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的抗日战争和全国一样有两个战场:一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所开辟的敌后战场;一是以国民党的正规军所承担的正面战场。这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击着侵闽的日军,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要全面了解福建的抗日战争,必须对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和福建国民党当局对日的态度和作战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庭华 《求是》2005,(17):22-25
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所创造的,它由抗战初期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到战略相持阶段的1941年挑起中国抗日战争的重担,上升为主战场,对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历史贡献。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对日军形成两面夹击的战略格局,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就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军队所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担负的敌后战场。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显著特点。以…  相似文献   

3.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双月刊1989年第6期刊载胡玉海的文章《试论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战争中,两个战场曾有过磨擦,甚至出现过两军对阵的局面,但从总体上看,从战略上看,两个战场始终是配合的。两个战场战略上的配合是主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两个战场在战略上配合的伟大胜利。”“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有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区,始建于1937年8月。“八·一三”上海事变后,为具体部署对日作战,南京国民政府大本营颁发第一号训令,确定《战争指导方案》,并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任(10月25日程潜继任),作战地区为河北和山东北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作战地区为山西、察哈尔和绥远;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10月4日改由蒋介石兼任),作战地区为苏南和浙江;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作战地区为福建和广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任(9月19日李宗仁继任),作战地区为苏北(长江以北)和鲁南(黄河以南),但据《军事委员会所辖各战区历次作战地境划分要图》和李宗仁回忆,还应包括安徽东部。  相似文献   

5.
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所创造的,负有独特的作战使命。敌后战场由抗战初期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到战略相持阶段的1940年下半年开始挑起中国抗日的重担,成为与日军作战的生力军,上升为主战场,她对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血肉浇铸的历史──湖南正面战场抗敌纪实刘建平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正面战场作战务。尽管国民党抗战有其局限性,但在湖南战场上许多爱国官兵浴血奋战、英勇献身。历史同样记下了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日之间较大规模的、可称之为战役的共计有...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中华民族高举抗日大旗,同仇敌忾,共御外辱,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不仅在正面战场配合国民党军进行大规模作战,而且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运用毛泽东提出的作战方针,八路军部队在敌后战场取得很大胜利,有效地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拉长了日军的战线,延缓了日军侵略的节奏,赢得了宝贵的抗战时机,将侵略者拖入"持久战"的泥潭。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在冀中大地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抗日行动,他们不仅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升了抗日军民的必胜信念,而且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贺龙部的抗战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正>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共产党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近十年,学界对备受关注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诸如正面战场战役研究、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关系、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关系、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括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正面战场的认识、深化对正面战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阶段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起点应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算起;曲折而长达十四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出现过三次抗日救亡高潮,可分为两个时期,七个阶段,其间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日战争的军事特点是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还不是完全的相持阶段;抗日战争一开始不存在和分为国民党正面战场与解放区敌后战场;解放区我军的对日局部攻势作战,是亚太地区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对日战略反攻的组成部分,具有战略反攻的性质;中国战场本身没有形成一个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阶段。  相似文献   

11.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闽西人民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一、闽西儿女驰骋在抗日战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闽西儿女分别开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直接对日作战,他们团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敌后战场中,有几部分队伍与敌浴血奋战,这就是;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研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必须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敌后战场中的各支队伍进行全面的研究。否则,抗日战争的历史就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公正的。过去,由于政治的原因和“左”的思想的束缚,我们在研究和宣传抗日战争的历史的时候,只研究和宣传敌后战场;而在对敌后战场的研究和宣传中,又只着…  相似文献   

13.
国共两党领导的两种敌后抗日游击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发展和壮大了人民革命武装,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造成了战争史上的奇观,对夺取抗战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国民党及其军队于抗战初期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也抽调相当数量的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探讨国共两党领导的这两种敌后抗日游击战的特点并进行对比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国共双方对抗战规律的不同认识,了解以共  相似文献   

14.
单文俊 《世纪桥》2002,(5):50-51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形成了两个战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的敌后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1937年8月,国民党政府国防会议决定,在战略指导上采取持久战,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渐消耗日军,转变优劣形势,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为此,部署了一系列防御战役与战斗,其中规模  相似文献   

15.
开宗明义,为什么要提统一的完整的抗日战争?难道还有不统一不完整的抗日战争?这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虽然只有一个,但如何看待抗日战争,主要地是如何评述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活动、地位和作用,长期地得不到统一的或接近的看法,以至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没有写出一部统一的而不是分离的、完整的而不是局部的抗日战争史来。笔者认为,当时虽有国共两大政党,却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日;两党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虽存在根本分歧,但当时都以抗日为第一要义、第一要务,合作是主要的;在抗战实施过程中,虽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之分,但这是战略统一下的分工,是同一战争中的两大作战方向和作战地域,是互相配合、互为策应、缺一不可的。抗日战争早已成为过去,许多问题已由历史划上了句号。对这一在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上都占有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场战争中,既有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既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也有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往的研究对后者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国民党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英勇壮举的揭示,分析其特点、作用及影响,以真实、客观地展示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全貌。(一)“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平津抗战、上海“八·一三”抗战、台儿庄大战、徐州战役、武汉保卫战等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将士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给日军…  相似文献   

17.
正第二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存在着两个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上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在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等会战中,共歼灭日军25万人,国民党也遭受了重大伤亡,最后节节败退。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战争,历来受到海峡两岸史学界的重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问世了一系列有关抗日战争的研究论著。不过,由于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两岸学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抗日战争的研究,无论在选题、评价方面,还是相关史实的阐述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大陆学者重在突出中共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多称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而台湾学者则强调正面战场除太原会战有中共军队参加外,“其他皆为国军所为”,而敌后战场也是“国军较中共军打的激烈,作战次数亦多”。…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5,(7)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驻印军在毗邻中国西南部的印缅地区与日军英勇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军队在国境线以外与英美盟军直接进行战役上的首次协同作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本文主要论述中国驻印军的反攻缅甸作战,作战的完全胜利,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良好开局。驻印军的辉煌胜利成为抗日战场的一个独特景观,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绝非偶然。对于今天研究抗日战争仍然能够提供一些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21,(10)
正新四军扛鼎华中抗战新四军作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主力部队之一,是开辟和建立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坚持华中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军事力量。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证明,新四军是华中抗战的生力军,为坚持华中进而赢得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