
他们不是真正的军队,但杀伤力却不遑多让;他们没有固定的组织,但却总是有组织地去做某件事情;他们是互联网上有形无形日益壮大的力量——网络水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近日公开表示,“网络水军危害社会,影响正常的网络秩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确实需要治理”.据悉,这是我国官方首次对网络水军问题进行公开回应.  相似文献   

13.
宋才发  李磊 《河北法学》2007,25(4):24-36
跨国公司着眼于中国广阔的潜在市场,通过并购国内企业抢先占领中国市场,以增加同其他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98并购协议"是柯达公司与中国政府反复较量和博弈的结果,不是一个纯市场的交易行为;而"2003柯达乐凯联姻"则是一个双赢的契约.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投资既是柯达公司实施全球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国有企业的需要,它是柯达跨国公司在华战略与中国国家战略较好结合的典范之作.目前跨国公司并购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是利大于弊,我国必须十分重视对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制.要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健全竞争法律体系;完善产业政策法,健全资产评估法律制度;完善公司法、证券法,加强对外资并购的法律监管.  相似文献   

14.
刑法及其完善中的人权蕴含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人权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我国刑法改革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课题。诚然,人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借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建筑机体,并与整个社会发展相适应;对人权的法律保护如何,将标志着一国法律制度乃至社会制度文明化程度的高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公民个人生存环境的极大改善,人权理念必然会提高到新的层次,并由此提出新的保护要求。然而,如何将人权思想自觉地贯穿于刑法改革的行动中,进而合理地把握刑法规范中的人权含量,使人权的保护与国家利益的考虑及社会条件的适应度保持良好的均衡态势,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法人》2007,(1):1-1
“和谐社会”绝对不是现实的赞美诗,而是我们要做出极大的努力才能逐渐实现的长远理想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尽管集中体现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想,但伴随这二十多年的历史进程的始终是一个人的一句著名话语:“发展是硬道理。”在这句话的庇护下,国人逐步摆脱了那些桎梏人们内心的所谓神圣信条,成功地把中国引入到发展经济的小康之路上。对于一个无法保障社会成员基本衣食需要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事情了。即使在短期内不能实现全民收入的普遍同步增长,“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绝对是一个有巨大吸引力的口号,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过去那个时代的政策导航仪。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涉外结婚的法律适用问题的立法相当简单,那就是民法通则第147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仅从字面上来理解:(1)它只涉及涉外婚姻的一种,即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结婚,至于中国公民之间在国外结婚或外国人、无国籍人相互之间在中国结婚则不是该条所调整的对象;(2)它既指中国公民和外国人之间在中国境内的结婚,也指他们在中国境外的结婚;(3)它是就结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这两方面的规定.这条规定是否符合我国的实际,能不能作为处理各类涉外结婚法律适用的普遍规则,只能从我国几十年的司法实践中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7.
苗勇 《江淮法治》2008,(12):20-20
道德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法。一个人通过学习,完成社会化任务以后,在意识中所确立的伦理规范体系,是指导这个人言行的规则。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话可说,什么话不可说,都是由这些规则进行约束的。因此,正如一个国家需要通过立法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一样,每一个人都要自觉地为自己确立完整的内心的法。内心的法,使我们的行为具有了善良的性质,从而获得了行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先得安居才能乐业,所以,对老百姓来说,买一套称心如意的住房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当前消费者在购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不时在报纸或新闻媒体上有所披露。其实,如果购房者比较谨慎,对于购房的知识比较了解,很多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法治的基本要件:从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祥民 《法学论坛》2001,16(2):5-14
动态的法治的最基本的启动和维持力量是治者从法.法治的真正治者是人,不是法律,所谓"法律的统治"不过是语言逻辑上的一种虚构.从法的主体对于法律是主动的、积极的,而法律对于从法主体是去向的.以主动、积极为特点的从法具有治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创生新法,扩展法律的治域;改善法律,培育良法;奉行法律,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0.
宋欣蓓 《行政与法》2006,(11):27-28
现实社会是冲突与和谐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并不是不存在冲突,而是社会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冲突。中国目前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对各种社会冲突进行有效控制。在立法上,建立一种服务于大多数人利益整合的制度,实现对利益的分配、保障和和谐;在司法上,做到阻止非法利益、平衡合法利益、容许法外利益,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