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岳 《前线》2022,(10):89-90
<正>誓死保卫苏维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退出协约国组织,并与同盟国的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四国,签订极为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协约国借助德国之手消灭新生苏维埃政权的阴谋破产了。1918年3月9日,英军借口保卫所谓的军用仓库,在俄国北方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登陆,拉开了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的序幕。4月5日,日本借口两名日本人被杀,派兵在苏俄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登陆。  相似文献   

2.
说到“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来历,就不得不提苏俄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对苏俄的红色政权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党的中央委员会发出了党员必须以革命的精神来支援国家的号召。在这一号召下,党员的工作热情普遍高涨。  相似文献   

3.
近80年来,对中国现代历史发展方向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但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究竟从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对中国革命施以影响,是众说不一的问题。近年来出版的关于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著述多认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当时俄国陷于内战并有协约国的军事干涉,加之北洋政府封锁了中俄边境,故直至1920年春中俄交通打开之前,苏俄共产国际不可能与中国先进分子取得直接联系。个别学者说得更绝对:“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俄交通便陷于完全断绝,两国关系断绝了,两国之间的革命,更不可能有任何联系。”其…  相似文献   

4.
《前线》2018,(12)
正阿芙乐尔号的炮声与世界潮流从1914年到1917年,同盟国与协约国厮杀3年多了,可怕的流血还在继续,厌战情绪蔓延:"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待在这里……"此时,俄国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的炮声,成为世界历史的拐点。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起义的士兵、工人赤卫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据点,包围了冬宫。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上9时45分,按  相似文献   

5.
俄国苏维埃革命给正处于革命绝境的孙中山带来了鼓舞和动力,在通过与苏俄使者的通信、会谈中,孙中山逐渐萌发了联俄思想,但是由于双方都有所顾虑,他们的联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陈炯明叛变之后。孙中山才开始转向苏俄。双方进入实质的磋商阶段,在找到利益平衡点后,孙中山和苏俄逐渐走向联合。  相似文献   

6.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提出了“文化革命”的思想。列宁认为,当时的苏俄经济、文化非常落后,是一个“文肓的国家”。这一点,正是阻碍苏俄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苏俄文化落后的状况,苏俄需要一场文化上的革命。而“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基于这种认识,列宁结合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对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文化的建设同苏俄经济、政治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是为“文化革命”观。  相似文献   

7.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应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内容,但苏俄后来对此予以否认。苏俄在归还中东铁路问题上前后所持态度发生很大变化,主要动因是由这一时期苏俄对华政策的基本思想与具体实践所决定的。其一,苏俄政府关于中东铁路的政策实际上始终未变,即不同意无条件归还中东铁路。其二,《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关于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规定,是苏维埃政府两重性外交的结果。其三,苏俄政府宣布无偿归还中东铁路,是出于获得中国在外交上承认的需要。总之,决定苏俄对华政策的主导因素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现实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与苏俄结盟后,再次进行了争拨关余的努力.此次关余事件自始至终受到了苏俄的深刻影响.苏俄与孙中山的结盟,鼓舞了孙中山和广州政府的斗志;苏俄援助的既少且迟,促使广州政府因窘迫的财政再次争拨关余;鲍罗廷的到来帮助孙中山稳定了广州的局势,推动了事件的进展;苏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的政治宣传和群众运动,提升了争拨关余...  相似文献   

9.
今年的5月4日是五四运动80周年。80年前的1919年1月,美、英、法、日、意等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几个强国把持下进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  相似文献   

10.
李五泉 《奋斗》2006,(3):64-64
俄国十月革命后。因国内战争,时局一度陷入混乱。中东铁路运行受到影响,特别是运输安全也成了问题。当时的协约国纷纷派兵对俄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中东铁路运行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1919年初.协约国中的美、日、法、意等国代表,以俄国没有统一有效的政府为借口,在哈尔滨召开了“监督远东铁路会议”。提出了中东铁路管理权问题。试图浑水摸鱼;利用中东铁路管理权做文章,谋取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11.
分析孙中山与苏俄联合的原因及目的,不难发现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不仅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更主要是自身及苏俄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利益关系,即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后,瞿秋白奔赴苏俄采访,并出版著作《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在报道中,瞿秋白热情歌颂十月革命,评介新经济政策,宣传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全方位介绍苏俄社会的现实情况。瞿秋白对苏俄的报道是中国记者最早反映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的作品,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以苏俄为榜样进行民主解放斗争、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3.
分析孙中山与苏俄联合的原因及目的,不难发现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不仅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更主要是自身及苏俄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利益关系,即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爆发后,苏俄的严峻形势和敌对势力的反苏宣传主导了时人对苏俄的认知,进而生成并强化了苏俄的负面形象。但随着苏俄政权稳固、马克思主义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兴起和苏俄真实信息播散,苏俄负面形象逐渐消解。尤其是五四运动爆发后,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反帝情绪及爱国热情,在各派的鼓动宣传下,其形象达到"高光时刻"。苏俄形象的演变,其实是各派系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塑造形象的过程,也是在苏俄现实、苏俄信息、时人思想理念和国家权益四个要素互动参与下渐进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石川祯浩所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以极其翔实的资料考证了若干问题,其中涉及苏俄早期助华建党工作渠道问题的研究,但并不系统。鉴于这个问题有其独特的考证价值,但在学界研究尚处于并不系统的状态,笔者试图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为蓝本,梳理若干苏俄对华工作渠道,剖析其发展,从中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后主要经苏俄广泛传入中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其理论内容、实践手段和方式都深刻地打上了苏俄的烙印。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其第一次理论飞跃的过程中,苏共更是主要通过共产国际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正>苏俄建立初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改革,集中体现了列宁晚年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经济政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关照苏俄的实际情况,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引向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为一个传统强国,在其崛起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战略文化与战争方式。这种独特的战略文化或战争方式,是英国能够逐渐发展成为霸权国并能够长期维持其霸权地位的一项重要保障。这种战略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争取尽可能多的同盟国共同对抗大陆上对其霸权地位威胁最大的敌人,同时对威胁相对较小的对手实行“绥靖”以防止过多树敌;在进行同盟战争时,英国主要以其海上优势对敌人实行封锁,打击敌人的海上对外交通与贸易与保障本国的海上支配地位和贸易优势,同时,派遣一定数量的陆军在欧洲大陆与同盟国共同对抗敌人;最后英国对盟友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财政上的。本文主要对英国传统战略文化与战争行为方式进行简略分析,以便提供较为明晰、简洁的对英国霸权时期战略文化与战争方式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党史文汇》2007,(6):49-53
第6集 苏共的组织路线 1918年,刚刚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为了粉碎帝国主义扼杀苏维埃政权的阴谋,在英、法、美、日等协约国不承认苏维埃政权的情况下,列宁以战略家的胆识和眼光,提出与德国单独媾和。但是,他的提议在提出之初却被肯内大多数同志否决。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1,(21):119-119
一九一二年,翟秋白第一次去苏俄采访。当时正值十月革命四周年,他到工厂参加纪念集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