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顷接魏中天兄远自广州寄来的信与照片,有说不出的高兴!不由自主地想起遥远的过去。那是1934年夏在长沙高中,我与何子安同学去看他的姑父曾毅夫和姑母何粹琳,忽然有阍者送来一名片,谢鸣冈,是一位楚楚动人的窈窕淑女。另一位是青年生物学家黄震先生。一落座,她便谈笑风生,语惊四座,给人留下最深刻难忘的印像。原来她就是《从军日记》的作者,早已蜚声国际文坛的大名鼎鼎的女作家谢冰莹。她曾出版七十二部书,被誉为湖南新化三才子之一(另两位是《猛回头》一书的作者陈天华和曾任山  相似文献   

2.
19世纪20年代,以《从军日记》风靡文坛的著名女兵作家谢冰莹,1948年秋偕丈夫贾伊箴应聘赴台湾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嗣后又迁往美国旧金山定居,从此终老于海外,再也没有返回祖国大陆。熟悉谢冰莹的朋友都知道她是一个性格豪爽、看重感情的人。她人在天涯,心却系于故国,对祖国、对家乡、对亲友,始终怀着浓烈的思念之情还在台湾的时候,她曾写过一篇散文《还乡梦》,表达了自己的怀乡情愫。文中写道:“我永远忘不了在北海溜冰的快乐,也忘不了中山公园开得那么鲜艳的牡丹花,那里还有许多金鱼缸,每只缸里养着全世界各种各类、不同形状、不…  相似文献   

3.
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是一个将星璀璨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化达人辈出的时期。茅盾、郭沫若、成仿吾等著名文人都曾在黄埔军校做过教官,大文豪鲁迅在黄埔军校做过"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被誉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的谢冰莹是黄埔6期毕业生。传唱近一个世纪的《黄埔校歌》词作者、军校政治教官陈祖康,在当时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其亢奋的创作心路和曲折的人生之路耐人寻味,同时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大约没有一部书像《水浒》那样,曾被充分“时政”;大约没有一部书像《水浒》那样,亦被彻底“民间”。如今著名杂文家黄波出了本《说破英雄惊杀人》,大约更没有一位作者像他那样,对这部名著中的人与事,进行如此彻底的解构与重建、解剖与恢复。  相似文献   

5.
继所谓“伤痕文学”之后,新时期文坛接着涌起了一股“回归”创作潮流。这股潮流以知青“回归文学”始,至“寻根文学”终,在新时期文坛曾激起强劲的振荡。“回归文学”始作俑者的知青作家,大多曾是带着伤痕走上文坛的。作为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他们在上山下乡的特殊境遇...  相似文献   

6.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山水,造就出一大批辉耀文坛的才子,也孕育出许多锦心绣口的才女。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就是这些才女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薛涛,字洪度(一作定度);中唐女诗人,原籍长安。关于她的出生时间和鹅点,以往有两说:一说大历五年(77)生于长安;幼年时其父薛郧仕宦入蜀,她随至成都;另一说则认为她是在薛郧入蜀后生干成都,时间不详。不管怎样,从童年直到去世,她都一直生活在巴蜀,可以说,她在巴山蜀水间度过了一生,完全是一个地道的巴蜀女诗人。中唐著名诗人元德的《寄赠薛涛》诗,首联便说:“锦…  相似文献   

7.
获悉《人事与人才》停刊,我心里蓦然升起一股婉惜。不知是对《人事与人才》156期的耕耘和13年风究”,让我汲取了许多人事人才的理论知识营养;是她的“名人访谈”,让我学习到了多著名专家的闪光思雨路程的一腔绵绵情怀的强烈反应,还是对杂志社的领导、编辑和工作人员笃深友谊的体现。回首往事,13年来,我热切的目光一直投向她,我热情的双手一直伸向她,我火热的心一直紧系着她。同时,是她的“人才研想;是她的“人生感悟”,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是她的“理论与实践”,让我在人事工作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总之,…  相似文献   

8.
文苑杂感     
时下,各行各业的著名人物是越来越多了,又以文坛艺苑为最:刚刚在报刊上发表了几块“豆腐干”或写了几篇“广告文学”,便成了“著名作家”;刚刚在舞台上哼了几句“哥哥妹妹”情呀爱呀,便成了“著名歌手”;刚刚在银幕或荧屏上露了一脸,便可捧为“巨星”;刚刚学会拿毛笔还不识行、草、隶、篆为何物,刚刚学会调颜色还不知达芬奇、毕加索为何人,便可称为“名人”……和中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一样,中国文艺的造星运动,同样是“凤先飞”。还记得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一位以写“冬天的童话”而小有名气的女作者,用隐私罗织了“春天的童话”,结果…  相似文献   

9.
魏敬群 《春秋》2011,(6):24-25
著名学者冯沅君先生曾赠诗友人张默生先生:“几度沉迷几度醒,襟边红泪已成冰;荒山呼啸鹗啼月.我是垂垂入定僧。”张默生自认其人生遭际.几无一不与诗中暗合。因其言行耿直狂狷,有人便以“怪人”称之,其实他和其所写《异行传》中的一些人物一样,是一位汪洋恣肆的学者。  相似文献   

10.
一个卫校毕业的打工妹与“人民文学奖”的距离,似乎遥不可及。但在前不久,相貌平平、一身朴素穿着如邻家小保姆的郑小琼,却与诸位知名作家一起登上了这个文坛权威大奖的领奖台。继而。她的《铁》、《黄麻岭》、《人行天桥》等诗作在网上广为传播。并以嘉宾身份出现在《鲁豫有约》节目中,一时间竟成了红遍大江南北的“诗坛超女”!她是怎样成功的?成名后的郑小琼为何拒绝被作协“收编”拿高薪,而宁愿继续自己的打工生涯7日前。记者对这位传奇女孩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1.
在整理萧老遗稿的过程中,一篇《“祖国之恋”放歌》是他写好后未曾示人的原作。看着那最普通、粗糙并有些泛黄的七页白纸上熟悉的笔迹,和铿锵作响的真情诗句,一股热流,在我的胸中涌动。  说到萧军,凡年纪稍长些的人,不知道他“大名”的大概不多。在中国的“文坛”,他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他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器重他,光给他写的信就有五十几封;还亲自为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作“序”,适时地将这部“于‘心的征服’有碍”的小说介绍到国际;鲁迅先生以《三月的租界》为题的一篇檄文,痛斥了“狄克”之流对这部作品的…  相似文献   

12.
阳春四月,京城郊区桃红柳绿,春意盎然。 在武警特警学院训练场,一位飒爽女兵从容举起手枪,10米距离上枪声响起,鸡蛋被打得四处飞溅;男女格斗训练,她出拳如虎吼,飞腿似龙吟…… 这位浑身充满英雄气概的女中尉就是敬晓玲,特警学院女子特警队分队长,新一代“中国霸王花”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3.
来自河南省桐柏县的22岁姑娘李明凤,被称为中国散打第一人。这位曾梦想当一名“花木兰”式的女兵的山妹子,在先后三届中国功夫与美国拳击对抗赛中,勇夺三连冠。美国人终于领略了中国功夫的神威!1998年10月,首届中国功夫与美国拳击对抗赛在北京举行,初上国际赛场的李明凤以山妹子特有的“一览众山小”的勇气,以3:0的绝对优势战胜美国选手莎拉,夺得了冠军。中国功夫在同规则下同西洋拳较量首战告捷,李明凤一鸣惊人。曾想当一名女兵李明凤的家乡河南省桐柏县是著名的苏区和革命根据地,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李明凤的二爷当年是…  相似文献   

14.
“中华第一女学人”———记南京师范大学李美筠教授田兰富她,一个弃儿,先后攻取了美国3所大学的3个博士学位,精通5国语言,曾以品学兼优荣摘3所著名学府的3枚“金钥匙”,被誉为“中华第一女学人”;美国《纽约时报》、《鲁彻斯特日报》等传媒当时以显著位置对她...  相似文献   

15.
她曾有过10年侦审刑事案件1174起、审结案和准确率都达100%的佳绩,并因此而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并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她上任一年,登封市公安局不仅发案全部告破,还带破了大批积案,百姓给她立起了“功德碑”,登封市公安局也在多个职能部门综合考核中从倒数第一一跃进入前五名。怀着一股敬佩,记者在“五一黄金周”期间采访了她,触摸到了她对登封百姓们的一腔真情。  相似文献   

16.
马薇 《今日民族》2010,(7):24-27
音乐和视觉的确存在着某种联系。从法国音乐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我们分明能看到一幅动物狂欢的图画。许多大画家同时也爱好音乐,并在绘画中表达出音乐的诗意,如达·芬奇,所以当我们看《蒙娜丽莎》时,她的微笑似乎有一股飘忽不定的旋律,像音乐般摄人心魄;风格派的蒙德里安也用红黄蓝三原色和纵横直线来表现百老汇的爵士乐;当年白石老人则以老舍先生出的诗句“十里蛙声出山泉”为题画了一幅创作,俨然一首悦耳的乐章,成为画坛佳话。  相似文献   

17.
“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满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40多年前,著名剧作家杨兰春编导了豫剧《朝阳沟》,一时间唱红全国;40多年后的今天,“朝阳沟”又成了有心人的卖点。这个卖点,就是“朝阳沟”的文化品牌中的“含金量”。河南登封的曹村和河北武安的列江,都说自己是正宗的朝阳沟,都凭借与《朝阳沟》编导者的渊源,以“朝阳沟”这一文化品牌为当地发展造势。他们为什么要争“朝阳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文化品牌”争夺战中,究竟有没有胜负?请看。  相似文献   

18.
从清烟综绕,香客如云的文殊院任自往东去,穿过杂沓喧闹的北东街菜币场,便到了成都北门上一条僻静的小街——正通顺街。沿街面门牌数到98号,即是著名的巴金故居了。在小说《家》中这里是高家的府院,而现在的主人则是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已在故居院中度过整整二十个春秋的我,对这个“家”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记忆犹新,每每不能释怀。夜阑人静,逡巡于故居院中,俯视着脚下这块曾演出过一幕幕交织着爱与恨一生与死、新与旧的人生悲喜剧的土地,一种“旧时王谢堂前拜,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家”的坍毁“把《激…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初期,在要革命还是要立宪的问题上,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曾以小说为武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改良派发表了《新中国未来记》、《宪之魂》、《未来世界》等小说,鼓吹“君主立宪”;革命派也在一九○三年发表了提倡“民族主义”的《洗耻记》和痛斥“君主立宪”是缓和革命的《自由结婚》等小说;尤其是出色的革命宣传家陈天华在一九○五年写出了小说《狮子吼》,歌颂革命党,直接批驳《新中国未来记》。 梁启超十分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他在《小  相似文献   

20.
2月11日,深受海峡两岸同胞热爱和尊敬的老一辈作家萧乾先生病逝。第2天台北各大报纸纷纷发布消息,刊登照片,表示哀悼。报道中提到萧老早在30年代就步入文坛,是“二次大战中国唯一驰骋欧洲战场的著名记者”,“晚年仍笔耕不辍”,“给后人留下400余万字的作品”等光辉业绩。台北一家报纸以《人间独有一萧乾》为题发表文章,赞誉萧乾是“心胸旷达”的“文坛音宿”;特别提到他1946年去台湾采访时,“见识到当时诸多不得人心的政策,发出铿锵有力的批判之声”。有些记者回忆赴北京采访时,看到萧老在病榻上的音容谈吐,无限缅怀。台湾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