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曲 《前沿》2013,(2):138-139
希拉里·曼特尔与莫言,作为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作家,其作品代表着世界文学及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世界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走向影响深远.两者作品当中所体现的独具匠心的狂欢美,不但为广大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感官冲击,也为世界文学的鉴赏与评价引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要让社会关注文学,作家就必须关注社会;要写出让老百姓买账的作品,作家心中就必须时时刻刻装着老百姓.  相似文献   

3.
要让社会关注文学,作家就必须关注社会;要写出让老百姓买账的作品,作家心中就必须时时刻刻装着老百姓.  相似文献   

4.
要让社会关注文学,作家就必须关注社会;要写出让老百姓买账的作品,作家心中就必须时时刻刻装着老百姓.……  相似文献   

5.
<正> 北师大中文系副教授蓝棣之有二种感觉:我们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往往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下去。其原因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作品和作家,往往是读了作品以后便轻易作出评价,或者用作家的思想来代替作品的分析,因而这种评价往往是不着边际、节外生枝的。他认为,在阅读与评价之间,应该还有一个解读的环节,解读是评价的基础与前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边缘化虽然导致了作家地位的下降,但文学依然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作家的本体研究也并不应该因为“作者死了”、“作品”完了而终结。相反,对人类的终极远景的永恒观照,尤其离不开经典意识与对作家本体精神的探讨。而本体精神中,作家的心灵世界决定了其创造力的深度与广度。乡愁是作家心灵世界之核,在乡愁的影响下,作家们通过诗意地把握现实,调和了心灵与现实两个层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湖南文学史的任务,是清理并描述湖南文学演变的过程,评价其作家作品,探讨其发展规律,预示其未来走向。然而,本书的“湖南文学”内容是什么呢?所谓湖南文学,即指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楚国,而讫于本世纪80年代末的湘籍作家、作品所建构的湖南文学...  相似文献   

8.
<正> 一是研究和评论大陆籍的台湾作家作品很多,研究和评论台湾籍的作家作品很少。二是对台湾小说、诗歌的研究较多,而对台湾散文、戏剧的研究极少。三是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肯定的既多又重,批评的既少又轻,这是台湾文学研究中的另一倾斜。  相似文献   

9.
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中国文学经历了从形式语言到文化语言的实验过程.在形式语言阶段,作家作品强调文学语言的形式意味,突现文学语言在文学叙述中的功能和作用.但从1990年代开始,当代中国文学开始尝试文化语言的写作实践.作家作品的一个基本的努力方向,就是将汉语写作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联系起来,创作出更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新世纪"以来,"方言写作"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在本土文化经验方面,又作了更为自觉的理论提炼和创作尝试,其基本特点是注重中国文化生命特色,本土经验不再是落后、愚昧的表现,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展示其困境与开掘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王琳 《求索》2012,(12):155-157
"芝加哥文学复兴"的先驱作家之一亨利.富勒创作了以芝加哥为背景的两部长篇小说《悬崖住客》和《随着行进的列队》。其作品被看作是芝加哥文学的开端,富勒本人被认为"第一个获得全国认可的与芝加哥有联系的作家"。这两部作品是有机的整体,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十九世纪末芝加哥中上层城市生活的动态发展和城市有产者的精神裂变,从中折射出富勒对城市文化的思考:芝加哥是没有属于自己文化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郑晓明 《前沿》2014,(9):187-189
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作品价值的判定是怎样的关系体,在此我们通过历史性梳理来廓清思考的维度。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范式把作家的道德修养审美化使其成为文学欣赏的构成,文学作品的审美道德化使其成为道德伦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有很多论者主张二者分离,道德与审美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我们提倡对于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作品价值判定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考查。  相似文献   

12.
胡丹 《求索》2012,(12):123-125
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作家一旦获奖,其作品将会立即传播到世界各国,其名字也会被永远地载入世界文学的历史。进入21世纪之后,每年的10月份,诺贝尔文学奖都会在中国引来众人的瞩目。本文选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语作家作为研究对象,将焦点聚集在最近十年获得该奖项的三位作家身上,从版权引进的角度,探讨他们作品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以及带来的一些问题,以求对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萨特在其<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依此,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冲突是不可克服的;但其美学论文则讨论了人类文学活动中作家-作品-读者三者之间关系,在文学活动中,这种特殊主体间性关系,作者和读者相互之间体现为超越性的关系,而不是对象化的原始冲突关系,文学阅读(审美)对于人与人共同生存就具有了超越性和现实性的意义.萨特的主体间性理论虽在哲学中陷入矛盾,但在美学中又可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4.
黎芳  覃建军 《求索》2011,(4):218-219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略萨,对世界文学的最重大贡献在于他的对"立体"叙事文学结构的创见。略萨小说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其作品大都"根植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特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拉美作家,略萨担负起了"介入政治"、"介入生活"的时代责任,他揭露现实、反对独裁,他一贯呼吁与倡行着作家与文学应以反抗精神立世的历史文学观。所以,"世界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为妥贴的称赞。  相似文献   

15.
自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文学交流即已悄然兴起,台湾作家及台湾旅外作家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柏杨、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陈若曦等人的作品在大陆一印再印,对这些作家作品乃至整个台港文学的研究评价也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特别是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后,两岸文学交流更取得了合法地位和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6.
沈玲 《八桂侨刊》2023,(3):16-22+92
作为国家文学的新加坡华文文学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作家作品数量较为可观。在多年的发展中新华文学有了新变,中西化句式增多、词汇使用呈多元化与本土化,作品中的新加坡家国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增强。但新华文学也存在着创作者青黄不接,优秀作家作品数量减少等发展困境。新加坡国家价值观教育一步步的强化与实行多年的双语政策对华文文学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新华文学的未来发展面临较多挑战。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领域广阔而神奇,作家可以尽情驰骋自己的才能;但同时这又是一块神圣的领地,作家要踏上文坛,首先必须对社会抱有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感,任何对这种责任的推诿和亵渎都是与文学本身所应负的使命不相容的。粉碎“四人帮”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发展是蓬勃健康的,一时出现了多种风格各领风骚的繁荣局面,其中最为可喜的成绩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表现都大大深化了,一批有眼光、有胆略的作家,勇敢地站在时代前列,显示出对自己崇高职责的高度忠诚。但同时也应指出,一部分作品尤其是近年来有些作品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这一正确方向。本文只想对短篇小说《湮没》(载《人民文学》1986年第12期)谈一点读后感。  相似文献   

18.
吴文杰 《人民论坛》2010,(12):174-175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近作《珀涅罗珀记》是对文学经典《奥德赛》的重述。其对古希腊戏剧结构的模仿与改动是其叙事结构最鲜明的特点,这具体体现在标题、主角、剧种、唱词、语言等五个方面。这种模仿具有明显的戏仿风格,有力地彰显了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这里指作品)是作家对他反映的那部分生活观察,选择、摄取、加工和创造的产物,是作家创造性思维高度集中的成果。作家总是依据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理想去深入生活,搜集素材,进行文学创作的。有成就的作家总是选用那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最广泛  相似文献   

20.
耿江嫚 《前沿》2012,(8):53-54
日本"战后派文学"作家五木宽之,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经历,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战后派文学"作家的反战观,他超越了狭隘的日本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站在全世界广大受侵略民众的立场,深刻揭露了战争对其他民族的巨大伤害,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和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对五木宽之几部作品的解读,分析五木在其作品中如何表现出自己对战争的逐渐理解以及随之变化的反战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