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杨利 《传承》2010,(3):82-83
陕北民歌中的《调兵曲》、《高大人领兵》等歌曲反映了近代同治年间陕北回民起义的一些情况,文中论述了回民起义的原因、事件经过、善后工作、失败缘由、起义的影响等,可见陕北民歌对陕北近代历史文化有呈现功能。  相似文献   

2.
陕北民歌中的<调兵曲>、<高大人领兵>等歌曲反映了近代同治年间陕北回民起义的一些情况,文中论述了回民起义的原因、事件经过、善后工作、失败缘由、起义的影响等,可见陕北民歌对陕北近代历史文化有呈现功能.  相似文献   

3.
温相 《同舟共进》2009,(2):59-62
就在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万里长征,还没有完全确定最终的落脚点时,毛泽东向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区工作部(后改为白军工作部)部长贾拓夫了解陕北的革命情况。毛泽东同意贾拓夫的"红军在陕北立足扎根"的建议,指出:"我们要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前进阵地。"(周维仁《贾拓夫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这一决定让红军找到了得以休养生息的根据地,也就是毛泽东经常提及的"也是陕北救了中央"。与此同时,西北苏区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却异口同声地承认"中央救了陕北"。这种"互救"背后的历史,就是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西北"肃反"。  相似文献   

4.
盛世和韵     
牙韩彰  周家志  黄吉遇  朱金莉 《当代广西》2006,(22):F0003-F0003
金风送爽,大地飞歌,盛世和韵。10月31日晚,2006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盛大开幕。天下民歌,再聚绿城,南宁又一次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焦点。经典民歌、时尚音乐,民族特色、异域风情——这是异彩纷呈的文化大餐;陕北民歌、土家山歌、蒙古长调、宁夏“花儿”,还有来自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原汁原味的民歌——这是民歌艺术的辉煌盛典。在这璀璨绚丽的民歌舞台,在这洋溢风情的绿城歌海,唱的是天籁和声,唱的是山水和风,唱的是友邦和弦,唱的是盛世和韵。盛世和韵@牙韩彰 @周家志 @黄吉遇 @朱金莉…  相似文献   

5.
取自陕北民歌的《东方红》,传唱了59年,传唱了几代人,唱红了全中国,但在它久唱不衰的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人们一直都认为耳熟能详的《东方红》出自陕北歌手李有源,而事实上原创作者却另有其人。这位默默无闻客死西安的词作者,没有随着颂歌的唱红让人熟知,反而因此在“文革”中遭受了牢狱之灾。所谓“李有源一气唱出《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歌的词作者,多年来都是署名李有源;曲调是陕北民歌。解放初期,《东方红》的词作者署名为李增正(李有源的侄子)。(1…  相似文献   

6.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这首著名的陕北民歌,从上世纪四十年代从陕北唱到全国,后又唱到国际范围一些国家,如今已经传唱了六十多年,它的旋律被很多人所喜爱,它的知名度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很大的。直到今天,一些民歌歌唱家、业余民歌手还把这首《蓝花花》作为自己的保留演唱节目经常演唱,真可谓久唱不衰。  相似文献   

7.
杨建业 《同舟共进》2008,(12):64-64
70多年过去了,陕北的老百姓还会像当年那样,"滚滚米汤热腾腾的馍,招待咱们的游击队好吃喝"吗?"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这首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将我们带回到70多年前党领导百姓反抗压迫的难忘岁月。那时。人民和党心连心,生死与共,鱼水情深。如今。陕北的老百姓还会像当年那样,"滚滚米汤热腾腾的馍,招待咱们的游击队好吃喝"吗?  相似文献   

8.
一曲陕北民歌,道出了中国西部黄上高原的极度苍凉和人们内心的苦涩与坚忍,从那片上地上走出来的许多画家,其画风刚烈如陈年老酒,热辣辣,直抒胸臆其品性也如同黄上高原上疾走的梆子,高亢激越,带有震撼和壮美。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歌坛,“王向荣”这个名字也许没有像一些大腕明星那样受人注目,但他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却响彻大江南北。人们给了他以“陕北歌王”、“西部民歌之王”的桂冠,而他却说,自己绝不敢称王,自己称王之时,便是在歌坛消失之际。从放羊娃到专业歌唱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王向荣就出生在与蒙、晋交界的陕北绥德。这里的男子粗犷豪放,素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美誉。这里是民歌的故乡,人们祖祖辈辈都在唱“信天游”、“二人台”。王向荣从小就在当歌手的父母熏陶下长大。王向荣小的时候就露出了唱歌方面的天赋。那时他还是陕北府谷县新…  相似文献   

10.
老民歌,新延安“煮了哪个钱钱哟下了哪个米,大路上搂柴瞭一瞭你”,“鸡蛋壳壳点灯半窑洞明,小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除了民歌和美丽痴情的女子,似乎什么都不长;老汉身裹羊皮袄,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一面赶着羊,一面唱着“救星毛泽东”……这是很多没有去过陕北的人包括记者本人对陕北延安的大致印象。汽车从西安沿210国道北上,过了铜川市,便进入延安市的黄陵县,接着洛川、富县、甘泉一路走下去,沿途所见,与上述印象大不相同。黄土高坡依旧,却既不见人,也不见羊,大都披着或浓或淡的草木;偶尔可见在河川平坝上劳作的农…  相似文献   

11.
马春香 《前沿》2013,(6):127-128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源泉。它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体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的悠久性、独创性及丰富性,以不可替代的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世界音乐的组成部分。当前,认识和理解"原生态"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不容回避,且具有现实意义。抢救保护"原生态"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张延龙 《创造》2010,(8):114-114
从神木,到子长、吴起,这些民生领域的"平地惊雷"为什么发生在陕北的"能源走廊"上?仅仅是因为这里因煤炭、石油等资源迅速聚集的财富吗?  相似文献   

13.
公路在陕西北部没有山峰的山脊夹道中蜿蜒,仅只十多年的功夫,这里的黄土地便在山河治理中披上了绿装。我想此时如有上千人在这里排阵而舞安塞腰鼓,恐怕也腾不起漫天黄尘了吧。当年那些蹲在墙根晒着太阳,只要一声吆喝,便会齐聚土原之上敲响腰间的鼓儿扭着秧歌,挥洒快乐、抖擞威风、驱赶寒冷的西北汉子如今还在吗?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早已成了陕北汉子的标识,虽然他们再也不用隔着三十里铺吼着信天游与"毛眼眼"拉话话儿了,但展示剽悍和快乐的舞蹈与  相似文献   

14.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这首陕北民歌响遍大江南北,唱出了陕北人的豪放,更是唱出了每个人对家乡的思念与乡愁。家乡的名字是烙在家乡儿女心中永远的地名,每每提起她、想起她,心中都会油然升起一股暖暖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相似文献   

15.
将心情绘成图,素描在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纸上。或暖,或凉的心事,在一把剪刀下展开,又拢起。窑洞里的门槛很低,走出去,就与羊群相遇。山花爬满了窗棂。五彩的剪纸,写意一首悲壮的乡土诗。在陕北,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信天游在耳边回响。黄河,高歌着奔腾的绝唱,Et夜不息。黄土的沧桑,安塞的鼓乐,呼唤久久失落又找不回的灵魂。那豪气,如同心底的潮汛,亦能载舟,亦能覆舟!陕北的汉子,如水的婆姨,将民歌绕在耳畔,系在心间。一把真实的锄头,伴着汗水浇灌土地。荞麦,高梁,黄豆,玉米……如火的希翼,染绿了九村十八乡的贫瘠。走陕北,不由自主会变成一个沉默的人。这里的博大,容纳了尘世。那些黄土上裸露的根,活了血性。沾染在肩上的风尘,只需一场凄婉的唢呐,便如流星般随风陨落。心像镜子一样透明,止静,不惊。让思绪滑翔,在一首民歌里。烈酒焚烧的爱情,吐出丝来。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10,(8):50-51
一个"全民免费教育"的故事,继陕西神木"全民免费医疗"传奇之后,再次跳进公共视野,令舆论沸腾:在陕北小县吴起,不仅自幼儿园至高中全免费教育,甚至连年龄45岁以下的人进行各类技能培训也都由政府"埋单"。  相似文献   

17.
省陕西2007年度"十强县"评比结果出来了。(《华商报》2008年11月6日)和往年一样,比的还是劳动密集型、粗放型的低端产值,拼的还是资源,故7个陕北县份再次拔得头筹。无悬念的结果,无创意的评选,只能说GDP式崇拜症又一次如期发作了。  相似文献   

18.
于浩 《中国人大》2012,(9):24-25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记者用一首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北朝民歌来形容军人的职业风险时,从1968年参军入伍,到2009年从浙江省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退下来的全国人大代表王贺文告诉记者,没有当过兵的人,是不能体会到军人保险法对国家、对军队、对军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陕北民歌《东方红》里有句唱词“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咳呀……”为官一任,就应当干成几件让一方百姓“呼儿咳呀”的好事、实事。——题记石挺是个风风火火的人物。下了单位的班车,直奔办公室。刚掏出钥匙,就听见屋里电话铃响:“叮铃铃……”“什么?”石挺大声问:“有人上访?”“你到厅里来一趟吧。”自治区畜牧厅政治处的一位领导说。  相似文献   

20.
吴薇 《两岸关系》2013,(3):59-61
"中国结"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和一位台湾人密不可分,他就是中国结的命名者、台湾《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黄永松1943年10月出生于台湾省桃园县,1988年开始到大陆采风。几十年来,他致力于创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库,做了很多有趣的记录,米食、面食、风筝、泥塑、淮阳人的祖庙祭、陕北的剪纸、贵州的蜡花……今年1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