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车文博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理论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史家。20世纪末期,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深刻剖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元理论及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科学评价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与缺陷、客观探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未来走向及其发展趋势、独到阐释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准确分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车文博先生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这三个字代表着激情与梦想,代表着青春与活力,曾经他们也代表着"知识"、"人才"和"稀缺".而今,提起大学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过剩"和"待业".其实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员占比少之又少.自从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这两个字不再是"保证",从前的包分配、包就业也一去不返,"大学生"这个以前无比荣耀的称谓,也失去了它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申锋  金婧 《法制与社会》2011,(2):234-235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面临"经济贫困"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精神贫困"的考验。在"经济贫困"与"精神贫困"双重压力下,贫困生应该以追求自我实现为最终目标。本文以期通过对贫困生追求自我实现的合理性考察,最终找到保障贫困生完成自我实现这一最终目的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部队实际,探讨了需要层次理论关于自我实现的阐述对青年官兵的指导作用,以使部队官兵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改善自我,达到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华法系中的合理性制度出发,引出制度背后的价值理念——人本主义。然后分析了人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积极影响、人本主义下的特殊社会调控方式(礼法结合)及反思,最后通过肯定人本主义的现代价值,指出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时应珍视传统人本主义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模糊理论看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认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识的精确化是社会实践和人类心智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精确方法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模糊理论的互克性原理揭示了片面追求精确化将导致认识结果的可行性和有意义性的降低,精确方法不是处理复杂事物尤其是人文系统的有效手段。模糊理论将认识的有意义性置于首位,标志着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从模糊理论的观点看,传统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认识上各执一端,都没有正确地看待认识中主体的作用,把理性和非理性、精确性和模糊性绝对地对立起来,片面地理解实证方法,因而不可避免地走入了理论的误区。模糊理论拓展了传统科学的形式化和实证方法,代表着人类认识发展的合理方向  相似文献   

7.
法的人本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是中外历史上人本主义、民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有关这一命题各种进步理念的高度概括和理论升华。它的具体内涵可归纳为如下十点: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是发展的中心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崇尚和彰显人性;坚持人的独立自主;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权利优位于义务;权利优位于权力;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权是现代法律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应成为现代法律的根本价值准则。依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可以将其概括为法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基础理论是一个部门法建设和发展的前提,而对该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反映一门学科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环境法发展至今日,仍未形成统一的,符合环境法发展方向的基础理论,这也是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本文在比较分析各种观点的同时,提出以人本主义重建我国的环境法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是生成性存在,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建构生成"的交往实践活动.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这与人的形象、与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自我实现是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就超越了过去那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静态教育目的观.唤醒受教育者沉睡的或被压抑的创新和超越意识,在实践中让受教育者体验生命的创造之美,享受生命创造的快乐与促进个体生命潜能的发挥一样,引导受教育者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样也属于自我实现教育目的观的内容.当前学校教育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人本主义对学校群体而言,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和生活中以学生为主要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国家和学校对未来一代的重视。在人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情感关系的背景中实施课程,教师应该富有想像力的呈现课程和教材,以便形成融洽的、和谐的、安全的,从而能够促进学习的情境,充分的尊重学生,热爱学生,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这一观念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民法法系侧重立法的研究,普通法系侧重司法的研究.它们共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用分阶段研究策略,缺乏对法律运行整体的研究;重视对法律运行反常现象的研究,缺乏对法律运行正常现象的研究.其实质是国家主义法律运行观使然,影响了人们对法律运行科学而全面的认识,造成了法律运行的严重不畅.为此,必须转换法律运行研究的观念、路径、重心和视角.法律运行是指法律运行主体人在法律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法律行为或法律活动.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在马克思哲学革命中起到巨大的、有益的作用。学术界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始终莫衷一是,而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探究越是深入,就越感觉到反思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理论关系的必要性。我们要理清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关系,特别是费尔巴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马克思,再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影响,还原一个本真的马克思哲学,打开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的窗口,强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批判性,以提升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积淀 ,它渗透于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法治作为社会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 ,与一定的文化传统不可分割。中国的人本主义文化传统不仅削弱了人们的宗教感 ,而且削弱了中国的法治 ,强化了人治。“民本”不等于“民主”。背负着沉重的文化包袱 ,要真正实现民主和法治 ,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对中国古代民事法律规范中的所有权的影响是最为突出、最为久远和最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法律涉及的所有权,主要是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保护所有权的法律虽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由于其具有某些明显的民法特征,特别是表现出一定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特色,使这些各种形式的法律规定显得弥足珍贵.人本主义影响下的法律制度保护私人不动产的重点是保护相对弱势群体--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和平等地保护官府与私人动产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15.
马荣春  徐晓霞 《河北法学》2011,29(7):105-112
刑法自然科学主义意味着一种特殊意义的刑法方法论,并将触动着刑法学本体论。由于主客观原因,刑法自然科学主义的推行将是艰难而曲折的,但自然科学的力量将赋予她一个光明的前景。刑法自然科学主义应从刑法立法到刑法司法乃至刑罚执行的全过程中得到贯彻。刑法自然科学主义与刑法人本主义所构成的是表与里、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内核的儒学,既有保守、维护等级制度的消极一面,也有合乎人性、以人为本的积极一面.其中带有人本主义思想倾向曾经对中国古代女儿和奸生子女的财产继承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在人类民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7.
罗思 《法制与社会》2013,(11):189-190
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访谈了解Y一代大学生的现状,并根据访谈内容归纳出Y一代大学生的特征和对其大学生活里产生迷茫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自我实现人"视角出发,结合Y一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从建立远大愿景的大学生涯规划,精确化目标管理,大学生涯规划设计师队伍建设及科学心理测试和同伴教育模式给Y一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师风师德是教师人格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当前,高校在师风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而现代人本主义思想,"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在学习、课程、师生、教学、目的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分析人的神经症形成原因,扬弃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是卡伦·霍妮这位女性德裔美籍精神分析学者的突出贡献。而且,她的真实自我(realself)、理想化自我(idealizedself)、现实自我(actualself)的划分,肯定了人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潜能。在新精神分析的运动中,霍妮的理论和治疗实践,散发着亲切的人文主义光芒。  相似文献   

20.
试析西方心理学三大势力与后现代视野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科学视野和科学哲学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 ,行为主义阵营内部产生了较大的分化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走上了革新之路 ,完成了研究视角的转换 ;而在汹涌澎湃的后现代思潮巨大冲击下 ,素有人文精神与情怀的精神分析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自然地与后现代视野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因此 ,心理学的三大势力与后现代视野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互影响、协同发展。以此为契机 ,打破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框架、教条与桎梏 ,重新构建心理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