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金玉 《前沿》2011,(15):99-103
宪法司法化必然要求法院对宪法的解释权;宪法司法化要求存在一部成文宪法,法院适用、解释宪法有成文宪法的明确授权,解释规则明确,以“权力分立与制衡”为政治原则,拥有解释共同体的传统和遵循先例的整合机制,社会存在司法信赖,法官具有相适应的法学素养和政策判断能力,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而依我国宪法,法院没有适用宪法的职权、没有解释宪法的职权、没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宪法司法化同我国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相矛盾,缺乏遵循先例的传统,既存条件不能满足宪法司法化的要求,宪法司法化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宪法司法化是对宪法性质、功能、宪法效力以及宪法诉讼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人大研究》2006,(4):24-29
为纪念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23周年,推动宪法的实施,使宪法真正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宪法而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宪法,2005年11月26日,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北京大学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和法制日报社在西郊宾馆联合主办了“宪法司法化理论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对宪法司法化素有研究的学者、法官和律师,研讨了宪法在法院如何适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宪法司法化的必要性蔡定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齐玉苓案以后,学界对宪法司法化研究有一个热潮。但是热潮过后热情就过去了。要成就一项制度,必须要有一个持续性的研究和不懈的推动才…  相似文献   

3.
早在80年代,理论界就曾讨论宪法司法化问题.宪法司法化的障碍源于最高人民法院1955年和1986年做出的在法院判决中不准引用宪法的两个批复.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在"冒名上学"案中做出了关于法院判决中可以引用宪法的相反批复,从而使宪法司法化问题再度引起理论界的关注.本文拟就宪法司法化的含义、现状和难题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4.
《人大研究》2001,(11):15-16
20 0 1年 7月最高人民法院的一项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也许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然而 ,它却在法学界和司法界引起强烈的震动。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宪法能否司法解释并且在司法判决中被直接援引 ?也有人称 :新的司法解释首次宣告了宪法的司法适用效力 ,这将对推进中国宪法走向宪政起到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民基本权利的效力主要由公法效力(直接效力)及私法效力(间接效力)两个层面所构成,而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效力分别为宪法司法化和宪法私法化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公民基本权利效力结构二元性是指公民基本权利同时具有公法效力和私法效力。其基本秩序是以公法效力为主、私法效力为辅。中国宪政的选择应以近代立宪课题为重心,以宪法司法化而不是宪法私法化为宪政实践的真正方向。  相似文献   

6.
徐灼  吴国民 《传承》2009,(2):150-151
我国宪法司法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人们宪法意识的不断提高,也需要我国的宪政建设不断发展。我国宪法监督司法化的实现,要在克服现行的宪法监督体制的缺陷的基础上,大胆的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成熟的宪法监督模式。从宪法监督的主体、范围、程序等主要方面逐步构建理想的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宪法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7.
葛天博 《前沿》2011,(23):103-106
被学者称为"宪法第一案"的齐玉苓案在当代中国宪法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宪法作为政治意图的设计文本,意味着法治是立宪意图的实施形态。宪政不过是改良的法治,由此,宪法司法化不过是想象中的伪命题。或许,理性地接受一个社会成熟的过程,较之期待法治"建设"一蹴而就,不啻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宪法司法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人们宪法意识的不断提高,也需要我国的宪政建设不断发展.我国宪法监督司法化的实现,要在克服现行的宪法监督体制的缺陷的基础上,大胆的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成熟的宪法监督模式.从宪法监督的主体、范围、程序等主要方面逐步构建理想的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完法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9.
娜琳 《前沿》2006,(3):108-110
宪法效力在我国一直以间接效力为主流学说,而宪法作为最高法不应只能通过普通法律实现它的价值,其适用范围还应包括国家机关的侵权行为,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乃至公民个人的侵权行为,也即传统的私法领域。  相似文献   

10.
徐沛亮 《人民论坛》2010,(6):108-109
宪法的主要功能是就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国家的基本策略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法律特征也不能被忽略。我国宪法司法化面临着观念的挑战、体制的制约、司法人员素质较低等诸多困难。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国在民主法制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宪法司法化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1.
范殿勤  宋丽琼 《理论月刊》2003,(12):103-104
我国宪法对司法制度的规定并没有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只是现实的操作与宪法设计时的初衷不尽相符。司法改革应该向宪法规定的制度靠近,这才符合法治国的要求。因此找出中国司法现状同宪法规定的差距就成为进行司法改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肖巧平 《湖湘论坛》2003,16(6):52-53
一、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概况在上个世纪 80年代中期 ,我国司法领域是拒绝宪法司法适应的。自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雇工合同“工伤概不负责”是否有效的批复》首次确认人民法院有权直接援引宪法规范作为处理民事纠纷的依据之后 ,宪法在司法中逐渐地被适用。1995年四川省新津县人民法院在审理王玉伦、李尔娴诉新津镇蔬菜村土地转让费纠纷案[1 ] 中援引了宪法男女平等原则。 1988年四川省眉山县人民法院在审理刘明诉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二处第八工程公司、罗友敏工伤赔偿案[2 ] 中援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4 2条第二款规定。 2 0 0 …  相似文献   

13.
“宪法司法化”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司法化”不仅语义不清晰,而且表述的内容欠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已由宪法明文规定。这个体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它迄今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宪法确定了的体制,是不宜轻易改变的。事实表明,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正朝着逐渐完善的方向发展。当前的任务是如何更好更快地去促进这种发展,而不是要偏离它,另用最高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的美国式体制去取代它。  相似文献   

14.
田翔 《学习与实践》2003,(10):62-64
宪法是根本大法,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但是在日常司法运作中,我们却根本看不到宪法对日常生活的具体影响,它总是潜伏在其它法律的背后,似乎与我们的寻常事务无关。正是宪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宪法的非司法性,使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似乎成了一种空泛之谈、一种政治意义上的口号,这影响了我国宪法这一根本法的法律地位及其最高效力在国民心中的真正确立,不利于法治理念在国民心中扎根。本文试从宪法最高效力的基础,宪法最高效力与司法方面进行论述,从理论上阐述宪法司法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以期推动我国宪法法院成立或宪法对司法实践指引,加速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完善了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这一宪法新内容有望成为具有司法可诉性的宪法条款.据报道,去年索赔1.6亿元的"民告官第一案"最近又起波澜,因不服广东高院于去年作出的终审判决,原告陈锦洪依据刚通过的新宪法中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内容申请再审.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实现宪法司法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实中,强大的媒体侵害处于劣势的公民的隐私权和表达自由权的情况屡屡出现.由于我国普通法律中对隐私权和表达自由权的规定不完善,有必要针对媒体侵害隐私权和表达自由权的诉讼实行宪法司法化,即援引宪法相关条款,结合普通法律的规定来审理这类案件.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S省基层人民法院判决文书的实证分析显示,在司法实践中法官援引宪法主要目的是说理。援引宪法说理可以起到增强判决正当性、提高判决可接受性等正功能。由于援引宪法说理无明文要求,同时也增加法官的说理负担,故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着法官不当援引宪法,误读宪法本质含义、援引宪法流于形式等做法,反而有损宪法权威与司法威信。因此,应规范司法判决援引宪法说理的方式,争取从形式援引走向实质援引。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宪法司法适用模式,在保证各国宪法的有效实施、实行法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分别对三种模式进行介绍,并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20.
周航 《岭南学刊》2020,(4):82-88
将纸面的宪法转变为行动中的宪法需要有恰当的宪法实施机制安排。我国理论界对有效的宪法实施方式争论颇多,但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宪法如何实施的政治决断可知,全面且有效的实施路径远不止司法方式一途,且更适合进入司法领域的是有明确规则规定的部分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在新的宪法实施要求之下,根据宪法的规定和我国宪法实施的特点,有必要构建由中国共产党、不同的国家机关和公民参与的多元化宪法实施机制,以确保宪法全面实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