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时期,公法建设迫切需要法治形象的良性导向作用。我国对法治形象的塑造经历了"非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中国"的演进,并且在多种语境中展现出多样化的"面孔"。我国各种行政法理论也曾描绘出一定的国家法治形象,但与法治实践中所倡导的法治形象并不完全一致。未来行政法的理论创新应当回应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加强"善治政府"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5月31日,中央电视台"走进新国企"栏目,以"载着中国梦飞入世界旅途"为题,报道了南航以实施国际化战略引领转型发展的典型经验。导语这样写道:"买下最好的飞机,加入激烈的国际中转市场竞争,南航载着中国梦飞入了世界的旅途。"带着对南航的神秘与探究,隆冬时节,记者来到广州南方航空总部,亲身感受了南方航空的一流品质和责任担当。中国南航,每天有1930个航班飞至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193个目的地,投入市场的座位数  相似文献   

3.
张国文 《学理论》2014,(7):161-162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作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好"与"坏"决定了一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并直接关系到国际舆论的导向和世界范围内的人心向背。路透社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研究路透社2013APEC峰会英文报道中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希望能够帮助中国更好地认识"世界眼中的自己",为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实现"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弘扬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思想理论基础,是解决大学生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各种难题的精神支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必须以弘扬中国精神和践行中国精神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分三个部分对这一内容进行尝试与探索。第一部分,阐述了什么是"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第二部分提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弘扬中国精神对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第三部分指出了以弘扬中国精神来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所采取的路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作为当代中国重要政治话语之一,"中国方案"凸显了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积极贡献中国智慧的责任与担当,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基础。价值表达力、目标说服力、协同合作力是"中国方案"影响力的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源于"中国方案"的理论特质、发展指向与实践特征。在提升"中国方案"话语影响力的过程中,其所代表的中国主流价值取向、中国国家立场也将彰显出更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更多的国际共识与力量。  相似文献   

6.
信息全球化时代,社会形象决定着社会认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形象的内涵与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其社会形象的塑造,可从不同维度为其提供"应然"形象标准、"必然"形象标准、"类"形象标准,在多维度标准的引导下塑造一个美好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7.
回答"改革开放做对了什么",首先要回答"改革开放做到了什么"。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一枝独秀的"中国奇迹",实现了国家治理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之治",走出了一条伟大复兴和全面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了"中国贡献"。在实践中"做到了"就有资格、有底气在道义上讲"做对了",这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自信;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坚持以宽广的世界眼光与坚毅的大国担当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这是改革开放的战略自觉。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成就举世瞩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誉.但是,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目前仍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种种挑战.所以,实施国家形象战略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理性对待中国国家形象的错位;二是把提高民族凝聚力作为实施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重要基础,中国国家形象应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价值理念;三是实施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应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意义凸显。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环境大国,环境问题也上升为我国对外战略中的重大问题。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是21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目标,当前,环境问题即是影响同时也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领域。因此,制定正确的环境战略、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成为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壹·天下     
《侨园》2013,(8):4-5
<正>菲律宾全球反华游行草草收场让世界为之脸红造势已久的菲律宾全球反华游行草草收场了:两个小时,不到500人,其中还有不少"打酱油"的。原本号称的5000人不见踪影,原本所谓的"全球抗议日"也难闻其声,且现场比较平和、有秩序。除了两位组织者,此前预计将出现的菲律宾议员和退休高官均没有现身。"反华示威"再次成为闹剧,让世界为之脸红。据介绍,此次游行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告诉菲律宾国内和外部世界"菲律宾后院发生了什么",抗议中国在岛屿争端上对菲律宾的"欺凌";二是向中方施压,以迫使中方在南海问题上向菲让步。  相似文献   

11.
国家形象因其复杂、可塑和重要,它的建构已成为现代国家非常重视的课题。国家形象建构是理解、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光辉历程不可或缺的维度,因为建构稳定和向好的大国形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重要的内在关切和诉求,我们对此有自觉的认识和努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各方面的客观源像,建构了诸如社会主义大国、东方大国、全球性大国等形象,总体上日渐趋好,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取得很大成绩。国家形象建构和新中国建设、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良性互动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在分析不足的基础上探讨进一步优化国家形象的根本路径,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健康前行。  相似文献   

12.
叶雷 《求知》2014,(6):16-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就法治问题高密度发表重要讲话、出台举措,以新的法治思维、理念和方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呈现新局面,标志着我国正全面从"中国法治"向"法治中国"迈进。理念之变,首先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法治"一词共出现了18次,"依法"一词出现了21次,位居历次党代理念之变:从"中国法治"迈向"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过滤"。这种过滤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国的某些文化因素促使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需要更多考虑中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的讨论应更多地立足于国家的高度:一是中国梦的提出具有世界意义;二是无论是"民族独立梦"、"工业富国梦"、"现代化强国梦"、"小康社会梦"还是"民族复兴梦",均立足于国家高度,展望国家未来发展;三是中国梦植根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因此,对中国梦的讨论不应降低高度。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致造就了一种特有的"萧红式"小说文体。她的小说,生动地刻画了许多生活在男权社会压抑下苦命挣扎着的女性形象。萧红不仅细致描写了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及悲剧的命运,而且将笔触伸向中国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在对女性生命悲剧的关注中融入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路,从深层次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毒害。  相似文献   

16.
马忠智 《理论导刊》2006,2(10):58-60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为当代中国设计并塑造了改革开放、和平力量、安定团结和独立自主的国家形象,确立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前进方向。江泽民、胡锦涛在此基础上,为当代中国设计并塑造了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胡锦涛提出的“和平发展”国际战略新理念标志着中国国家形象的设计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7.
黄巍 《学理论》2013,(23):240-241
"穆桂英"是戏曲和小说中的人物,是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位勇冠三军的女英雄。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意识中,能成为"穆桂英"式的女性人物可以说是寥寥可数。而"穆桂英"形象在中国民间大量产生,并成为一个时代尊崇的女性形象则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客观环境要求女性必须像男性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在媒体报刊和实际生活中,"穆桂英"女性形象逐渐增多,并成为歌颂女性勤劳勇敢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同时至少在两个子模式——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上展示了她的特色与独特魅力;中国模式是一种发展中的模式,需要不断改进,是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的汲取、总结和累积;思想解放运动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与思想解放深刻关联,五次典型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理一而分殊"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命题,本文首先论述了此一命题作为一个阐明儒家仁义说反对墨家兼爱说的伦理命题的原始境遇,此一命题所经历的最先的富有生命气息的历史搅动;其次论述了此一命题从伦理命题发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哲学命题的思路历程,异质文化(佛教)的吸收所起的重大的推进作用;再次论述了此一普遍哲学命题在具体应用中所出现的方法论争论;最后论述了此一命题的意义扩充和历史发展所展示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者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不同于西方哲学重认识求知识,它着重于讲德行重实践,因而中国传统哲学命题的原始意蕴往往肇始于伦理实践领域,正因为此,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往往因缺乏纯理性化和形而上学化的内在张力而需要外来哲学的冲击.按照作者的观点,中西文化交流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理一而分殊"的理论模式对未来世界哲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隽 《学理论》2014,(9):130-133
《时代》周刊作为全球知名的新闻周刊,其关于中国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形象。以1924年到2007年间《时代》周刊与中国有关的封面为例,分析《时代》周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时代》周刊塑造的中国形象受到国家利益、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时期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主动塑造,维护国内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客观看待世界媒体对中国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