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建设走出困境的哲学考察──兼论道德的主体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带来的道德困窘也许是改革之初人们所始料不及的,它对理论界及国人的困扰与影响一点不亚于经济发展中的其他问题。我以为道德的浑饨、迷失归根到底是人主体素质的欠缺与失落造成的。那么,现阶段中国人的主体素质中到底缺少哪些繁衍现代道德品行所必备的东西呢?一、道德的主体根据善始终是人类自我设定,用来自律与他律的约定与准则。无人即无善。凡是属人的东西,必有人自身特有的规定性作依据,善也不例外。它虽是人创造、设定的“身川、之物”,但主体自身中必有对道德产生认同、接纳的机制,它既是人理解、服从、遵守、捍卫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先贤老子,其代表作<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的是宇宙观,"德经"讲的是道德观.老子认为"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为此,为官从政的领导者要顺平天道,要修养道德,特别要有"上善若水"的境界.上善即最善,指最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3.
王敏 《党政论坛》2006,(10):38-40
中国古先贤老子,其代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故“道德经”。“道经”讲的是宇宙观,“德经”讲的是道德观。老子认为“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为官从政的领导者要顺乎天道,要修养道德,特别要有“上善若水”的境界。上善即最善,指最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4.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系统知觉。道德自我的迷失是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之一。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肯定人性中先天的善的禀赋,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凸显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这为现代道德自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宣扬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培育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及提升道德实践功夫是塑造现代道德自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5)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有不可识、不可道,独立周行无所不在和无为而又无不为等特性,道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人们寻道的途径的特殊性。《道德经》中人们寻道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对自然界万物的效法和对社会中圣人的效法。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效法而法道之"空虚"和"无"之用;法道之上善若水;法道之复归本源和法道之守中。对社会中的圣人的效法主要有:法圣人之无为而无不为、为腹不为目和深不可识。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由于晦涩难懂因而总被世人误解为消极的退缩主义,但在现如今道家文化越来越受学界的重视,而老子的道论思想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结合近代以来学者对老子道论的研究现状,主要论述了陈鼓应先生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特点,分别从"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为《易传》思想的主体以及具有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不仅展现出老子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面,也为今后老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7.
吴立红  刘少坤 《学理论》2010,(27):29-31
老子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体系,它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老子道论的超越精神体现在:超越感性和经验,达到对宇宙万物的本质抽象;超越殷周以来的天命神学,发展了自然天道观;超越世俗功利,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老子道论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成杰芳 《学理论》2011,(26):24-25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尤其是老庄生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的思想,对当前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中,老庄生命哲学比较注重生命的本体,而现代人却更注重当下生活感受,而忽视了生命本源。对于这一现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注重个体生命的本真性,注重人生境界的超越性,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性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9.
一、从“反”的发现到“道”论的提出老子哲学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根本问题在于老子的“道”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东西。如果就老子对“道”本身的规定性上去考察存在困难的话(因为其表述确实存在许多含混不清的地方),那末,从老子的思维过程、从其如何提出“道”这一范畴中,可能帮助我们看清“道”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史彦明 《学理论》2013,(11):47-48
社会的发展促逼着现代人直击我们道德意识最深层并引发一系列追问与反省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谴责他人的行为选择或否定他人的价值观,而更为重要的是唤醒自我沉睡的道德意识,进行理性的自我反省。以发扬人生之道为终极关怀的儒家思想则给予我们自我反省、实践道德的精神洗涤和行为指引,使处于道德困境中的人们找到真正的出路和寄托,促使整个社会实现真正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1.
以“道”为本,这是老、庄道论的共同特征。老、庄都是通过论“道”来阐发各自思想的。道论发端于老子而庄子继之并多有发明。因此二者道论除相同之外更有许多不同。现撮要分述如下:一、“道”作为老庄道论的最高范畴,它始终是一种纯粹的抽象,一种抛开了任何具体规定的存在。在老庄道论中,道先天地而存在,道无形无体,看不见、摸不着,但同时道又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9,(12)
本文以王弼的《老子》为底本,辅之以帛书、简本的内容,综合了各家之所长,补各家之所短,探析老子的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道""德"以及"无为"的内在关系。在笔者看来,三者的关系贯穿了《老子》的整个思想,弄清楚了"道""德""无为"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乃至国家有序发展的根本所在。"道"的重要价值在于《老子》所推崇的自然理性高于人类理性,人们只有不断地提升对"道"的认识,才能实现最终的"道法自然"。但是,由于个人的差异性",道"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德"也不同,而"德"的最高境界则以"无为"之态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从最基本的"道"出发,悟道的过程就是积德的过程,当德达到一定境界后,即是"无为",这也就是悟"道"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论坚持从社会生活与交往实践出发分析道德情感,注重道德情感内聚的社会历史文化要素,是释义道德情感与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的科学理论范式。道德情感主义以"同感"为视角分析道德情感及其功能的实现机理,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从情感出发解释一切道德现象的理论进路,使之也带有把情感或同感等同于道德而陷入非认知主义道德论的理论窠臼、把情感视为道德行为的决定性要素而忽视利益与环境以及理性对道德行为的建构效用、彻底否定历史唯物论从生产活动和交往实践出发来分析道德现象的理论范式等主要缺陷。为此,以历史唯物论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缺陷的致思进路为:合理评估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构成作用,承认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肯定利益与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形塑效用,凸显主体理性对道德行为的直接影响;坚持道德的社会经济制约性原理,注重培育道德情感与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友善,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且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友善既有正义之规,又有道义之维。"正义"与"道义"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它们遵循共同的"道",在核心语义上具有共通性,都有"正当"之义和"善"的性质。"正义"的正当性偏重合法权益,强调"应得",维护社会基本善;"道义"的正当性来自人性义理、社会公理,强调"应做",维护社会较高善。区分正义之友善与道义之友善,旨在避免假借道义之名破坏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5.
在物欲充塞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道德行为逐渐失衡。孔子的“忠恕之道”能够给予我们极大的道德启示,对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以孔子的“忠恕之道”为研究对象,解析“忠”、“恕”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说明“忠恕之道”的具体实践方法及对社会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道     
吴琼 《学理论》2013,(7):46-47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道德经》以老子的"天道观"为出发点,进而推及人道观和治道观,使其成为一部探索宇宙、人生、国家治理方面的书。从天道、人道、治道三方面对老子的"道"的思想进行浅析,以更好地去理解老子的这部大作。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危机却日渐显现。欲从老子的《道德经》谈起,论述老子的道与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德是人类心灵品质的最高层,因而《道德经》中的道德是人类精神的最高信仰。这些道德就是源自于自然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8.
综观历代养生家的养神之法,大多有以静养神的内容。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神在人体生命中的作用,均十分重视,认为养神为养生之要,而养神之道在于使神得到清静。静神是我国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综观历代养生家的养神之法,大多有以静养神的内容。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神在人体生命中的作用,均十分重视,认为养神为养生之要,而养神之道在于使神得到清静。静神是我国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全社会诚信体系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诚信的道德内涵、经济内涵和文化内涵,其现代价值表现为诚信是党和政府的立政之本、诚信是企事业单位的立业之基、诚信是现代人的立人之道、诚信是现代社会的立善之要.只有在现代社会中弘扬诚信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人与人之间才能沐浴在诚信的阳光下,社会才能稳定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