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的全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变化。这种变化既有人们所熟知的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也有其他的人口趋向,如:人口结构的区域性不平衡、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等,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福祉,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已经死了!主是关注我的著作的读者可能早就已经熟悉了我的这一惊叹。西方哲学之死不在其他,而是在于它根本上已经不再可能有效地关心全体人类的命运了,说得更尖刻一点,即西方哲学的道义之心也早就已经死了,本来这一观点还有待时日,通过我的大量著述慢慢向读者作出解说,想不到美国和北约用炸弹的更轰动的形式为我作出了有力的证明,而三位无辜的中国记者的鲜血和生命又更是为这种证明附加上了一种为全人类报丧的沉痛的噩耗,也向21世纪的全人类突显了未来的恶兆。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启示之年,面对着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错落起伏的地球表面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深为人类狭小的生存空间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而焦虑担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科学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纪,也是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不断升高的世纪,为了生存与发展,现在人类正处在一个不断协调自然界各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历史时期。充分利用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通过改变各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充分发挥系统内外各组成要素的最大生产潜力,在各生态系统本身与各生态系…  相似文献   

4.
到2000年,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3亿以内,较)l画度地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计划生育工f基本实现以宣传教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避孕5主,并逐步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由以2又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gg、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5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宗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到2010年,5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以内,使出生人口素质进一Z怪高,基本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两个e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1994年中国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与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指出:“制定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人是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力,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解决好人口问题。要解决好人口问题,必须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改善人口结构,走综合治…  相似文献   

6.
“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我们正该重新记起人类很久以前就明白的道理──工作,实际上是生命意义的源泉,否则,就只不过是工作而已。” 阿里·德赫斯曾是著名的皇家荷兰壳牌公司董事,并在该公司工作长达38年之久。他所著的《长寿公司》书, 1997年被美国《商业周刊》杂志评为当年10本商业类最佳图书之一。 德赫斯在多年的潜心研究中发现,《财富》杂志排出的世界500强企业从产生到衰亡,平均寿命为40-50年。他说,绝大多数公司都在其50岁生日之前就衰亡了,换句话说,它们尚未成熟便已夭折。在这里,致命的弱点是缺乏…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高科技世纪始于20世纪中期的新科技革命,到7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新的阶段,即以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标志、以广义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时代。与以往的科技革命相比,高科技时代的意义在于,它使人类由体力的增长和延伸转向智力的增长和延伸。因此它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的技术革命,不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及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摆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提出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百年弹指一挥间,丰富多彩又灾难深重的二十世纪,匆匆地追随历史老人远去的足迹,走向永恒,无论是喜悦还是沮丧,都不能再回头来欢呼或啜泣。一个更具诱惑力、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已翩翩降临人间。然而,挑战与机遇同在,困惑伴希望孪生,二十一世纪也是人类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在21世纪初,各种通信器材将广泛得到应用,每个家庭、办公室、图书馆、学校、研究机构、企业、医院等计算机将进行互联,在家庭的显示终端可以很方便地接收电影、录像、音乐、教育课程等。届时,将出现真正的“无线社会”和办公家庭化,各种智能家用电器也将大量涌入家庭生活中,真正实现家庭生活现代化。 新闻媒介焕然一新 传播较为广泛的报纸将面临一场革命性的转  相似文献   

11.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告:现在全世界人口正以每年8000-9000万的速度递增,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总数将达80亿,为养活这80亿人,那时的粮食产量必须翻一番。但是,由于沙漠化、水土侵蚀、盐碱化和全球城市化趋势,全世界每年永久性丧失耕地700万公顷。此外,淡水也越来越短缺,到2050年,将有50个国家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世界必将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领域剧烈变动、复杂纠葛的世纪,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全球化、传统经济与新经济、法治与治理、政治国家和公共领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等各种发展主题和趋势必将纵深发展、交互渗透.在这样一个背景和框架下,21世纪的中国法也必将在法制现代化的主旋律之下,紧紧围绕这些主题和趋势,不断扬弃,自觉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同时为世界法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最后10年发生了苏联解体、海湾战争、科索沃、危机、南斯拉夫分裂、东南亚金融危机、欧洲统一、北约东扩、美日安全同盟再定义等全球性事件,这些事件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将呈现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欣欣向荣的局面,世界和平仍可确保.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人类将攻克哪些疾病最近,美国《行动》周刊采访了14位著名医学家,对新世纪到来之际人类可望治愈的疾病作出了预测:遗传学——预计人体基因图的绘制这一基因工程将于2005年完成。研究人员可利用基因组为这种疾病设计新药。精神疾病——近年来,新一代药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及其走出低谷的必然性 ;分析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应坚持的几个观点 ;指出 2 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多模式发展 ;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概括、分析邓小平的中国21世纪发展与人类历史进程关系的论述1.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的发展主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使中国能够成为促进世界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力量;2.21世纪中国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宏观构建及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3.21世纪中国将以其现代化成就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世界减少自然灾害会议──21世纪更为安全的世界目的世界减少自然灾害会议是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组织的,并由日本政府作为东道国,将于1994年5月23日至27日在横滨举行。减灾十年是1987年12月通过的联合国大会决议发起的,其目标是通过协调一致的国际...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来,全党都在认真学习和贯彻,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我们看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这既是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也是对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时代性概括,更是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它不仅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理论和实践内涵,标示着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必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相似文献   

20.
朱镕基近日指出,要抢占21世纪世界科技制高点。加入 WTO 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科技等产生重大影响,科技、教育工作和发展战略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要实施若干重大科技项目,合理配置科技教育资源,抢占一批21世纪世界科技制高点,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随着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实施,要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加快专利审批速度,通过提高中国原始性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增强中国科技、经济的竞争能力。要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抓紧研究制订具体政策和工作方案,提高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要尽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改变中国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受制于人的状况,用高新技术标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