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西方文化存在“异”的一面,也存在“同”的一面,即“和”、“同”、“一”的思想。很多俄语词的词义本身就表现出“和”、“同”、“一”的思想,汉语也是这样。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民族和中华民族追求的价值取向都离不开“和”、“同”、“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老两国是山水相连的近邻。在我周史籍中,老挝曾称为“堂明”,“道明”,“文单”、“挝国”、“猛老”、“老告”、“哀牢”、“潦查”、“南掌国”等。“老挝”一词,首见于我国明代史籍。东南亚国家的许多华侨多称老挝为“寮国”,则是老挝的同名异译。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国外考古学者曾在老挝地区发现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主流国际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在思潮方面主要有“ 共产主义失败 论” 、“ 历史终结论” 、“ 文明冲突论” 、“ 民主和平论” 、“ 第三条道路” 、“ 主权理论” ; 在理论研究方面主 要有“ 建构主义理论” 、“ 后现代主义” 、“ 全球治理理论” 、“ 国际社会理论” 、“ 国际机制论” 、“ 多边主 义” 、“ 现实主义” 、“ 世界秩序新论” ; 在政策方面主要有“ 人权外交” 、“ 新干涉主义” 、“ 单边主义” 。这 些不同方面揭示了各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预示着未来国际政治研究的 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1986,(3)
“缅甸”在缅语中音为“mima”,中文译为“缅玛”。“缅玛”一词最早见于公元1190年镌刻的古体缅文碑铭上。“缅玛”一词的来源与佛教有关,是从佛教中“梵天”一词变化而来。“梵天”一词的缅语读音为“bima”,中文音译为“别玛”。天长日久,读音渐渐由难趋易,“别玛”读成了“缅玛”。“缅玛”再进一步变化,到近代缅甸人称自己的国家则为“勃玛”了。“缅玛”和“勃玛”,音近义同。在书面文章中用“缅玛”多,在口语中用“勃玛”多。缅文“缅玛”中的“缅”为“敏捷、疾速”的意思;“玛”为“坚硬、强壮”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特征。当下探讨“国家安全”,应注意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联系和区别,古代“国家安全观”可以体现在历代王朝对君王贤能、仁义、礼法、政治制度、民本思想的评议上。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存在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的总基调,其特征是有备无患、具有防御性。“国家安全”与“天子”“臣民”的能动性存在依附关系,与礼法秩序、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统合存在构建关系,民本思想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国家安全”是“外”与“内”的统合体。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国家安全观”存在重中原而轻“夷狄”、重文轻武、重谋轻力等种种局限。历代政权在具体实现“国家安全”方面,重视遣师戍守、设界立关,重视舆图绘制,通过以边拱安、屯田守边、设立“情报”机构等手段强化国家安全。近代以来,维护国家安全的国家“边界线”越来越清晰,中华民族的“总体安全观”越来越强烈,安全观从以皇权为核心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从“内防”“陆防”为主转向以“外防”“海防”为主,进一步向现代概念上的“国家安全观”转变。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可以称之为是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耳闻目睹最多的一些词汇是“新经济”、“知识经济”、“高科技”、“信息”和“网络”等;另一方面,“战乱”、“贫穷”、“落后”、“债务”和“边缘化”等词汇也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  相似文献   

7.
你的长相     
《新青年》2004,(8)
记得我当年当教师教语言课时,有一次我即兴在下课前搞了个小测验,题目是——“请用四个字概括自己的长相。”卷子收上来,学生们的答案分几种。批判主义派的答案有:“偶尔正确”、“惨不忍睹”、“我恨苍天”、“哎——别提了!”、“我想来世”、“影响市容”、“永不瞑目”、“  相似文献   

8.
王志军  夏炎 《和平与发展》2013,(5):1-13,114-128
安纳伯格峰会对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但两国能否真正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构建起新型大国关系,这固然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但关键是要看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能否破“宗教使命”、立“多元主义”;破“线性思维”、立“合作思维”;破“强权干预”、立“协商对话”;破“分裂主义”、立“融合主义”;破“绝对主义”、立“互惠双赢”。  相似文献   

9.
哈密是“哈密瓜”的故乡,也是“新疆奇石”的故乡,还是“盖斯墓”的故乡。 哈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有众多古迹、古城、古墓、古碑、岩画、烽火台等等。是新疆“大漠风情”,“天山风情”,“草原风情”,“民族风情”,“瓜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舆论中,21世纪以来以色列“反恐战”日渐趋向残酷无情,但从以色列自身的视角来看,以色列的“反恐”实践总体上并未脱离以色列国防军“洁净武装”传统信条的“轨道”。以色列“反恐”规范的创制与以色列的“反恐”实践呈现为一种“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态势。“反恐”实践呼唤“反恐”规范的创制,而“反恐”军事伦理诠释和引导“反恐”实践。外延扩大了“恐怖主义”的定义、模糊化平民和战斗人员的区别、重新阐释了“军事必要性”和保护本国战斗人员生命优先于减少连带损伤、另行解释了动用武力的“适度性”等,这些构成了卡希尔和亚德林提出的以色列“反恐”军事伦理的特征。以色列的“反恐”实践及其军事伦理在国际学术界和国际舆论界都引发了激烈的论争,在国际社会仍然以负面态度为主。但以色列国内社会政治的右倾化和宗教化倾向,却为之提供了强大的内在支持。在“民族”与“民主”之间,以色列的民意“天平”出现了向“民族”的明显偏转。秉持宗教锡安主义立场的宗教势力大举渗入以色列国防军,对以色列国防军的“反恐”军事伦理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亚共同体"愿景的虚幻性析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广为流行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包括东亚展望小组、日本和马来西亚分别提出的方案,总体上拥有五大共同的主题,即“东亚共同体”应是“开放的”、“民主的”、“经济驱动的”、“东盟主导的”和“权力平衡的”区域共同体。但这些主题在因果逻辑上有着许多致命的缺陷,从而导致这些构想本质上成为一种具有误导性的“虚幻愿景”。  相似文献   

12.
在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国拜登政府正式提出并实践“一体化威慑”战略概念。“一体化威慑”意味着通过跨越领域、区域、冲突域、部门、盟国和伙伴等五个维度的“一体化”调度,统筹“拒止性威慑”“韧性威慑”“直接和集体施加成本进行威慑”三种威慑逻辑,针对特定的竞争对手和安全问题施加威慑。在战略逻辑上,美国以“不对称多极”格局为基础,以海洋特别是西太平洋为主要场域,以中国为主要威慑对象并以“印太”为建构区域,通过“网络化”的作用方式,灵活统筹并“量身定制”地施加威慑。在“印太战略”推进下,“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成为美国实施“一体化威慑”的范例。AUKUS由美国联合最亲密盟友发起,针对美国所谓的战略竞争对手中国,以西太平洋特别是南海、台海、东海为战略前沿,通过将“欧洲—大西洋”引入“印度—太平洋”来加强跨区域威慑,并以“全政府”方式运作,囊括核潜艇、高超声速等先进能力、网络和太空等重要领域,考虑不同冲突形态,不断取得进展。然而,AUKUS的进一步推进将面临诸多“一体化威慑”固有的内在和外在困难,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反对五色五声之华美,崇尚虚静恬淡,他的“淡”的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蕴,在后世繁衍出诸如“平淡”、“清淡”、“淡雅”、“淡泊”等众多相关的审美范畴,从美感的角度来说,更是体现了以简驭繁的审美张力。庄子的“淡然无极”,不可不说是破执之后的通达。  相似文献   

14.
李锐 《新青年》2023,(6):6-7
<正>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佳木斯大学团委坚持以组织化学习为基本形式,在全校19个二级学院团委、957个团支部、21997名共青团员中,依托“青年大学习”等“中央厨房”,制订“菜单”、精选“食材”、创新“工艺”、培养“能手”,为青年学生烹制有“料”有“味”的理论“盛宴”。制订“菜单”,狠抓组织实施,提供“标准餐”。佳木斯大学团委结合《佳木斯大学青年学生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方案》工作安排,依托团的组织体系优势和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15.
缅甸的拉祜族约有5万人,主要聚居在景栋地区的孟巴和孟萨,在孟东、孟布枝、孟平、孟保、孟加、孟翁、孟延、孟弄、孟林、北登尼、腊戍、果敢和佤区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掸族人称拉祜族为“木梭”或“掸木梭”。“木梭”,缅语的含意是“猎夫”、“猎人”;“掸木梭”则有“掸猎人”之意。他们自称“拉祜”,不喜欢他称。 缅甸的拉祜族分为“拉祜纳”(黑拉祜)和“拉祜西”(黄拉祜)两种。有人又  相似文献   

16.
(一)国家认同的涵义本文简论第二次大战后十二年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首先我有必要确定“国家认同”的定义。所谓“认同”,是英文“Identity”一词的中译,有“身份”、“个性”的意思,至于演衍“认同”一词,如有“归属感”的涵义。所谓“认同”或“归属感”,是指俱(即行为的主体)和个人以外的对象(即客体,包括个人、团体、观念、理想及事物等)之间,产生心理上、感情上的结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优坤 《东南亚》2006,(3):27-34
一、马哈蒂尔外交中的“说”与“做”(一)马哈蒂尔外交中的“说”仔细观察马哈蒂尔的外交语言,可以发现其外交话语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亲”和“一个批”。“三个亲”为:亲亚洲、亲发展中国家、亲伊斯兰;“一个批”是批西方国家,尤其是批美国、英国和以色列。我不想重复马哈蒂尔的豪言壮语,这里主要看马哈蒂尔是如何“亲”与“批”的。1.马哈蒂尔的“亲亚洲”。马哈蒂尔的“亲亚洲”主要表现在他试图以马来西亚所在的东盟为基础,加强与亚洲有影响的力量,特别是中、日两国的团结,形成一种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抗衡的力量,以维护…  相似文献   

18.
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复合体理论”采用物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混合的研究方法,以区域为聚焦点的安全相互依存为基本前提,阐述了由权力分配主导的物质结构和友善—敌意模式主导的社会结构组成的区域安全结构,及其结构变化的“国内—区域—区域间—全球”多层次的动力、“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多领域议题、“国家—非国家”多样性行为体和从“冲突形态”经由“安全机制”到“安全共同体”的连续统一进程。本文以此为理论工具,在分析新兴的“东亚安全复合体”安全结构及其变化的多层次动力和安全区域化现实的基础上,描绘了东亚安全区域主义走出现存的“霸权”、“均势”和“联盟”等“弱安全机制”,经由以“大国协调”和“集体安全”混合体为基础的真正的“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等“强安全机制”,最后至区域一体化推动的内生的“安全共同体”的可选择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必须跳出传统安全思维藩篱,用“广义安全”思维统筹国家安全学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安全是一种呈现和合状态的共享性秩序,广义安全论所要凸显的是体现中国智慧的“和合主义”价值内涵。时代观的转变、安全理论的扩展与深化、安全研究制度化等形成的“大安全”格局是国家安全学的“大语境”;国家安全不仅要关注安全技术、安全事件、安全威胁和安全危机,也要关注安全价值、安全结构、安全趋势和安全方略。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构建中国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总理念”。“人民性”“系统性”“开放性”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理论特色,为国家安全学再定位构筑了全方位的价值坐标。“杂合学科”的逻辑定位,国家安全学三种理论形态的建构,“关系性实在”的本体论反思,“领域延展性”与“学科反包性”取向的揭示,以及“亦”字型高级国家安全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探究,均体现了国家安全学的“广交叉”特征。“大语境”“总理念”“广交叉”三个维度设定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学科“再定位”需要遵循的新坐标。  相似文献   

20.
缅甸人只有名字,没有姓。但人们在称呼对方时,往往按这个人的长幼、性别和社会地位,在对方的名字前面加上一个称呼。如宇努、宇奈温、宇山友、宇丹等(“宇”在中国译为“吴”)。他们并不是姓宇,“宇”是对年纪较大的人的尊称,意思是“先生”或者“伯、叔”。如果把宇字作为姓,称之为宇先生,就成了“先生先生”,那显然是错的。 缅甸人对平辈或青年人称“郭”,是“大哥”的意思。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