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雅泓 《学理论》2015,(2):3-4,20
中国特色政党关系是历史的选择,是借鉴他国经验、切合国情的必然走向。其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飞速发展的政治前提,更是实现最广泛民主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2.
石萌 《学理论》2012,(29):19-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在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现实创造性形成的。其中民主党派不可或缺,而其监督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监督角色进行分析,对于全面认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薛奋飞 《团结》2012,(2):9-12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上升,中国政治制度模式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表明,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在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的同时,也正在获得自己对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的话语权。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探讨中  相似文献   

4.
游秀凤 《团结》2010,(1):13-15
现阶段.对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人们认识上还不够清晰.实际运作中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常常流于形式,人们对其象征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对其实际效果的重视。如何有效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让民主党派不仅仅成为执政党的“智囊团”、“思想库”,而且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晴雨表”、“监控器”?  相似文献   

5.
推进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和领导为核心,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各政党之间依法相互监督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法治化,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法治化,应当增强各政党的现代法治理念、建立健全政党法制体系、坚持执政党依法执政、保障参政党依法参政等。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特色的和谐政党关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关系是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是影响政治资源配置和制约其他政治社会关系取向的政治要素。政党关系和谐,则政治开明、民主发展、政局稳定。促进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7.
从宏观理论设计与基本制度安排看 ,我国的政党制度内涵着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相监督 ,并且 ,重点是后者监督前者———这是避免执政党权力失监的一项重要政治资源。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党际“互相监督”创设条件的基本思路 ,对于努力开发这一政治资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聪 《团结》2006,(6):23-24
马聪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撰文认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间的关系,具有自身特点,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不同于他国的价值。作者认为,不论是“亲密友党”、“领导与被领导”、“执政党与参政党”。还是著名的十六字方针.虽然在某一方面表明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但缺乏定义完整性、理论延伸性,也不利于对外宣传。他提出,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的定位与表述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党制度中不同政治主体之间作用于对方的政治作用的特点。二是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党政治的内在本质要求。三是体现十六字方针基本精神。十六字方针是探讨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和起点.而其本身并非是对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关系特点及相互作用的终极概括。党际关系一般是由各不同政治主体围绕政权相互作用于对方的政治行为来体现。稳定性、和谐性、促进性就是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架构下的党际关系的三大特征和特点。1.稳定性。一方面,长期共存的原则即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确定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前提下实现和确保共存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这是多党合作关系维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其中,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集中体现,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三者密切联系,相互贯通,浓缩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政党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鲜明特色。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决定着国家治理与中央顶层设计善治方案的实施效果。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建构一个有权威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党治国家"的前提。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和前提,大国孕育了大党,大党指引着大国的崛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既建立了现代国家制度,也培育了国家治理的骨干力量。政党建设国家的发展逻辑,一方面决定了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意识形态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政党切实推进了现代国家体系的成长,夯实了国家治理的价值根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范式的发展过程通过以政党为中心的大国治理,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基于政党、国家与社会的三元协同,实现国家整合、制度运行、社会协调的三维统一。  相似文献   

11.
王良永 《党政论坛》2010,(11):14-16
一、我国政党制度的和谐特征 1.在形成发展进程中体现了和谐 中国和谐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深厚土壤,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争取民主解放的革命实践,发展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在争取民主解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结成了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关系,动员、团结、组织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11)
推进党的现代化、加强党的建设,在政党现代化视角下提出党建的新途径是:根据客观环境及变化需要,健全组织体系、完善组织结构,调整政治关系及方针政策;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规章制度,发扬党内民主,扩大党内参与,真正做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党的改革,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适应性能力;坚持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其社会基础,不断拓宽其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其形成与发展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又以深厚的政党理论为立论基石;既发扬了制度设计的独特优势,又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精神底蕴,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4.
梁树发 《理论视野》2008,(11):16-19
建设的实践需要建设的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与规律的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建设哲学的充分意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思想。尤其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建构。科学发展观使这一哲学建构的理论条件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5.
柴宝勇  王刚 《理论探讨》2007,42(3):17-20
长期以来,中国的政党政治学研究存在着在概念、理论、框架、方法等各方面的陈旧与落后。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学既是提高政党执政和参政能力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和进行国际对话的需要。政党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运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去分析政党的起源、发展、组织、功能等一般原理以及政党实际运作方式等具体范畴的学科。其框架应该包括概念、关系、制度、行为、文化、发展六个维度。应该采用科学的比较方法、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政党政治学研究,着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学。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不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政党自信。中国共产党何以自信?究其原因,就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绩支撑起了对自身价值、理论、制度和能力的自信。具体而言,科学的理论筑起政党自信的理论根基、先进的制度筑起政党自信的制度根基、正确的道路筑起政党自信的实践根基、优秀的文化筑起政党自信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和制度优势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文化机理和现实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必须加强中国政党制度文化生态建设,以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文化安全风险挑战。  相似文献   

18.
19.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官邸制,是严格规范干部住房,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有助于推进廉政制度建设,夯实公共资源管理,消除特权思想作风,预防住房腐败滋生。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坚持科学引领、合理布局和综合治理的构建原则,形成包括制度设计、制度原则和制度结构的框架体系,建立房源控制、制度保证和文化支撑等内容的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经验,探讨中国政党制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中国政治学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秘书处于2011年7月9日共同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政党研究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