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理论课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青年马克思“主体”思想变革的起点。借助于主谓颠倒法,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神秘性质,将主体的内容从抽象的理念置换成了经验性的存在,即完成了从“地上的神”到“现实的人”的主体转换。《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之前的封建国家批判推进到了资产阶级国家批判,进而深化了对“主体”问题的思考。在与鲍威尔的论战中,马克思借助政治批判与市民社会批判,将宗教层面的主体(“犹太人”)还原为世俗层面的主体(“利己的人”),并提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理论逻辑。人的解放理论则为新主体的生成开辟了理论空间,并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作为“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把握马克思早期关于“主体”问题的视域转换及其演进逻辑,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主体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文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本体是对生活之根的承诺,不同时代的哲学以不同的本体承诺不同的 生活之根。现代哲学的特质在于,它承诺人文(人文世界)为生活之根,“人文”由此成为现代哲 学的本体性范畴。处于近、现代哲学相交之际的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其基础性范畴。因 此,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便成为确认马克思哲学时代定位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哲学的 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势必将马克思哲学框定于传统哲学。而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 范畴是以其特有的“人文”意蕴超越于传统哲学的实践范畴的,它通过与“实践”融为一体的 “社会关系”范畴表达了“人”与“文”的双向开放性动态,从而成为具有“人文”意蕴的现代哲学 的本体性范畴。马克思哲学由此被定位于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3.
高鸿 《理论导刊》2007,2(3):42-45
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和凸显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主客混沌不分到古希腊哲学通过本体论的建构初步区分人与周围世界,再到近代哲学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中突出主体性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把主体性理论发挥到极致的过程。主体性哲学在确认人的主体地位和理性力量、将人从中世纪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因对人的主体性的极端强调而陷入理论上的“唯我论”困境和实践中的人类中心论困境。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政治学界一直忽略了对休谟政治哲学的研讨,本文旨在弥补这一缺憾。作者通过评价休谟对近代自然法理论的核心概念———“理性”所蕴含的逻辑混乱的分析,以及他何以用“功利”取代“理性”作为政治服从的基础,分析了休谟政治哲学在整个西方政治哲学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现代性的问题是哲学在当代遭遇的重要挑战.现代思想质疑人类能够依据自然获得指导行动的理性原则,这种倾向的出现是诗学在与哲学的长久竞争中取胜的结果.诗学的本质在于催动欲望和凌驾于理性的创作,其发端可追溯至近代笛卡儿主义对数学性修辞的迷恋:自然在屈从于数理结构的同时,被缩减为封闭的孤立客体.而随后“历史主体”对“认知主体”所完成的决定性取代,促使诗学的胜利达到其顶点.现代性因而是诗学对哲学的压制:人类活动被理解为主体自身的创造,而非自然本身的声音.而能否超越现代性的束缚,有赖于哲学如何重返前理论的生活世界,以恢复自然作为整全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论比较不只是文学自身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人的社会历史问题。我们应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传统,正视自己的传统文论与他人文论的性质、特征和“长短”。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自我,建立自己民族的新文化。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主体文化立场的确立应体现在方法论上,否则,只是一句口号,空泛之谈。  相似文献   

7.
公共行政学发展是在理论本身不断地反思批判和不断超越中走向成熟。在对时下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反思批判中,美国学者丹哈特①的“新公共服务”渐成体系并且论证了其对新公共管理超越的地方。新公共服务将理论视角聚焦到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而不再是“掌舵”的公共行政人员。公民具有相当的公共理性这既是新公共服务潜涵的理论吁求,也是公共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而公共理性是基于最基本的公共生活事实和公共文化背景。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服务的发展变迁中蕴含着公共哲学话语转换之意涵亦即公共哲学将从传统形而上高度向公共生活的经验层面转换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后,西方思想界出现笛卡尔主体哲学,“我思故我在”,强调自我为中心,康德继承了笛卡尔的思路提出了主体性原则,黑格尔认为不赞同这些观点,提出了主体间性。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解决的是天国问题,对于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于是他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9.
1.“本体世界”是从“此岸世界”抽象出来的。传统哲学以彼岸本体世界为图景“设计”和“安排”此岸世界 ,试图建立“人间天国”,这种“违规操作”使它陷入空前危机。2 .“存在本体化”和“哲学本体论化”的深层根源 ,在于哲学思维方式沿用了从科学思维方式中异化出来的极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 ,导致哲学世界观要么指向极端“理性世界”,要么诉诸物性“经验世界”。 3.海德格尔所谓“被遗忘的存在”,其实是一个超越传统哲学视野的“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既不能从“神”,也不能从“物”入手 ,而只能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 4.哲学只有抛弃形而上学固守的神性本体世界 ,退出科学占据的物性经验世界 ,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才能进入自己的“世界”——那个科学无法“分割”、“量化”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西传统哲学思维的差异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以主体自身为思维对象,重点使用道德理性的悟性方法,旨在建构一种人生智慧的主体意向性思维的哲学。而西方哲学则崇尚主客二分法的思维方式,其一开始就重视自然理性的分析方法,因而在总体的思维模式上,是一种追求客观智慧的对象性思维的哲学。近代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西传统哲学的相互融通也在相应加快。未来的整合创新的全球性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然理性的对象性思维与道德理性的主体性思维的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11.
王德军 《理论参考》2008,(10):42-44
发展是作为社会的人促成事物按照符合人的预期目的而引发的变化,科学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合理性选择。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我有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文化自我三种形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使人的三种;“自我”形态都得到‘实现’并协调起来达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推动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传统哲学实现向现代性形态转型以及从民族性哲学走向世界性哲学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把自己的东西研究透”“学习外国的长处”“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是毛泽东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一再强调的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能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传统哲学都是关于超验存在的本质的哲学学说.马克思对这种形而上学的传统哲学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层面展开批判.马克思将寻求人类现存感性世界的真理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主题,并将实践作为理解人类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和根据,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相统一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14.
自我管理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管理是管理的应有之义,也是哲学探究的人类性问题之一,但在现有管理学的研究成果中,却少有对“自我管理”的研究.人作为超自然的、有意识的、创造性的生命存在,能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超越实行人所特有的自我管理活动.从哲学的维度理解自我管理,正确把握“他我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关系,其意义在于实现人对自身的探求和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及对群体的归属认同,达到个人自由与群体、族类自由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5.
《理论视野》2008,(9):64-64
《光明日报》9月2日发表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的文章指出,哲学是最关注现实、最关注入的命运的。但这种关注,并不像道学家武的热心,急于对民众进行说教:更不同于市场上功利化的喧嚣,那种急于自我推销式的叫卖。按照马克思的要求,真正的哲学要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式的关注,就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深呼吸”.即:积极的参与+冷静的审思+建设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陈毅  方彪 《行政论坛》2023,(5):5-14
强调人的主体性是现代与传统的分水岭,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构建何种主体、如何提升主体的认知能力以及如何理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等三维要素,在比较中辨析中西方现代化本质的区别,可以更加清晰地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从构建何种主体维度来看,相对于西方基于“抽象的人”来建构程序正义的主体观,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民主体史观。从如何提升主体的认知能力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主体自身对理性的认知、更加科学地提升主体对外部时空的认知,从内外部增强了主体的认知能力。从如何理顺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维度来看,相对于西方的竞争式主体关系难以走出公共事务治理的困局,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主体间协商式关系开创了民主治理新范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主体意识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意识是人之尊严的重要价值体现,是个体对自身作为主体的客观现实性的自觉把握和超越的前提。要通过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主体的理性自觉,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  相似文献   

18.
中庸作为一种理性,是一种以内外和谐作为目标,以整全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拥有自我节制、理解他人的心态,懂得依据具体情境,做出最“恰如其分”决策的实践逻辑。通过对调解员的访谈资料的分析,讨论中庸理性在传统社会纠纷解决中的实践逻辑及其遭遇到的现代性困境,并认为与沟通理性相比,中庸理性更应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出路,并讨论了通过调解重塑价值观念、复兴中庸理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和谐观。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身内外和谐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中国传统的和谐观进行了历史继承 ,又以现代实践为基础 ,在内涵、外延、实现手段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理性超越。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蒙的标志性理论,受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是其社会科学哲学的基点。西蒙在行政管理研究中发现受限理性,在对经济学传统理论的批判中提出受限理性理论,并在政治学、心理学以及人工科学等领域演进中发展受限理性的内涵。受限理性在众多研究领域中产生变革性影响,促进社会科学中理性研究的成就,延展并拓深社会科学哲学的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