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Zif/268免疫组化在心性猝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猝死和非猝死组尸检心脏标本心肌局部Zif/2 68的表达 ,为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提供客观指标。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系统 ,对 18例猝死和 18例非猝死组尸检心脏标本心肌局部细胞核蛋白Zif/2 68的累积情况进行研究。 结果  18例心性猝死心脏标本心肌局部有部分心肌细胞核呈阳性着色 ,阳性表达率达 10 0 %。 18例对照组标本仅 2例心肌细胞核散在阳性。图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显著。 结论 说明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核Zif/2 68的表达有望成为急性心肌缺血死后诊断的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VEGF免疫组化染色在冠心病猝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系统 ,对16例冠心病猝死和15例非冠心病猝死对照组尸检心脏标本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 :16例冠心病猝心脏标本心肌梗死局部心肌均有VEGF的阳性表达 ,尤以心肌梗死灶边缘为甚 ,阳性表达率为100 %。15例非冠心病猝死对照组心脏标本仅有2例心肌局部散在有VEGF弱阳性表达 ,其余为阴性。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图像定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冠心病猝死组阳性指数为13.68±2.73 ,对照组为2.05±0.84 ,两组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 ,VEGF免疫组化染色可望为冠心病猝死的死后诊断提供一个比较客观的病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早期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的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34例尸检心脏标本,进行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用于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研究。其中尸检及组织学证实心肌梗死5例,其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均呈阳性。冠状动脉有硬化或冠状动脉口狭窄的可疑心肌梗死18例,其中15例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阳性。非心性死亡对照组11例,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均呈阴性。实验表明,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免疫组化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为早期心肌梗死的死后诊断提供了一个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zif/268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心肌细胞内原癌基因蛋白zif/268的表达变化,为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提供新指标。方法 建立心肌早期缺血模型,大鼠分为正常、缺血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心肌细胞核蛋白zif/268的累积情况。结果 缺血 60min后,缺血区大鼠心肌细胞有部分心肌细胞核呈弱阳性着色,以后随缺血时间延长核阳性增强。正常和缺血30min组及未缺血区心肌细胞核未见有阳性反应。HE染色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核zif/268的表达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死后诊断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早期心肌梗死bFGF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 B 《法医学杂志》2000,16(4):205-207
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方法,对人体早期心肌梗死猝死者心肌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心肌梗死组 24例的心肌细胞核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核均为强阳性染色,有些细胞浆也有阳性染色,尤以心肌梗死灶周围区域心肌细胞为甚。可疑梗死组 21例中 17例见心肌细胞核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核为强阳性染色, 4例为弱阳性染色,未见阴性染色。而正常心脏对照组 16例中 3例呈弱阳性染色,其余均为阴性。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对照组 bFGF阳性指数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和可疑心肌梗死组( P< 0.001),而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果表明 bFGF免疫组化染色可望为早期心肌缺血致猝死的死后诊断提供客观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对早期心肌缺血(EMI)和心肌梗塞(MI)死后诊断的法医学意义。方法筛选出34例心脏标本,分EMI(11例)、MI(10例)和对照(13例)组,检测心肌IL-18免疫组化染色(SP法)反应,并经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得到平均光密度值(AOD),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心肌IL-18免疫组化染色呈阴性,EMI组心肌呈阳性,MI组心肌呈强阳性;其AOD值分别是0.1193±0.0649、0.3827±0.0868、0.4792±0.0884,3组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作为判断EMI和MI的指标之一,IL-18对EMI和MI的死后诊断具有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VEGF在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系统 ,对人体心脏标本VEGF的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 :心肌梗死组 2 4例心脏标本心肌细胞膜及血管内皮细胞膜均可见棕黄色VEGF强阳性染色 ,有些胞浆也呈阳性 ,尤以心肌梗死灶周围区域心肌细胞为甚 ;在可疑梗死组 2 1例中 ,19例心肌细胞膜及血管内皮细胞膜VEGF强阳性 ,2例为弱阳性 ,未见阴性 ;在正常心脏对照组 16例中 ,仅 1例见心肌细胞膜及血管内皮细胞膜散在棕黄色VEGF弱阳性 ,其余均为阴性。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 ,对照组VEGF阳性指数 ( 0 3 0± 0 10 )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 ( 12 46± 3 2 6,P<0 0 1)和可疑梗死组 ( 11 70± 3 5 6,P <0 0 1) ,后两组之间阳性指数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提示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定量检测心肌局部VEGF的表达可望作为因早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性猝死死后诊断较为客观的病理形态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反应蛋白(CRP)对冠心病猝死(SCD)的诊断意义。方法从本教研室2001~2004年尸检案例中挑选68例案例资料和心脏标本,分为3组A组SCD(27例);B组冠心病非猝死者(21例);C组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死者(20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每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右主支粥样硬化斑块内的CRP染色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有20例CRP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6例呈较强阳性,1例为弱阳性;B组中3例呈较弱阳性,11例微弱阳性,7例为阴性;C组均未见阳性反应。结论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CRP对SCD的死后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和Bax在冠心病猝死(SCD)者心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SCD诊断的意义。方法 25例诊断为SCD者心脏样本为实验组,25例非心血管疾病猝死者心脏样本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OCS-1和Bax在心肌中的表达,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SCD猝死者心肌SOCS-1与Bax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Uc值SOCS-1为5.830 6,Bax为5.573,两种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SCD组中SOCS-1表达阳性以上且Bax表达弱阳性以上有22例,而正常对照组仅有1例。结论 SOCS-1与Bax均可能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过程,检测两种指标在心肌中阳性表达,可以为SCD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且联合检测可提高SCD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过敏性猝死和冠心病猝死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法医病理学教研室2010—2015年尸检案例心肌标本共30例,分为颅脑损伤致死组、过敏性猝死组、冠心病猝死组,每组各10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各组心肌组织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和BNP的表达。结果过敏性猝死组、冠心病猝死组心肌组织内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免疫荧光染色均出现阳性染色;三组间两两比较,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猝死组心肌组织内BNP的表达量高于过敏性猝死组、颅脑损伤致死组(P0.05),过敏性猝死组与颅脑损伤致死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心肌组织内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BNP有望为过敏性猝死和冠心病猝死的法医学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