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意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如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扩大决策主体,促进政府决策民主化等等,但也有消极一面,如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可能会造成决策者的决策失误,过量的信息提供会引起决策者的盲目决策等等。政府部门要重视网络民意,也要正确对待网络民意,提高整合网络民意的能力,做到合理利用网络民意,完善政府公共决策。  相似文献   

2.
民主党派对公共决策过程的监督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是公共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重要保证,但在现实操作中,其存在着在面上的随意性大和在点上的刚性缺失等困境。本文着重就如何发挥好民主党派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监督作用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营造有利于民主党派监督的良好环境;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共决策领域监督机制,从制度保证民主党派的监督取得实效;三是民主党派要自觉增强监督意识,提高监督水平和监督效率;四是民主党派要积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与时俱进地开展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3.
做好政党协商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政党协商如何满足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本要求。二者的相关性在于政党协商是公共决策得到优化的重要途径,影响决策是政党协商价值功能的重要体现。优配协商主体和优化协商细节是政党协商满足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基本要求的两个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重大公共决策因其涉及多元主体利益关系而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因素,网络舆情更是成为重大公共决策不可忽视的治理场域,对风险治理手段有着更高的要求。数据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是重大公共决策网络舆情风险治理的重要工具集,并融合专家参与,成为全媒体时代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有效方式。通过分析重大公共决策网络舆情风险研判单向线性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专家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迭代闭环式舆情风险研判系统,能够从革新现代化治理技术、吸引专家全程参与、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良性互动机制等几个维度推进重大公共决策网络舆情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系统理论的研究视角,认为我国的公共决策主体体系包括核心层决策主体、中间层决策主体、外部层决策主体,并从各个子系统的角度提出了优化公共决蓑主体体系并提升其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以期实现科学的公共决策多元参与,提升公共决策体系整体能力,实现公共决策主体体系总体功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公共决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行政文化就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就行政文化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作出初步探索。行政文化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方案的规划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决策者是公共决策的核心,是影响公共决策质量的关键。在公共政策研究方面,当前国内基本上遵循传统行政学的路径,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对公共决策的研究。社会角色理论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根据社会角色理论的视角,决策者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增强角色认识,厘清角色边界,强化角色体验,能够获取真实的决策信息,进而有助于提高公共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8.
公共选择学派,在构建公共选择的理论框架、论述公共决策的过程时,能比较清晰地透视政府决策失效的原因,对促进政府决策优化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而日益成熟的互联网,也逐渐成为公共选择理论克服政府决策失效,实现政府决策优化的对策应用于实践的新媒介。  相似文献   

9.
政策网络理论起源于西方,在欧美地区已发展形成三个主要的理论流派。使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怒江水电开发项目决策过程的分析,可以从政策网络的形成、政策网络的结构及政策互动与决策结果等几个方面透视出我国公共决策中政策网络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对西方政策网络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0.
论和谐社会中官僚制权力对公共决策的良性驾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僚制权力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来自于法理型的权威、特殊的技术以及政治上的支持。通过对决策信息的垄断、对决策内容的自由裁量和对决策咨询的供给来参与公共决策,但由于其自上而下运行的刚性、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称以及价值理性的缺失导致其参与存在诸多弊端,这些弊端要通过提高公共决策的公开性、强化公共决策的行政责任性和完善公共决策的价值理性来消除。  相似文献   

11.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政治参与使普通民众有了更为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共决策的正面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等,网络越来越普及化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网民数量在急剧膨胀、增多,促使了网络社群的快速发展,由此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愈来愈大。文章认为论坛网络已经变成了政府推广公共决策的关键场地,网络社群推动政府应对重大事件所做出决策,可是网络舆论中充斥着缺乏理性思维的问题,因此提出建议对于政府引导网民加入以及公共决策的意见:提高媒体网络的建设、重视培养“意见领袖”、关注网民道德与思想的建设、公开、及时预防舆论网络危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参与式治理是参与式民主、协商民主的应用与实践。参与式治理是普通民众对政府公共决策和执行过程的直接参与,有助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在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中增强合法性与公信力;普通民众参与公共治理影响决策与资源分配,同时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参与式治理通过公民参与获得治理优化。参与式治理受到政治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其应用限度,最合适的舞台在地方,从参与式预算到社区参与式治理,参与式治理成为地方政府创新的重要方面。各地的参与式治理实践获得明显成效。参与式治理推动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革命可能推动未来的参与式治理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网络媒体在政治社会中的影响愈加广泛,随之而来的网络公共危机问题也越来越多。网络公共危机的匿名性较高、煽动性较强,爆发迅速、更新速度快、跟风现象严重,参与者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网络公共危机的演化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潜伏与孕育阶段、发展扩散阶段和演变与终结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都不一样。健全和完善网络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要从监控并寻找警源、识别警兆、分析警情和预报警度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机制,是我国政治、经济改革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公共政策公平性和完备性的重要保证。由于传统公共决策系统的积弊和决策者的官僚主义习气,也由于公众方面受观念和素质的局限,导致我国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的缺失。而公共参与的缺失正是各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政策失误和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通过科学的民意调查、听证会、协商谈判、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建设,以及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参与管理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了重大进步。但也存在体制不够健全,监督和责任制未完全到位,利益协调有时乏力等机制性滞后现象。改变与消除这些滞后,要在明确规定政府决策的任务权限,综合论证、反向论证与逆向否决并重,重大决策实行三次公示制,加强内外部对公共决策的制衡监督,遵循现代决策的基本程序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公共决策目标的价值及其意义,分析了选择公共决策目标价值的机制与方式,提出,在坚持公正原则及遵循关怀伦理的前提下,公共决策目标所应实现的真正价值是最大化的公共利益。本文并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公共决策主体必须进行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18.
县域数字政府建设是国家数字政府建设的基础。以公共价值创造为视角,基于穆尔的战略三角模型,结合县域数字政府的特殊性,从公共价值、上部与外部的授权环境和内部与下部的运作管理能力三个维度分析县域数字政府公共价值创造的基本内容,建构一个内外部叠加的公共价值战略大三角模型。实现公共价值,在价值寻求方面要收集社会集中偏好与期望,找到具体实质性的公共价值;在价值论证方面要获得上级政府的政治合法性与社会合法性授权;在价值实现方面要以优化的组织结构、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协同共治的网络治理推进县域数字政府公共价值创造。未来研究进路包括公共价值失范、特殊的授权环境、评估体系及县级党委政府的角色与行为。  相似文献   

19.
参政党参与公共决策是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协商民主的主要内容。作为参政党的基层组织,参政议政更多的问题是非政治性的内容,主要是从微观公共决策上起到对决策者的辅助与协助功能。目前参政党基层组织在参与公共决策中存在着人才缺乏、成员参与公共决策热情不高、信息渠道不畅、组织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参政党基层组织要提高参与公共决策的效能,就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信息渠道,健全组织机构和树立敢于实事求是讲真话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提高执政绩效是一个由多重结构构成的多维控制系统。正如考察一个事物,不能忽略其物理结构一样,对于执政绩效的考察,必须看到其结构要素对绩效的制约和影响,如体制结构、层级结构、决策结构、制度结构、机制结构等。任何组织都需要通过某种结构、体制要素,将投入转换为产出。执政组织要将政治投入转化为政治产出,就要对结构关系进行整合,也就是说,提升执政的公共绩效(PublicPerformance),最大限度地实现执政价值和目标,可以在执政物理结构关系上作检测、调适和优化,在它的层级结构、决策结构、技术结构和机制结构等方面下功夫。这也是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