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族融合与隋唐之际诗风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融合是推动隋唐之际诗风转变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的汉化和汉民族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这种双向的推进,加快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而隋唐政权的基础-关陇贵族集团正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民族融合对隋唐之际诗风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一扫南朝诗歌绮靡纤弱的不良风气,注入了一股高昂开朗,刚健厚重的贞刚之气,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民族大融合具有深层的化意义,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胸怀,促进了思想的自由开放,而且有助于打破旧的藩篱,加快了南北诗风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吕志兴 《法学研究》2011,(4):183-195
南朝法制继承了晋律令的内容和体例,但从刘宋时起即开始形成一些新规定。梁、陈二代都制定了律令法典;梁律令在法典编纂体例方面有重要创新,特别是对《晋令》篇目的删修,开后世令典30篇(卷)体例之先河;梁、陈在重要法律制度上亦有许多创新。南朝法制对北周、隋、唐有深刻影响,是隋唐法制的主要渊源之一,在编纂体例和重要制度创新、文明程度及对后世的影响上均不在北朝之下,学界流行的“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说与历史事实不符,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法律的历史思考田小梅在战国四千余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南北朝是一个十分特殊但常常被人们忽略的时期。在前后二百年中,北方强悍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原有的儒道二教互相高下,整个中原大地南北对峙、东西分裂,狼烟四起,政权更替频...  相似文献   

4.
一九五八年民歌创作中的反现实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五八年,伴随着所谓的国民经济大跃进,出现了由亿万人参加的诗歌创作运动。这无论是在我国诗歌史上,还是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五八年是“诗的时代”,在这个运动中出现的数以亿计的民歌“开了一代诗风”,是“群众共产主义文艺的萌芽”,是“社会主义时代的  相似文献   

5.
自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之后,中国土地关系史上便开始出现了很有特征的均田制度。正如顾炎武所说:“后魏虽起朔漠,据有中原。然其垦田均田之制,有足为后世法者”。(《日知录》卷十《后魏田制》)。均田制在我国封建社会施行了近三百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北魏、北齐、北周只施行于中国北方,隋代将它推行于全国,可惜有隋一代历时太短:唐代的均田制最为周密、详备,执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杰出的诗人郭沫若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在“五四”运动时期,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创了一代革命诗风。他的第一个诗集《女神》,是他著名的不朽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杜甫与盛唐气象的关系一直是学界论争的热点,这关系到对盛唐、盛唐气象以及唐诗分期等一系列古典学重要范畴和问题的重新认识。盛唐诗坛并非一成不变,盛唐气象在其间也有种种变化。开元诗风昂扬乐观,天宝时转为雄浑悲壮,安史乱后则增加了悲凉的因素。但雄浑郁勃、元气完足始终是盛唐气象的底蕴即个性所在,“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杜甫的诗歌创作与盛唐诗坛的发展紧密结合,其诗风也相应有所变化,但杜甫始终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相互依赖理论与全球化时代的南北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南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尤其是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但两之间的相互依赖又是不对称,不平衡的,更多地表现为南方国家对北方国家单方面的依赖。这就使得南北关系不仅没 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有所改善,而且南北差距还进一步扩大,南北之间的等级结构进一步凸显。南北矛盾也随着南方国家的日益贫困化和边缘化而有所激化。南北关系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杨鸿烈先生把“包括自秦亡汉兴历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以至清末两千余年很长的时间”称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儒家独霸时代”,认为这种独霸也就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是从汉武帝“抑黜百家”开始的。目前我国法史学界也多持此说。那么,这种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们认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是  相似文献   

10.
法式善是乾嘉时期秉承唐代王孟诗风的重要诗人。乾隆盛世的诗学导向和淡泊的个性,成就了法式善以清雅见长的诗风。他在致力于对唐代王孟一派的摹写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师法杜甫、白居易和晚唐诗风的诗歌倾向。正因为如此,在他那些熔铸着人生际遇、人文关怀和审美趣味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在追踪王孟一派时,襟怀颇为包容,表现出了在唐诗影响下创作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正是法式善作为清代诗人的独特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中晚唐诗歌史上,姚、贾虽以苦吟并称,但思想境界的不同、时代士风的变迁,已使二人的诗歌精神产生巨大差异.从孟郊、贾岛到姚合,随着苦吟的内蕴变化,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姚合上承王维及大历诗人,融汇张籍、贾岛等诸家之长,成为苦吟诗人的集大成者.他所追求和倡导的"清峭"诗风,代表了晚唐苦吟诗人共同的审美趋向.这是他们在艺术旨趣上最终选择姚合,远离贾岛,形成情感平和、风格雅正创作格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可分为承袭期、反正期、高涨期和汇合期四个阶段。承袭期注重描绘物象的外在形态,风格冶艳;反正期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朝着敦煌、盛中叟原创期咏物词的录城大道反正、回归;高涨期更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并在时代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家国身世之恨的新主题;在汇合期,家国之恨已成为咏物词创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不同词派都注重谋篇布局、造语运典、仍律合韵之法,表明南宋后期雅化、诗化已成为词体创作的共同蕲向。  相似文献   

13.
汉魏六朝诗坛的显著特征是新变,这也是它在中国诗歌史上重要意义所在.具体表现为,诗歌作品记名的普遍化、诗歌地位下移并保持平凡身份、注重形式创造、实现从歌诗到诗歌的转变.该时期诗风更迭频繁而较多个人色彩,"教化"意识相对薄弱而审美追求异常活跃,皆是以上新变诸气象的反映.以前正统诗论视六朝诗歌为代降的过程,并以梁陈两朝为诗歌史上最低谷时期,这种见解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认识汉魏六朝的新变特征和意义,有助于完善诗歌史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4.
梁朝后期出现的宫体诗,与南朝以来的新变思潮、社会流行的重色风气和梁代的好文之风密不可分.受新变思潮的影响,宫体诗在题材上大胆描写女性,并以此寄托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社会上流行的重色风气则对宫体诗抒情模式的形成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宫体诗表达了一定审美规范下的程式化感情.同时梁朝兴起的好文之风,与现实政治形势息息相关,有利于文学集团的形成.此外受萧梁君主审美趣味的影响,文坛上以俗为胜,使得宫体诗具有世俗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玄学、佛学、法家学说和儒学四个层次入手,剖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学世界观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对法和法学发展的影响。指出多元化的法学世界观是该时期立法和律学研究的基础,也是隋唐时期中国法律走向昌盛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词发展到北宋中期,苏轼及其弟子对词诸方面进行了新的诠释,其突出点是表现在词的同体异用,主要点是对词之传统性的反动,有意识地破坏词体的固有特点,更多的是引导词体对诗体的认同.以诗为词,古今均有探讨,多是从创作手法、艺术风格、文体递变等处比照分析,在词的文本方面用功甚深.而词的同体异用现象的产生,是与苏、黄等人对词体定位、有意识地引导和创作分不开的,是他们促使词体的雅化和开放,以及回避诗歌创作诸种因素合成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7.
张菁 《金陵法律评论》2005,(6):108-112,118
兔丝、女萝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植物,很早就成为文人咏颂的对象.汉晋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们日益成为人们自主抒情的意象,并与妇女生活密切相连.隋唐时期相关作品大量出现,诗歌中的"兔丝"和"女萝"柔弱、依附、哀愁,显现出男尊女卑社会中女性身份的基本特征,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性别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法律视野下的唐代假宁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宁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文献记载,至少中国古代从西周时期开始,就有了关于国家官吏请假和休假的法律制度。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唐时期逐步完善。在隋代的《开皇令》中,首创了《假宁令》的篇目。唐代的律、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中,皆有假宁制的规定。充满人文精神的唐代假宁制度对于规范国家官吏的作息时间,提高国家机关的行政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的假宁制度对后世及古代周边国家的行政法律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