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功 《美国研究》2003,17(4):81-97
194 6 - 195 4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 ,出于东亚冷战和加强欧洲合作的双重需要 ,美国对印度支那的政策不断进行调整 ,从开始的所谓“中立”逐渐转向对法国的全面支持 ,不仅为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提供了大量经济、军事援助 ,而且愈来愈表现出欲在该地区取代法国的倾向。美国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所奉行的政策产生了严重后果 ,它为日后美国更深地陷入越战泥潭铺平了道路 ,特别是这一时期美国决策者提出的“多米诺骨牌理论” ,更是危害深远。  相似文献   

2.
美国霸权的终结--兼评伊拉克战争对未来国际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企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现在不仅拥有了实现这一野心的硬实力,而且似乎也具备了相应的软实力.但如果据此认为美国真的能实现它的这一梦想那又未免过于主观.本文将重点探讨有哪些现实因素将阻碍美国实现其单极霸权,以及为什么说美国的这一野心注定会失败.  相似文献   

3.
印度独立后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却因强烈的大国情结而在冷战中推行调停外交.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在对待印度支那的问题上其调停外交表现较为典型.由于调停时机不成熟,独立初期印度对印度支那奉行不干涉政策.尼赫鲁否定了支援印度支那抗法斗争的建议,在第一次亚洲关系会议上拒绝了越南代表的援助请求,并在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国保大政权之间保持中立.1954年日内瓦会议前后,调停条件渐趋成熟,尼赫鲁开始谋求以中立国身份居中调停,召开了科伦坡五国总理会议,提出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六点和平倡议,还派遣特使梅农在日内瓦会议上积极调停,为印度支那实现和平发挥了一定作用.印度调停外交表面上是中立主义,实质上体现了利己主义与实用原则,也反映了其在追求有声有色大国目标与不愿卷入大国战略竞争与利益冲突中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4.
美国霸权的逻辑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王缉思 《美国研究》2003,17(3):7-29
以个人自由权利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是美国霸权主义的主要思想基础。国内民主是这套简单划一的价值观的制度基础。社会多元化带来的民主外延的扩大 ,扩大了美国价值观的社会适应性 ,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多数人的专制”。它逐渐超越了白人种族主义和基督新教的“天命观” ,在对外事务中演化成特殊形态的美国民族主义 ,造成了霸权思想的膨胀。美国人在追求民族私利的时候很少有道德顾忌 ,充满自以为是的领袖欲望。同时 ,在美国的权力制衡、决策机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 ,仍然存在着某些自我约束、自我反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学者提出了各种大战略。这些大战略的实质是寻求用适当的方式运用美国的权力,以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调整了美国外交战略。以伊斯兰世界为例,奥巴马政府寻求以更为适当的方式解决巴以问题;接受离岸平衡战略,从伊拉克撤军;采取选择性干预战略,应对恐怖主义和阿富汗问题。2010年5月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表明,奥巴马政府谋求的是以限制运用美国的权力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第一次印支战争期间,围绕着战争目标和各自利益问题,美法双边关系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1949年以前,美国基本采取观望态度,法国独自作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逐步插手印支事务,对法实行经济军事援助,美法关系比较密切;1954年,随着战争结局的明朗,美国渐有取代法国之势,法国对美离心倾向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7.
从19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决心接替英国领导世界,美国走过了漫长的半个世纪。在此期间,美国曾不顾其他大国的"推举",两次拒绝接过领导世界的"权杖"。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实际上是一个踌躇、甚至不情愿的霸权。这种"踌躇"与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美国独特的地缘政治位置、分权制衡的外交决策体制、以自由为核心的国家传统和清高自傲的自我形象,其中孤立主义者对充当世界领袖可能付出的代价的担心和警告,是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不愿意领导世界的最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维护世界领导地位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证明他们的警告并非杞人忧天,而且这种警告值得那些艳羡和追求地区与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倾听。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美国为了构建美洲安全体系不惜与英国走到"战争的边缘",获得了英国对"门罗主义"的承认,从而崛起为美洲区域大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利用重建欧洲秩序的契机,通过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与英国达成了政治共治;利用"道威斯计划",与英国达成了经济共治;借助"华盛顿体系",与英国达成了军事上的共治。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蔓延,美国最终与英国在战略目标上达成一致,通过建立美国主导的"北大西洋联盟"及战后集体安全体系,美国从英国手中从容地接过霸主的"权杖",完成了英美霸权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美国霸权的新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霸权呈现出新的特征:以赤裸的军事扩张为先导,极具进攻性、侵略性、扩张性和冒险性;从过去以领土扩张为核心的"硬控制"转向以人为本输出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软控制";以世界普遍性原则为面纱,追求世界的"美国化";以强大实力为支撑的制度化、机制化霸权.美国新的霸权是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企图使21世纪成为"美国世纪"的必然产物,它将对世界战略格局和大国关系的走向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霸权依赖于美国经济全球主导。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出现了新的动向,使得美国经济增长面临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包括:美国国内经济失衡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抑制,暂未找到可信的新动力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民主制度部分失灵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损害美国的财政健康;冷战后变化了的国际环境导致美国国际经济结盟可能性降低;中国经济发展使美国掌握和动用国际经济资源的能力减弱。美国经济实力在相对下降,新的经济格局初步成形,世界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处于权力缓慢转移、力量愈发均衡的秩序构建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11.
张胜军 《美国研究》2003,17(3):30-41
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了伊拉克战争的性质、特点及其与全球权力结构的关系.作者认为伊拉克战争不是海湾战争的延续,而是一场新型的全球化战争.伊拉克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际法体制,但不会出现所谓的战后新世界.伊拉克战争具有的特点及其体现的全球结构冲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决定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而这种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将使美国的世界霸权遭遇更大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2.
陈翔 《当代亚太》2020,(1):30-58,158
霸权护持是霸权国在霸权周期内的主要战略目标。通过考察二战结束以来美国霸权护持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代理人战略是美国频频实践但仍缺乏深入研究的现象。代理人战略是一种国家不直接出面,而是借助安全与外交领域的代理人实现间接制衡目标的战略手段。明确对手且制定相应策略是美国大战略的重要特征,当前美国政府认定的霸权威胁来源包括战略竞争对手、地区反美国家及恐怖主义等。基于战略目标的不同,美国针对上述三种威胁所采取的代理人战略的类型亦存在差异,分别是国家代理人战略、复合代理人战略以及次国家代理人战略。美国寻找的代理人一般与目标对象存在重大冲突或战略矛盾,代理人具有消耗与削弱对手的能力,代理人战略的实施路径包括威胁共识搭建及借力打力实践两个阶段。对于冷战后美国代理人战略的实践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这种战略形式的逻辑延展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知识霸权与美国的世界新秩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凤志 《当代亚太》2003,75(8):10-14
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 ,正在拉大民族国家间的数字鸿沟 ,制造人类社会知识发展和知识分布的不平衡 ,产生知识霸权效应 ,并对国际关系产生强大影响。美国凭借信息革命的领导地位 ,以高科技知识为武器 ,对 2 1世纪的国际关系进行整合 ,大力构筑以美国世界霸权为主要目标、以维护西方发达国家利益为基本内容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4.
郭学堂 《美国研究》2003,17(3):42-51
由于大国力量的兴衰和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变化,霸权周期论出现了贫困.新兴国家在主观和客观上都难以与挑战国家划等号.大国合作局面的持续与美国霸权强化的并存是21世纪初国际政治发展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安全相互依存不断深化的情况下,避免大国冲突和实现霸权的和平更替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韩召颖 《美国研究》2007,21(2):129-143
冷战结束后,以美苏对抗为突出特点的两极世界已经成为历史,有人预言多极时代即将来临。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所期望的多极世界并没有出现,取代冷战时期两极世界的是以美国霸权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的这种主导地位到底能持续多久?美国是否会像均势理论所预测的那样,有可能会  相似文献   

16.
孔繁颖  李巍 《当代亚太》2015,(2):82-110,159
美苏冷战期间,美国一度通过国际制度建设取得了三分之二世界的霸主地位。然而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与国家实力的交化使美国无力继续追求全球性的制度霸权,而是转向区域制度霸权战略,通过以自由贸易区为主的地区合作制度追求其在各地区的主导地位与战略利益。其中,能否构造适宜的地区关系格局是大国主导自贸区与区域制度霸权战略能否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表现为三项任务:力量结构调整、单向支付与软实力建设。只有围绕本国优势兼顾这三项任务,大国才有可能在地区霸权的竞争中取得胜利。通过对NAFTA、FTAA与TPP三个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追求地区霸权的战略尝试之所以成效各异,原因就在于其对三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不同,进而影响到其地区影响力以及相较于对手的地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正>基辛格最近出版了一部新书——《世界秩序》(World Order,Penguin Press HC,2014)。前不久我与基辛格会晤,他表示目前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世界秩序。基辛格认为,目前的世界秩序是西方秩序和非西方秩序两种。他提出三点:首先,一直以来都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确立的西方秩序,现在非西方也要参与和塑造一个世界秩序,西方秩序能否承受非西方秩序的介入,这是一个问题。其次,美国历来是世界秩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学者普遍将美国GDP全球占比作为衡量美国经济霸权的指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项指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很多学者将这种现象解读为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美国经济霸权是否在逐渐衰落?对于美国衰落的观点,反对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美国GDP占比已不能作为衡量其经济霸权的指标.然而,既有研究在"美国GDP全球占比"问题上仍然缺乏深入分析,对美国经济霸权的界定也模糊不清,无法对二者的关系做出明确的判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美国GDP全球占比与美国经济霸权的关系.通过使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定量方法,文章对1970~2018年美国GDP全球占比及美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国内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是美国GDP全球占比下降的显著原因.同时,根据对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发展情况的分析,美国制造业外移促进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和繁荣,使美国经济影响力渗透到全球市场.虽然美国制造业外移导致美国GDP全球占比下降,但1970~2018年美国GDP全球占比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相反,随着美国制造业的海外扩张,美国经济霸权却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9.
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知名高科技企业华为发动的"市场战"和"技术战"不断升级,举世瞩目.美国一方面在需求端全面狙击华为产品和服务在美国和全球市场的扩张,另一方面在供给端直接切断上游企业对华为的芯片和操作系统的供应.作为全球霸权国,美国无视自由市场的基本规则,通过市场狙击和技术管制两种方式打击崛起国的明星企业,震慑崛起国的产业安全,这是对国际统一市场和跨国分工网络的公然挑战,必然削弱经济的全球化,加剧经济的民族化,从而可能从根本上威胁一个已经存续多年的自由国际经济秩序.这也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市场和技术的控制能力日益演变成为一种大国政治的权杖.美国针对华为所发动的两场"战争",不仅构成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秩序演进的一个分水岭,也为构建跨国供应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十分生动的案例,同时还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将握有供应链权力的超级企业"找回来"提出了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解构美国话语霸权--对"中国威胁论"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昌 《东南亚研究》2003,(4):46-50,74
话语分析为解构美国话语霸权、分析美国的"中国威胁论"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理论工具.话语就是指谈论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话语分析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批判性分析方法,它以我们习以为常的话语为分析对象,以解构隐藏在话语背后的逻辑结构为主要方法.对美国"中国威胁论"的分析表明,"中国威胁论"是以现实主义理论为依据的,而现实主义在逻辑推理上是存在严重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