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蔚 《前沿》2013,(15):183-184
辽代玺印艺术是中华礼制文化与阿尔泰草原文化的结晶,奠定了第二次南北朝时代北方民族古玺印体系的中坚,其古玺印体系包括宝玺系统、册玺系统、契丹文官印系统、汉文官印系统、宗教印信系统、蕃式花押系统、汉式私印系统、蕃式玺印的附属系统、汉式玺印的附属系统等,在东亚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松州》2014,(4)
辽代马盂山得名于辽代习见的生活器皿马盂;又有永安山、明安山、马云山等别名。马盂山是分散的个体的,喀喇沁旗宁城县平泉县都有自己的马盂山。马盂山又是一个整体,是今日的大兴安岭南麓之七老图山脉。马盂山是土河、三肤河、阴凉河的发源地。喀喇沁旗、宁城县、平泉县同属马盂山覆盖范围的一部分;马盂山(永安山、明安山)在契丹民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是契丹民族的发源地,又是契丹社会上层人物的归宿地。更重要的曾经是契丹时辽朝四时捺钵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3.
蒋金玲 《求索》2012,(3):230-232
辽代南面财赋机构由南枢密院户房、五京计司、三州钱帛司及地方各专门经济机构共同组成,理财职能主要体现在纳与出两大方面,其任职者绝大多数都为汉人,他们不仅掌管着五京州县的财赋,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全国的经济命脉。担任地方财赋长官的汉人大部分有世家背景,其政治前景令人称羡,这是契丹统治者充分信任汉人世家大族的结果,对于辽国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玉环  ;程嘉静 《求索》2014,(7):158-162
草原丝绸之路由来已久,当辽朝重新开辟丝路后,重点加强了对漠北诸部和西夏的控制,从西北和西南两个方位来保障这条丝路的畅通,进而以互市和朝贡的方式加强了和西域诸国乃至中亚、西亚等国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全面的保障体系,对双方的经济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军  王旭东 《求索》2013,(4):68-71
通过深入挖掘现有材料对辽代南京留守予以全面考证,确认有25人曾任职留守,7人没有担任过南京留守。出身家族、仕宦资历、军功、战时需对南京留守选任都有影响,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契丹皇帝是否赏识。南京留守的转迁则有调任其他官职、受到处罚和自然死亡几种情况,由此可以看出辽南京留守选任与转迁具有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6.
佛教对艺术的贡献基督教、天主教崇拜圣物,特别是十字架,此外就是大量兴建教堂,在建筑物方面扬威,在艺术上大量接受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而佛教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我国的罗汉就有五百,又有四大金刚。二千多生来,利用山)l凿石塑造的一些古老佛像更是枚不胜举...  相似文献   

7.
王丽霞  张景明 《思想战线》2003,29(4):114-118
契丹族是辽代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其族源由古代鲜卑的一支演变而来。辽国政权建立后,随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民族融和等因素的影响,契丹族人口经历了由少到多的过程,形成了其人口构成、密度、素质、增长速度、分布状况等方面的特点,他们对中国北部边疆的开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京道是辽代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本为奚人游牧之地,被契丹占领后,辽政权在这里展开了大规模建城运动。中京道城市体系虽是在百余年内完成的,但在不同阶段,其城市的空间分布却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辽代对中京道城市的设置范围经历了由小到大的过程,而建设重心也由东部转移到了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云冈石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的转折点,也为隋唐时期石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反映了北魏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面貌,以及云冈石窟对于后世石窟的影响及其在宗教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珂 《传承》2009,(14):140-141
云冈石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的转折点,也为隋唐时期石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反映了北魏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面貌,以及云冈石窟对于后世石窟的影响及其在宗教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代图籍编修以南面官系统下的国史院、起居舍人院、中书舍人院、日历所为主,而北面官系统的大林牙院也似有一定的著述职能。刻印、抄录图书则由印经院等专门机构完成。图书主要见藏于法务库等专门储库,而其它文翰机构也偶有图书收藏。官修图书之外,辽代私人著述同样丰富,且多见刊刻。辽版书籍装帧一方面继承了唐五代以来的刻书方式,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宋版图书的刊刻技法,同时呈现出一定的契丹民族特色。在书籍传播与流通方面,辽国采取了因地、因时而异的管治策略,对契丹文化的延续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王昊 《求索》2006,(4):203-206
《辽史·地理志》因其粗疏向来为学者们所诟病,故前贤考证、订补其的论著甚多。而笔者在阅读中发现其对辽代的建置有很丰富的地名渊源解释且有一定规律可寻,可据其从整体上探考辽代地名的命名方式及特点。本文从辽代地名通名、辽代地名专名、辽代的侨置与沿袭地名、辽代的美愿地名与重复地名四个方面对这个课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以下简称傣族佛教艺术)是傣族信众为宣扬南传佛教教理教义、表达宗教信念与宗教情感、服务其宗教目的而创作的艺术形式.傣族佛教艺术活动与"赕"关系紧密,从艺术活动的起点--创作动机出发.沿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的接受与传播这条基本线索,可以清晰解构二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戴江 《今日民族》2014,(5):20-24
<正>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美丽地方,各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和谐共生。这里还是我国唯一一个汉传(汉语系)佛教、藏传(藏语系)佛教、南传上部座(巴利语系)佛教齐聚的地方,佛教各派艺术在云南这块土地上交相辉映,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奇观。当我们欣赏诸如阿嵯耶观音造像、剑川石宝山石窟、《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绘画、昆明官渡妙多宗教并存的美丽地方各民族  相似文献   

16.
异质艺术的交流在彼此极力彰显自我个性的同时,又不断汲取和融合对方的精神、观点和表现语言,从而促进自身变革,实现自我的超越与更新。中外艺术交流始于佛教艺术的传播,佛教艺术的传入使中国艺术形成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汉文化特点,给中国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注入了新的成份。对佛教艺术的融合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结果,不仅需要外来艺术为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结构作适当调整,同时还需要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为适应外来艺术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而有所改变,这种双向式的互动与调整是中外艺术得以融合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胡适与佛教     
胡适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反对的是宗教迷信,对于宗教哲学和宗教信仰并不完全反对。他的容忍思想体现了科学主义信仰中的准宗教音调;他的新宗教观援自儒家"三不朽";"管取佛欢喜"体现了胡适对佛教奉献精神的吸收;胡适对佛教由神秘体悟到科学研究对佛教转型起到一定作用;他选择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研究佛教。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佛学     
佛教是一种宗教 ,佛学是一门学问 ,二者相互区别 ,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一些佛学知识 ,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佛教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铁夫 《求索》2005,(11):199-201
柳宗元一生好佛,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又有个人方面的原因,还有佛教方面的原因。具体地说,既有学术上的社会根源和思想基础;又有自己政治上受挫之后,精神受到打击,在佛教中寻求慰藉和解脱,从而皈依佛教的虔诚信仰;还有对佛教基本理论,尤其是对天台宗中道观的思想认同;更重要的是对佛教辅佐教化、阴翊王度、俾民逍遥等社会作用的赞赏。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一社会根源思想基础柳宗元的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百家学说。在儒家与佛教的关系上,他与当时尊儒反佛的韩愈截然不同,提出了“统合儒释”(《柳宗元集》…  相似文献   

20.
佛教 相传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佛教自东汉(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