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部设在德国的"透明国际"组织7月9日发表"2013年全球腐败舆情表",通过对全球107个国家(中国不在被调查之列)和地区的11.4万人的调查发现,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每4个人中就有一人在同公共机构和公共服务部门打交道时行贿。调查还显示,全球腐败现象愈加严重,民众也越来越积极参与反腐之中。据德国《南德意志报》7月10日报道,这是全球关于腐败的最大规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7%的受访  相似文献   

2.
李有观 《先锋队》2011,(12):29-30
总部设在德国柏林的"国际透明组织"(简称"透明国际"),是一个专门监测各国政府清廉和腐败状况的国际非政府机构,它每年发布一次各国清廉指数排名。不久前,透明国际发布2010年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美国《福布斯》杂志为此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2010年度最腐败的10个国家》。  相似文献   

3.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本文通过对腐败成本的探讨和对腐败成本与腐败收益的比较,根据我国腐败行为的"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现状,提出以提高腐败成本的方式,来加大对腐败的惩治力度,构筑反腐防线。  相似文献   

4.
颜武 《先锋队》2012,(27):35-37
腐败的容忍度问题,最近在国内成了热门话题,公众非常关注。这是因为,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应该理解、允许中国存在适度腐败,或曰适度容忍腐败的论调。应该说,这一论调似是而非。其实,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待腐败始终态度鲜明,指出"与腐败水火不容"",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这就是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然而,也不必讳言,尽管态度是"零容忍",但显然还没有真正做到对官员"芝麻小事"的"无情打击"。国外特别是大多数西方国家,对腐败也基本都是"零容忍",尤其是对政府高官,监督严格,处理更严厉,官员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会被"小题大做"。  相似文献   

5.
反腐败教育应关注"前腐败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林 《新视野》2005,(5):48-50
对与己无关的腐败沉默,对与己有利的腐败容留,这也许是反腐败最棘手的习惯势力."前腐败心理"是腐败发生之前的常人心理,既是诱发腐败的内在动因,也是容忍腐败的外部社会心理基础.其特点如攀比中的心理失衡,亲情中的价值超重,从众中的违法乱纪,公私交织中的混水摸鱼等等.谴责与己无关的腐败分子易,谴责与己相关的"前腐败心理"难.反腐败教育的重点,应关注官员和公众的"前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6.
总部设在德国柏林的"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组织,从1995年起,每年都通过"清廉指数"为世界各国的廉政状况打分。我们看看"前三甲"是怎样遏制腐败的滋生与蔓延的。在"透明国际"去年年末公布的"2012全球清廉指数"排名中,176个国家和地区,丹麦、新西兰、芬兰,并列第一;索马里和阿富汗则并列倒数第一。其他国家和地区:美国排名19,德国13,日本17,中国香港位列第14,俄罗斯则排在第133位。"透明国际"将前三个"最干  相似文献   

7.
肖剑 《廉政瞭望》2012,(8):68-69
对腐败的容忍度问题,最近在国内成了热门话题。皆因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应该理解、允许中国存在适度腐败"的论调。在现实中,也显然没有真正做到对官员"芝麻小事"的"无情打击"。而国外特别是大多数西方国家,对腐败也基本都是"零容忍",尤其是对政府高  相似文献   

8.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腐败观"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开创的"政体的腐败"的思路,其廉政思想渗透到对政体形式的研究当中。马氏提出了"腐败的土壤"的概念,在马基雅维利看来,人是容易腐败的,这是造成政体腐败的主要原因。马氏并提出了防止政体腐败的长期的对策。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马氏的廉政思想依然有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开始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腐败形式也是各种各样,其中以"一把手"腐败的现象尤为突出,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一把手"前"腐"后继的腐败接力赛."一把手"腐败的深层次原因是制度的腐败和现行党政领导体制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0.
不升迁就腐败,彭光伟贪污的理由看似很可笑,但却并非个案。有廉政学者曾指出,只要是仕途不顺,得不到提拔,就破罐子破摔,想通过贪污腐败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这种由心理不平衡引发的腐败,就是"报复性腐败"。"报复性腐败"实质上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挑衅和亵渎,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分析"报复性腐败"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有些官员认为,职位的高低  相似文献   

11.
不为型腐败是"为官不为"现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腐败新形态。链网结构理论不仅较好地诠释了不为型腐败危害蔓延的扩散特征,而且提供了不为型腐败治理的新视角。不为型腐败在个体、组织、社会三个面向具有链网式扩散性危害的特征,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腐败形态的防治中存在着"弱链"和"松网"的困境。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要构建一种不为型腐败的链网式防治体系,即建立持续性、终身化的时间维度防治链和建立动态性、网格化的空间维度防治网。  相似文献   

12.
朱妙宽 《唯实》2012,(10):10-13
吏治腐败是危害最烈的腐败,也是干部群众最为痛恨的腐败。"王茜事件"是吏治腐败的一个典型案例,对"王茜事件"的查处,证明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对吏治腐败必须标本兼治。作为治标措施,必须进行任人唯亲和买官卖官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作为治本之策,必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一整套民主化科学化的干部人事制度。要通过对吏治腐败和各种腐败现象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让我们的党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政党,让我们的政府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政府,让我们的干部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社会公仆。  相似文献   

13.
"亚腐败"是公务员腐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与行政伦理、社会价值、社会风气等密切相关。从伦理层面透视"亚腐败",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保持公务员的廉洁性,有利于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一、"亚腐败"的内涵与特点"亚腐败"也叫"隐性腐败"。《辞海》中尚没有记载,  相似文献   

14.
"腐败想象"是在官员腐败频发高发的背景下形成的对于官员及官员行为的一种先入为主的负面刻板印象,它损害着干部形象,损害着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腐败想象"的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资源的流失和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疏离,反映的是"失信于民",因而革除"腐败想象"需要从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第二部分 吏治腐败是危害最大、最烈的腐败 第四章 贪官发迹之谜三: 有一个强大的"关系网" (一)"官场关系学",其"学问"博大精深 对于贪官发迹,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如今的一些贪官会变得越来越胆大妄为、有恃无恐?为什么在一些地区和单位会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腐败→升官,升官→腐败"?为什么一些劣迹斑斑的腐败官员常常被"带病提拔"?为什么现在的反腐败工作会如此艰难?为什么相当一些干部群众对腐败官员的监督失去信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贪官们善织"关系网",借用"关系网"来搞腐败,依靠"关系网"来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6.
反腐败:"阳光法案"重于刑事制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反腐败的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治理腐败必须惩防并举,且防胜于惩."惩"主要解决"不敢腐败"的问题,而"防"(包括教育防腐与制度防腐)主要解决"不想腐败"和"不能腐败"的问题."不敢"只能治标,因为对许多意志薄弱的公职人员来说,即使刑罚再苛严,在强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他们也可能铤而走险,腐败仍难以遏制.……  相似文献   

17.
非传统腐败:中国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腐败是以公共权力向社会诈取民脂民膏,而非传统腐败则是利用发展过程中"蛋糕"做大的机会获取巨额的不正当利益.与传统腐败相比,非传统腐败具有隐蔽性、间接性和巨量性,甚至披上了合法的、正当的外衣.但这种非传统腐败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合法性具有巨大的威胁,它在不知不觉间侵蚀着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在现代化中期阶段,中国将面临非传统腐败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亚腐败”:不可小视其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腐败"是个尚未来得及收入<辞海>的新名词.社会学上的"亚腐败"和医学上的"亚健康"颇为类似."亚健康"是说人的健康状况介于健康和非健康之间.和"亚健康"一样,"亚腐败"也是这么一种状态,说他腐败了吧,他还真没搂没贪没占没卖官买官:说他没腐败吧,他还真的利用职权之便享受了一些在老百姓眼里,在纪律规定面前不应该享受的东西或是干了一些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相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颜武 《先锋队》2011,(20):46-48
俄罗斯如今仍是一个存在严重腐败的国家。2008年,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行榜"上俄罗斯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147位;2010年,又从2009年的146位下滑到154位。媒体称,俄罗斯是20国集团成员中最腐败的经济体,也是欧洲最腐败的国家,在"金砖四国"中的腐败程度也首屈一指。俄罗斯律师协会今年年初公布的报告显示,俄罗斯每年"腐败经  相似文献   

20.
<正>近期看到不少通报作风方面违规违纪的新闻,大多属基层"微腐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曾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确实,"微腐败"虽小,却伤害党的群众基础,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微腐败"开刀,抓得精准,十分必要。腐败问题本无所谓"微"与"不微"。首先,"老虎式腐败"与"苍蝇式腐败"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违反制度,都是在做权钱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