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司法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法的价值的体现和维护。本文针对我国司法不公的现象,提出了从司法独立、权力制约、司法程序、法官素质的提高、对司法的监督等方面来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
司法不公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司法腐败严重败坏了司法机关的形象,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实现司法独立、提高司法效率、强化司法监督、建立错案倒查制度,这是我国实现司法公正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侦查不公开是各国侦查实践中的基本原则,具有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的双重功效。然而,司法实践中,侦查不公开原则屡遭诟病。如何破解侦查不公开原则面临的实践困境成为当下难题。将刑法中法益权衡理论引入刑事诉讼程序中,在法益权衡的视角下深入研究侦查不公开原则及其例外,对于完善侦查不公开原则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正始终是司法的本质要求,也是人们将其纠纷提交裁判的理由.而法官的偏私与失误往往会导致司法的不公.因此,法官的司法人格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政府经济职能转化过程中,制度上的缺陷导致了大量的社会不公。政府决策的基本依据应当是制度公正,厘清现阶段制度公正的内涵是构建制度公正的前提。从政治、司法、经济、道德、生态诸方面构建制度公正是解决社会不公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40年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我国的司法公信力的状况却令人堪忧,如裁判不公、司法腐败、诉讼效率低、不尊重人权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使公众失去了对司法的信赖和尊重,还严重阻碍了司法改革前进的步伐。因此,研究我国司法公信力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司法机关的宗旨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当前司法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我国司法队伍现状和发展特点,司法改革应从司法人员的选任、司法权力的配置、司法机构的设置、司法权力的运作以及司法程序的建构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切实维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8.
法律平等地约束社会一切成员的法治原则,必须经由公正的司法活动来贯彻实施,而司法的核心应为法官判案,法院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后屏障。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审判不公的状况,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审判公正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以维护法的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从犯罪学的角度 ,审视社会公正与司法公正 ,打击与防范的内涵及关系 ,探讨立法公正与法律系统的合理性、司法人员素质与司法环境、司法调控机制与公正标准等同司法公正的相关性 ,并从民主政治中寻求司法公正和完善法制的途径 ,是防止司法不公和控制犯罪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司法被誉为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廉洁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法律这一"公正艺术"的价值和作用。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司法腐败情况的发生,建立完善的司法廉洁制度无疑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要有效解决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问题,必须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司法监督体系、改革法院管理制度、提升法官遴选标准以及落实司法独立和法官独立审判原则,最终实现"用制度保证司法廉洁"。  相似文献   

11.
审委会改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环节。由于制度设计和运作程序上存在诸多问题,审委会制度“瑕疵”日益凸显,因此必须顺应司法改革的时势,遵循司法审判的规律,对现存审委会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公正是司法的永恒标志与基本价值。对于司法公正的评价标准,人们缺少统一的认识。我国目前的司法工作还存在着大量不公的现象,司法公正的实现还存在着诸多障碍。究其原因是:司法体制制约、妨碍区域利益冲突,造成司法活动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影响司法公正;司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而实现司法公正,促进司法制度改革的途径是:把司法改革纳入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范围;强化法制的统一性,防止司法权的地方化、部门化;完善管理体制,增强司法公正的独立性;推进程序公正,健全司法公正的运行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3.
司法腐败侵害司法公正、削弱司法公信力并将导致腐败现象的恶性蔓延。引发司法腐败的原因既有司法工作人员的个人因素,也有司法系统的体制因素。有效遏制司法腐败的对策,一是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推进司法独立,以实现预防司法腐败;二是加强人大、政协对司法活动的监督,鼓励新闻媒体监督司法活动及保障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三是强化对司法腐败的惩治力度,警示潜在的腐败分子,从而最终实现对司法腐败的治理,还司法公正于民,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司法公正的保障机制及其改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的司法改革目前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司法改革能够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完成预期的目标,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政策能否深入推行。要实现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这双重目标,首先必须转变司法观念,要强调司法法治主义和程序本位主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司法的独立性和程序的公正性,才能使法院胜任新形势下解决各类纠纷、确保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安定的任务,也才能提高法院在整个国家权力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愤在刑事司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对司法起到一定的外部监督作用。但从根本上看,民愤违背了司法独立、司法理性、司法公正、司法权威等原则,可以说民愤是刑事司法的一个致命弱点。正确认识民愤有助于摆正舆论监督与刑事司法的关系,进而促进刑事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6.
行为模式的差异性决定行为据以发生的权力在属性上的差别,而行为模式的差异性则往往由行为对象所决定。正是司法行为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司法行为体系中存在着目的行为、戏剧行为、规范调节行为以及交往行为等不同模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而这种行为模式的差异性又决定了作为司法权构成要件的司法解释权、司法审判权、司法监督权与司法调解权等四项子权力在行为模式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从"力"的视角考量司法公信力,其内涵包含司法能够赢得社会公众普遍信任和信赖应具备的能力,司法获得社会公众普遍信任和信赖后产生的影响力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三项内容。其中,第一项内容最为重要,应属于司法公信力的核心内容。司法裁判的本质必然要求司法公信系于裁判力,而司法公正的使命必然要求司法公信注重公正裁判,因此,公正裁判力应该成为司法核心公信力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基于司法公正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提升司法公信力则需要在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增强公正裁判的能力。司法公正在法治语境下对裁判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为两个统一,即司法职业化和司法民主化之间的辩证统一以及司法能动和司法自制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近世国人的司法主权意识随着民族主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懵懂、觉醒到觉悟的过程:懵懂,使得他们在西方列强的威慑下将司法主权拱手相让;觉醒,促使国人初步认识到司法改革的必要,并提出司法改革动议;觉悟,促使他们把收回司法主权与自觉筹划司法改革与创新相结合,试图将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意识内化为法治意识,促进司法近代化进程。近世中国司法改革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收回司法主权。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国家主权(包括司法主权)的收复,这是近世民族主义运动结出的硕果,然而,司法近代化进程也就此中止,出现了动机与结果的背反,形成畸形的中国司法近代化轨迹。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拥有司法主权,必须有强大的国力为支撑;良好法律的有效实施,则是国家民族强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论法官的司法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理念是司法公正的基础。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司法主体的法官 ,只有重视现代司法理念的培养和更新 ,才能确保和促进司法裁判的公正 ,也才能使法律得到正确的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20.
司法不作为现象及司法管理对策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司法不作为是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或宪政原则,拒不、怠于或迟延履行法定司法职责的现象,是“司法渎职的灭迹者、公民权利的活埋者”,严重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妨害司法正义及社会和谐的实现。司法不作为可表现为种种形式。其主要成因是司法制度缺陷、地方保护主义、司法程序漏洞、司法官员素质低下等等。应通过完善司法制度、强化国家赔偿、提高司法官员素质、完善司法程序、加强司法的社会监督等司法管理手段,对司法不作为行为进行预防、救济和制裁,以提高我国司法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