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前人多把《老子》“道生一”的“一”理解为最高存在者“道”本身,本文从动态角度指出,“一”应为在形而下的世界中存在的“道”;《庄子·大宗师》中“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一句,本文结合庄子“齐物”思想指出,这里讲的应是事物自身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霸言》篇可能是完成于齐襄王时期,而不是“写于田齐强盛之时”;是具有儒家倾向的谋略学说,而不是“齐法家的政治、军事作品”。《五辅》篇可以从一般地定为“作于战国”,进一步确定为作于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83年之间;它不是“齐法家之作”,而是吸收了法家思想的儒家理论。《君臣上》篇不是“齐法家著作”,其主导思想是儒学。《形势解》篇并不是“无疑属于齐法家学派”,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的儒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仁学》一经问世,对知识界震动巨大,影响深远。西学的介入,是导致谭嗣同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反映在《仁学》中,则表现为对一元的、封闭的、实用的传统型知识结构的突破,代之以多元的、开放的、理性批判的新型知识结构的萌芽。但《仁学》仍是以中学为主体的。“天下一统”观念、凡事求同的思维定式及实用理性依然沉淀在其知识结构的深层,束缚了其知识结构的转型。这同样也是戊戌时期士人知识结构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4.
清代杰出的语言学家段玉裁,继承戴震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己注解《说文解字》的指导原则。段注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语言、考察语词;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和研究语言现象;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研究语言文字现象;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的观点研究语言现象;以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分析和研究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5.
2011年7月4号,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通过这一司法解释的颁布,诸多在婚姻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有了明确的处理方式。其中,《解释三》第十条就按婚前按揭买房所做出的相关规定可谓最为引人注目。其一方面进一步厘清了婚姻关系中的财产问题,为离婚案件中的财产分割提供了清晰的审判标准;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质疑。但本文认为,《解释三》第十条之立法在对体系的维护和对弱势一方的保护两端极力地寻找着一个平衡点,公平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利益。所谓"男权立法"之说,或有武断之嫌。  相似文献   

6.
《现代法学》2000,(1):99-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颁布实施后,结束了我国拍卖活动中长期无法可依的现象,但该法条文过于简单、概括,许多重要的内容都不明确或未细化,应针对这些不足在拟定中的<实施细则>中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7.
《人民司法》2012,(15):113
由《人民司法》杂志社编辑的《法律规则的提炼与运用——<人民司法·案例>重述》系列丛书第一辑共五卷,目前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套丛书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作序,常务副院长沈德咏作总主编,副院长张军和景汉朝作副总主编,人民法院报社总编辑倪寿明、《人民司法》杂志社总编辑柳福华作主编。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决定》已于2022年3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6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4月10日起施行。2022年4月1日法释〔2022〕11号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  相似文献   

9.
蒋依洁 《法制与社会》2012,(19):107-108
2011年8月13日起,《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开始正式实施。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对不动产归属的问题的规定,主要涉及夫妻一方婚前贷款购买房产的归属问题和父母赠与其子女房产的归属问题。这些规定满足了司法实践中的现实需要,明确了不动产的归属,使婚姻双方对离婚后财产的归属具有更加明晰的预期,也提高了法律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理解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浓缩了杰拉西莫斯·山塔斯教授(GerasimosSantas)在大学中教授《理想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全部心得,在这部著作中他围绕柏拉图关于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的论述进行了解析,并指出柏拉图对雅典民主的批判并不毫无依据,是有其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1.
李滇 《行政与法》2010,(1):117-121
判决理由在法学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但是,对于法官而言,却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对司法改革以来判决理由质量变化不大的根源的立体性考察,判决理由始终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原因在于对其价值本位的认知存在偏差。因此,只有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判决理由的价值本位还原于法治价值,方能改善这种局面并走出此种困境进而推动未来司法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永红 《政法学刊》2010,27(5):23-27
"对"字句是法律文本中使用频率较高、应用比较有特点的的句式之一,它在法律文本中主要有强调突显、指示范围、分类列举等语用功能,但运用中有与"对于"句混用现象,并存在滥用、漏用、错用等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死刑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改造的构想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死刑复核程序有一定价值,但存在诸多弊端。即便最高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但死刑复核程序自身的弊端依然存在。应废除死刑复核程序,实行死刑案件二审强制上诉制度,增加三审并原则上设定为法律审。实行合议庭法官一致(或绝对多数)同意时才能对被告人判处死刑的原则,并应对死刑案件合议庭的组成方式进行改革。死刑案件还应充分发挥辩护律师的作用,实现被告人辩护权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刑法修正案(八)》对缓刑适用条件作了一定程度的细化,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没有对缓刑的裁量适用条件进行类型化、缓刑的强制适用条件过于绝对化、缓刑的禁止适用条件范围太小、没有规定适用缓刑的程序条件等。因此,刑法应对缓刑适用条件作进一步细化,以类型化的方式补充缓刑的裁量适用条件,完善缓刑的强制适用条件的规定方式,扩大缓刑的禁止适用条件的范围,增设缓刑适用的程序条件。  相似文献   

15.
胡威  李杉杉 《法学论坛》2007,22(4):141-144
作为一项刑罚制度,不定期刑制度在新派刑法观的理论根基上建立起来,在美国特色的刑法价值取向和司法环境中壮大并引领起一场西方不定期刑的运动热潮,之后却在不足百年的时间内又由美国率先开始废止,继而掀起了"确定刑运动".在我国加快进行法制改革探索之时,有必要对不定期刑制度在美国的兴衰历程进行一番剖析,并从这一看似理论与实践的覆辙重蹈现象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导致国家之间的"水冲突",尤其是因国际河流的利用导致的冲突时有发生。除了政治和外交努力之外,运用国际法的手段来解决国际河流冲突成为各国的共识。本文试图梳理现有国际河流的国际规则,分析国际河流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国际利益冲突,为国际河流开发提出一个新的框架——建立在多边协定根本原则基础上的区域合作机制,以期通过国际法的手段预防和解决国际河流开发引发的国际冲突。  相似文献   

17.
对古籍新整理本特别是公认的典范之作进行平议,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古籍整理出版的质量。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是人们学习和开展《史记》研究工作最常用的权威本,并被认为是古籍整理方面成绩优异的代表作之一。实际上,校点本仅正部分就新生字差错80余处,径自改移增删、脱漏校改符号等古籍整理失范之处不少,吸收学术成果不足,漏校、误校问题亦多。随着当代学术研究的深入,对《史记》有重加整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死刑复核制度具有限制死刑的功能,也是“慎用死刑”的程序保障。现行死刑复核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应当将死刑复核权全部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如此可以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死刑的适用标准,有利于对被判决死刑(立即执行)的人的权利进行救济,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贯彻“少杀,慎杀”的死刑刑事政政策。为解决处理死刑复核案件的效率问题,可在全国设立若干最高人民法院分院负责这类案件的审理工作;同时还应当大力完善这一制度的具体规范,以保障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汪明亮 《现代法学》2006,28(6):172-179
媒体对定罪量刑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以舆论为中介,其作用机制表现为:媒体传播引发舆论,舆论会带来民愤与民怜两方面效果,民愤与民怜成为影响定罪量刑的两大因素。媒体对定罪量刑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受刑事立法、媒体和司法制度等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我国存在着两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刑法解释体系:刑法有权解释体系和刑法适用解释体系。刑法适用解释对定罪量刑有着更加现实和重要的意义。刑事政策是刑法定罪量刑的基础。无论是刑法有权解释还是刑法适用解释,其内容都必须符合刑事政策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