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理论》2016,(1)
"兼爱"思想是墨家的核心观点,它的提出是为维护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阶层的利益,与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的儒家"仁爱"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在当代,宣传"兼爱"思想有利于解决当前的道德危机问题,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是我国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比如从墨家思想中,我们就可以吸取其"兼爱互助"、"交相互助利"、"以劳致富"以及注重科学与教育、倡导"节用"等思想,这些对于加强当今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社会本位利益观、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念等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6)
诸子学说百花齐放,其思想之迥异,也体现在他们对文献的态度上。墨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为贫贱者立说",故其学说获得了底层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墨家学说,成为与儒家学说并立的"显学"。而墨子对礼乐文化与典籍的态度不同于儒家的传统观点,因其思想独树一帜,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献观。  相似文献   

4.
墨家在历史上昙花一现,法家助秦国成就霸业,二者政治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在于以对人性的不同考察为逻辑起点,墨法两家提出不同救世之策。但墨家偏空想,法家偏务实。墨家的空想性表现在其兼爱及以此为基础的非攻和节用等;法家的务实性则表现在注重强兵、兴农等,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昭示不同结局。  相似文献   

5.
乔娜  任龙 《学理论》2009,(25):173-174
墨家思想在春秋战国之际与儒家思想并称为当时的"显学"。墨子提出的"兼爱"、"修身"、"三表"等思想对当代领导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所谓"兼爱"是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所谓"修身"是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所谓"三表"是指"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这些思想都对于当今领导者的为人、为官、决策等工作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当代文化人类学交叉研究的尝试。通过挖掘中国先秦墨家思想的"兼爱"说,阐述其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意义,并将它与当代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概念和其方法论的研究进行贯通。同时,试图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一个伦理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出发,提出了以"兼爱"为主旨和核心的一系列思想,并全面的阐述了"兼爱"思想的内涵。"兼爱"不仅与儒家的"仁爱"相区别,更重要的是与"别相恶"的对立,此外,墨子还将"兼相爱"与"交相利"结合在一起。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纳,但是,这一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世界",推进全球化、现代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晓飞 《学理论》2009,(24):9-10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出发,提出了以“兼爱”为主旨和核心的一系列思想,并全面的阐述了“兼爱”思想的内涵。“兼爱”不仅与儒家的“仁爱”相区别,更重要的是与“别相恶”的对立,此外,墨子还将“兼相爱”与“交相利”结合在一起。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纳,但是,这一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世界”,推进全球化、现代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09,(22)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和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出发,提出了以"兼爱"为主旨和核心的一系列思想,并全面的阐述了"兼爱"思想的内涵."兼爱"不仅与儒家的"仁爱"相区别,更重要的是与"别相恶"的对立.此外,墨子还将"兼相爱"与"交相利"结合在一起.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纳,但是,这一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世界",推进全球化、现代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上善若水”。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墨子主张“兼爱”,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和墨家是“显学”,也就是说,“至善”和“兼爱”的理念是当时中华文化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术在春秋战国时代最为繁荣昌盛,在这个时代最为显赫的是儒墨两家。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子号称"祖述三代,宪章文武",墨子崇拜夏禹,自称"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实则都发端周初。孔子发扬当时当政的周公政治思想,形成以尊王攘夷、使民治民为主体的儒家学说,构成了数千年长盛不衰的官方哲学。墨子发扬其时虽为三公之一,但鲜为人知的召公为政思想,形成以兼爱非攻、亲民惠民为主体的墨家学说,也就是自秦汉以后逐步衰亡的平民哲学。召公思想及墨家学说的研究与宣传,对于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依据墨子"兼爱、尚贤"思想,侧重分析了墨子"兼爱、尚贤"思想在高校学工队伍人才培养中作用,重点探讨了高校学工队伍建设、培养和发展等内容,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高校学工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5):51-52
先秦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在众多思想中独树一帜,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思想的产生有着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来源,同时,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他强调的兼爱是一种普天之下人们相爱相利的无差别的一种爱,这种爱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渐渐的演变,通过修身、尚贤、非攻、非命、节俭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发展,颇具特色,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始祖。"博通古书"的墨子,对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统治者怀有极大不满,对下层百姓的疾苦抱以深切同情。墨家思想和当时的儒学同称"显学",但它与孔孟儒学又有不同。在儒家学说居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墨家长期被冷落,直到近代,墨家思想才又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33)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修身思想所代表的自律文化对廉政文化有基础作用。墨家"修身"思想是古代廉政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墨家将修身作为人们学习和治国理政的根本,提倡"反之身者也"的根本修身方法,坚持实践和批判理性、强调实际能力,提升自我的批判理性和树立正确的交友文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彭丹丹 《学理论》2014,(3):106-108
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着急剧变化,与当前国际局势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对墨子"天志""非攻""兼相爱,交相利"等国际法思想的分析理解仍有其现代价值。从现代国际法的角度,分析了墨子思想中反映出的国家平等、反对侵略、自卫和集体安全以及合作互利等现代国际法思想,并提出在国际争端解决中要注意"非攻"的有限性和"兼爱"的广泛性,这样才能更好从现代国际法的角度诠释和运用墨子的国际法思想,造福整个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7.
墨子兼爱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墨子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对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和谐、健康、有序的社会关系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曹霞 《学理论》2011,(11):309-310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当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赤子,先秦时期指婴儿,拥有柔弱无知的一面,亦不乏天真无暇的形态,不少先秦思想家在对“赤子”一词使用的基础上,积淀成“赤子观”。先秦思想流派中形成了“赤子观”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先秦儒家、道家、墨家对赤子的使用方法单一:主要是原意和寓意两种,但它们的“赤子观”既存在相似性更有不同之处,基本倾向是儒家持褒扬态度,道家的态度趋于中性,而墨家则贬低赤子。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世纪初期开始,中国思想界就迈入了一个新的诸子百家时代。传统的儒家经典从意识形态的高位上跌落下来,成为学术研究的基础文献或原始资料。在此背景下兴起的新儒家,虽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潮,但是,其地位已经恢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在新儒家兴起的同时,新法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后来,新墨家、新道家,都有人倡导。先秦时期的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