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对美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个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同时,遍及城乡每个角落的教堂又无时无刻不在表明,美国也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美国的宗教五花八门,教派之多、宗教组织之活跃,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首屈一指。据1994年的统计,美国总人口中相信上帝的占93%;认为上帝对自己的生活非常重要、自己曾在上帝指引下做出决策的占77%;相信通过祈祷能够与上帝沟通的占76%;每周去教堂的占40%;68%的美国人隶属于某个宗教组织。 对于多数美国人来说,宗教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  相似文献   

2.
张江婷 《学理论》2013,(3):25-27
笛卡尔的哲学体系包含几个重要的命题:"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说"、灵魂肉体两分说,这些都建立在他对上帝及其存在的论证上。"我思"推出"我在","我在"的不完满性推出必有完满的"上帝",因此有上帝赋予我们灵魂的"天赋观念",才使得人们从一无所知开始追求真理。笛卡尔肯定"上帝"的存在,肯定"上帝"是"永恒的、全知的、全能的、一切真与美的源头、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所以笛卡尔不是反对"上帝",而是对经院哲学和神学中宣扬的"上帝操纵人的一切"的观点的不满。他提倡理性,认为人们应该排除感性的干扰正确认识自己,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发现真理。  相似文献   

3.
陆鹏飞 《学理论》2008,(24):48-49
舍勒认为,爱在人的存在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是人类认识世界并做出意识行动的前提。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舍勒"爱"的理论,一是舍勒"爱"的理论溯源。二是人命定要去"爱",舍勒认为爱是一种先验的、客观的爱,是超出了人的意志范围的爱,人命定要去"爱"。三是舍勒"爱"的魅力,舍勒认为普遍的爱的秩序是有等级的,要达到等级高的爱,只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否则这种先验的普通的爱就会陷入紊乱。舍勒从价值秩序的直观中洞悉到了社会问题的症结,所以他要激发人们对上帝的无限的爱,使人意识到自己真正的使命,在实践中重建爱的秩序。  相似文献   

4.
赵娜娜  马松红 《学理论》2015,(5):30-31,51
道家思想同基督教文明一样脱胎于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两种不同文明的核心象征"道"和"上帝"理所当然成为人们精神面临困境时的出路。从"寻根"中求"立命",面对两种文明交融的情境,把两种不同文明象征的"道"和"上帝"等同起来是一种误解。道之本质特性和上帝的本质特性的比较表现为:道之无名与上帝之有名;道之无为与上帝之有为;道之无形与上帝之有像;道之二元辩证性和上帝之一统性;道之"出世"与上帝之"入世"。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从泰戈尔、惠特曼、歌德等诗人那里获取创作启示,诗歌的抒情风格由泰戈尔式的冲淡,经惠特曼式的豪放走向歌德式的沉静。假若把人的情感世界喻为汪洋大海,那么,郭沫若在《女神》中的抒情形态可以概括为:泰戈尔式的潜流涌动、惠特曼式的浪涛激越和歌德式的沉静浩淼。  相似文献   

6.
白长华 《学理论》2011,(5):74-75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作为具体的个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它只能从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一个人要想成为他所理想的人物,那就既不能靠自己冥思苦想,也不能靠虚无缥缈的神灵,只能靠自己的行动,只有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7,(7)
正搞新闻的人都明白读者就是上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没有读者,谁为媒体"捧场"?没有读者,媒体还有生存下去的必要吗?没有读者,说明媒体脱离了群众……因此,媒体人对读者怀有很深的感情。鉴于这样的认知,为维护读者的利益,我作为本刊编辑搞了一次"微型行动"——  相似文献   

8.
臧峰宇 《理论导刊》2008,1(2):25-28
政治理想致力于对政治现实的超越,力图改善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命运,任何理想都具有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马克思政治理想同样如此,它是在对旧世界的批判中逐渐成熟的.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考察可以追溯其政治理想之源,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借鉴,马克思确立了哲学变革的价值指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理想的期望所在.马克思对柏拉图主义以来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通过对政治哲学的颠覆实现的,在此过程中确立的"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在政治实践中生成.  相似文献   

9.
崔平  冯东飞 《理论导刊》2001,(12):29-31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区域经济战略的一次大转移。西部大开发要做到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在于要树立经济发展的极限意识与代价意识。一、西部经济发展的极限意识的树立众所周知,从生物学上看,人是一种缺乏自我满足感的有限之物,但人的思想和行动却永远指向无限。尽管在人类之初的远古时代,由于自身力量的渺小和对强大自然力的恐惧,人类为自己的能力设置了种种禁忌,但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当人类从上帝的权威下解放出来之后,便发现上帝不过是自己的影子,人类自己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人们相信,自身…  相似文献   

10.
《理论视野》2010,(5):8-8
<正>《环球时报》2010年4月28日刊发社评指出,美国向中国学习,看来要动真格的了。过去也有美国人这样喊过,但那只是口号。奥巴马政府最近接连的举动让我们相信,美国人正把口号变成行动。  相似文献   

11.
当我看了这份入党申请书之后,感到非常高兴。这份入党申请书写得很好,好就好在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反复比较正确地总结了经验教训,找到了一条光明大道。从这位同学的思想变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对自己的进步会有多么大的影响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相似文献   

12.
万光 《瞭望》2004,(37)
“9·11”后,布什政府在反恐旗号下推行美新保守派全球战略,一段时间美精英层很少置疑。布什在国内获得高支持率,这是由于美当局充分利用并进一步煽动美公众遭恐怖袭击后的震惊、恐惧、报复心态。也由于许多美国人历来有上帝授予向世界推广美价值观的“使命感”,还长期有超强的优越感。同时,布什在“9·11”后就宣布美进入“战争状态”,利用“反恐战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压制国内反对政府政策的种种意见和行动,甚至给这些加上“背叛”罪名。特别是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布什政府操纵舆论,使大多数媒介在一段时间曾竭力“同政府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3.
修养与脾气     
上帝造好人类之后,开始保持沉默。世间似乎没有任何渠道传达上帝对人的评价。上帝可能不愿意说,也许说不过来,人太多。如果上帝观人之成败并做一小结的话,或许说,人之成败不在文化深浅,用功深浅,智力深浅,一半是败在自己的脾气上。  相似文献   

14.
张维为 《党政论坛》2014,(14):25-25
美国梦下滑,中国梦强劲上升中国梦和美国梦都包含生活和政治两个层面。在生活层面,两者差别不大,两国的百姓大都相信通过诚实的劳动,自己的生活可以变得更加美好。过去30多年中,至少已有超过美国人口总数的中国人实现了这样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留学之窗     
《侨园》2019,(4)
正怎样弥补留学美国的缺憾方案一:GAPYEARGAPYEAR就是"间隔年",也就是晚一年申请。在这一年中,你有更多的时间专心提升自己的背景,从而申到更好的学校;也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想学的方向,对自己的专业更有认识,对将来更有规划。最主要的是你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申请。不要觉得这个方案不可行。美国有很多高中生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都会选择推迟一年入学,并利用这一年时间出国学习外语或在国内当义工,以此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并丰富人生阅历,从而更好地选择学业方向。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10,(36)
<正> 虽然付出惨痛代价,但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并非一无所获,应该说是得的有限,失的更多 "今夜,我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已经结束。‘伊拉克自由’行动结束了,现在伊拉克人民对自己国家的安全负有主要责任。"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发表了这番对于伊拉克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10,(52)
<正> 脸谱化对手、神圣化自我的倾向,是美国决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和弱点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美国在亚洲通过军事手段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具体尝试,也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目标与政策策略的实战演练。对美国而言,这是历史上首  相似文献   

18.
缓和与节制     
正人要高兴,有两种方法,一是自己碰上什么好事,二是别人倒霉。据说上帝曾要赐福于某人,条件是他的邻居可得到所赐之物的双倍,此人考虑了半天说:"请让我瞎一只眼吧。"虽然是传说,但是真的可以凭着某些人的乐不可支判断出,这世界上一定又有人倒了大霉。现在这种幸灾乐祸不是藏着掖着,而是可以大声喊出来的,这变成很酷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6,(1)
正2015年12月22日上午,大连市天兴社区活动室可谓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由市侨办、中山公园街道和天兴社区辖区的归侨、华侨、侨眷和社区工作人员等参加的庆祝天兴社区荣获国务院侨办"暖侨敬老行动优秀社区"称号,暨"大连市侨办暖侨敬老行动走进天兴社区"活动在这里拉开了帷幕。在开幕式上,侨眷李君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一定要借此机会说说自己的感想,她说:"我生活在天兴社区真的是太幸福了,虽然孩子在美国,但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是吴波去世十周年,"晚春蚕老丝难尽,孺子牛亡汗未消"。他以99岁高龄谢世,享受了人生的高寿。他的放弃、他的无欲,使他享受到了人生的快乐,也活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他不仅对自己"严苛",对子女更是"冷酷无情"。他鼓励子女们到艰苦的地方生活锻炼,做普通人、朴素人、靠双手创造的人、与百姓亲近的人。大儿子吴本宁当年支边去了甘肃,临行时吴波只送了他一句话:"去,就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能回来。"就这样,吴本宁在甘肃舟曲县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直到退休也没有回到北京。吴波的一位老战友曾想把吴本宁调到兰州市,吴波知道后马上拦住了,说绝不能用自己的影响为孩子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