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正稳 《政策》2009,(6):57-58
近年来.阳新县针对农民群众有“三盼”(盼文化下乡、盼体育活动、盼乡风良好)和农村基层干部有“三想”(想文化活动有场地、想文化事业有经费、想文艺演出有团队)的实际情况,着力推进文化资源公共化、文化团体多元化、文化活动大众化、艺术生产特色化、管理队伍专业化,有力地促进了阳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渐凸显,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文化产业赤火熔金,反而煅造出新的发展特色和格局,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将迈入文化时代化、文化资本化和文化金融化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化不利为有利,化挑战为机遇。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百年基业,做恒星式企业。"亚泰集团董事长、总裁宋尚龙是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他的话题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展开。  相似文献   

4.
林华 《台声》2007,(6):55-58
“曾经他们是骄傲的大地儿女,男子驰骋在山林间,女子编织美丽的布匹,用青春体力赢得脸庞上的印记,曾几何时,纹面的荣耀成了被歧视的理由。图像与文字是有限的,而纹面文化却是无垠无限,所纹的是那个我们不曾得见已失落的年代,那是曾经在台湾这块土地真真实实、不可磨灭的生命印记,赐予我们养分的力量,这个力量总在当人们想向大地索讨时才发现不知去向。”  相似文献   

5.
把握“五化”趋势 发展农村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平 《前进》2006,(3):44-45
文化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它的先进性集中地体现在促进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上。农村文化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是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广大农民建设幸福生活和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当前,在一些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建设地位低化、功能减化、作用弱化、方法老化和阵地退化等现象。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发展农村文化,让先进文化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开花,需要立足乡情民意,反映时代特点,把握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段时期以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孝感的实际出发,我们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内容,鼓励和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注重发挥农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文化真正融入到农民生活之中,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7.
谢玉亮 《前沿》2011,(11):177-180
当代中国文化版图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格局,并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文化大规模地扩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意识形态领域也因此出现一些新趋向。适应这一发展变化,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探索新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统一战线》2012,(9):22-22
海南省委统战部长王应际近日撰文指出.新时期的统战工作范围非常广泛,由政治领域向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广泛拓展。近些年来,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成为了我们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如何把握好两者的相互关系,对于做好统战工作富有意义。把文化工作与统战工作结合起来的文化统战,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常谈不厌的话题,一是二者的关系既复杂又有重大价值,只有处理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有序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对二者关系的研究还缺乏全面性、深刻性,甚至误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宝贵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根本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国化的有力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强力保证。只有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风向标和引领者。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必须实事求是地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必须把人的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从全人类文化事业的视角来看,传播变成了一个领头的专业,成了一只领头羊。所以我觉得,中国目前到了一个必须从文化战略高度上来重视传播的时候,应该把传播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专门的领域来搞。我们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从很早时期开始,就对传播问题重视得不够。  相似文献   

11.
抓住新一轮解放思想历史机遇加快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刘凤亭学习讨论的目的在于应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目的是推动我们的工作。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解放思想必须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地想办法使我们的步伐快一些,把领导工作做得更好一些……”。这次大学习、大讨论...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与文化虽然遵循着不同的运行法则,但在现代社会中,二者又具有内在契合性,即资本扩张需要文化的助力,而文化的发展又需要资本的驱动。同时,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为占有文化资源、摆脱扩张悖论、适应生产方式变革而加速了其介入文化领域的步伐,并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既促进又阻碍的双重影响。由此,文化建设陷入了一个发展难题——既需要借助资本力量的驱动来实现快速发展,又要承受资本介入后带来的负面问题。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要想摆脱这种发展难题,可以依托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价值指向、协调发展、制度举措等方面协同规范和引导文化领域的资本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紧扣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进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宜开 《世纪行》2009,(3):15-16
当前,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正在贯彻落实。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农村文化建设在相当程度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相脱节,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远没有体现出来,以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影响农村社会和谐、安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风气日下。农民精神涣散.思想空虚,无所寄托,生活方式近乎病态化;二是封建迷信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4.
把科学理论讲得“可口可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既要理直气壮地宣讲科学理论,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要努力把科学理论讲得"可口可乐",让人听得懂,听得进,听了还想听。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设施匮乏是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要想改变现状,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文化设施建设的领导,以村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农村现有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设施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湖北宣传》2007,(4):25-25
近年来,安陆市坚持围绕“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农村”的主题,树立“文化事业社会办,农村文化农民办”的新思路,把文化事业当作产业来抓,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典型示范,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良好局面,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周德新 《前沿》2011,(19):192-195
农村文化目前存在多元混乱的现象,农民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同时,一些非主流文化比如宗教文化、宗族文化、博彩文化、封建迷信文化等也在农村流行。文化多元与混乱局面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文化整合是改变农村文化多元混乱现状,建设文化新农村的迫切要求;也是稳定农村社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们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整合农村多元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季中扬 《求索》2008,(7):176-178
所谓“快感文化”思想,特指关于非压抑性文明的一种文化思想;在这种文化中,快感不再服从政治、经济、道德、美学的需要,它能够无阻碍地得到满足。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自席勒以降,尼采、弗洛伊德、马尔库塞、乔治·巴塔耶相继阐发了“快感文化”观念,形成了一个思想传统。在后工业社会中,由于媒介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审美文化出现快感化倾向,但这并非“快感文化”的实现,相反,“快感文化”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可以为我们批判性地思考当代审美文化的快感化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何运安  韩太平 《人民论坛》2012,(35):190-191
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一直徘徊不前,农村文化权力出现流散化倾向。制度溃散、缺位是农村文化建设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既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深层含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从根本上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良好的精神文明.二者缺一不可。通俗地说,就是让农民既生活得富裕.同时还要生活得美好。因此,关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政策、措施。都必然包含着建设新农村文化这一深层主题。文化建设不仅是文化事业分内的事,更是一种经济社会文化统筹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不仅要解决农民急需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