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中国小说史》和南开大学的《中国小说史简编》相继出版。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成果。中国的小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汉魏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算起,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蔑视,古代小说的研究工作显得特别薄弱。乃至直到本世纪之初,依然是“中国小说自来无史”。解放以后,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的同志,沿着鲁迅所开辟的路子,编著了《中国小说史稿》,大体勾勒了中国小说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史略》专篇讨论《野叟曝言》、《镜花缘》、《燕山外史》及《蟫史》四部小说并名之"以小说见才学者"时,并非基于类型归纳或文体判断而言。这些小说依旧被归入"神魔小说"或才子佳人型的"世情小说"中。鲁迅此举实为强调此类小说写作者"自寓"、"寄慨"的创作倾向,突出"以小说见才学者"创作现象于小说史的叙述意义,是其建构"从无意为小说向有意为小说演进"的小说史演进规律之目的使然。这些意图及采用列举式的评判模式,导致《史略》并未妥善处理此类小说作者创作意图与作品实际书写之间的冲突,致使"以小说见才学者"最终偏向析解作者创作意图之一面。学者将"以小说见才学者"曲解为"才学小说"等,并当作重要的小说类型,进一步偏离鲁迅本意。关注古代小说演进过程中出现的"以小说见才学者"创作现象,将比拘囿于"才学小说"从概念到概念的圈定之举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曾经对《儒林外史》作过系统研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小说旧闻钞》和一系列杂文中,他对这部小说的作者、思想意义和讽刺艺术特点等等,进行了极为精辟的分析。1935年,针对资产阶级买办文人关于“中国没有伟大文学”的叫嚷,鲁迅在《叶紫作〈丰收〉序》中深刻指出:“《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鲁迅这段话,对《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作了总的评价,对民族虚无主义者进行了严厉批判,为《儒林外史》的研究工作指明了路子。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是我国十八世纪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造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高度肯定了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但这部小说问世二百多年来,直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对它已经作出了正确的评价。近年来的一些评论文章多认为它是一部“反孔批儒”、“具有反儒倾向”的小说,我们有些不同看法,现提出来冀以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5.
一、张晋藩先生之前的刑法史研究及其特色近代以降,学者对中国刑法史多有研究。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是近代系统探讨中国刑法史的开篇之作,其所用的方法仍是传统经史考证的方法。民国时期对于中国刑法史做专门、系统且深人的研究作品,主要有三部:一是徐朝阳先生的《中国刑法溯源》;二是黄秉心先生的《中国刑法史》;三是蔡枢衡先生的《中国刑法史》。这三部作品是用法学方法研究中国刑法史的奠基性作品,为后来的研究者构筑了一个范式。  相似文献   

6.
晚清小说理论外部规律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指出:“晚清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最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小说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晚清小说理论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以其广阔厚实的内容、新颖独到的见解、较完整的体系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最高峰,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祖国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7.
骑士传奇是西欧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产物,由分封制所造成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现实是其产生、发展的基础。所描绘的种种爱情故事,虽然显得荒诞离奇,然而总是与骑士制度有着种种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人性的肯定。散文体骑士传奇是西欧近世小说的先导,至少从叙事形式和技巧方面为欧洲近世小说提供了范式。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产物,中国中古以后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体制,特别是唐代以来实行的决定中国知识阶层命运和思想状况的科举选官制度,是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产生和长期延续的基础。即使是那些耽于幻想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所描写的虚幻恋爱婚姻故事,也多少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清代前期中、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小说史意义,则在于巩固了《金瓶梅》发轫的以长篇小说描写现实生活的新传统和确立了长篇小说由文人独立创作的新格局。西方和东方这两种文学现象是基于两种社会体制所导致的历史文化的差异,从而证明了制度文化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也提醒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文化背景研究古代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北流市白马镇农民王荣华耗费十年心血写成长篇小说《闯三关》,被中国文联出版社定性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部曲》进行出版,小说分为三部,第一部《心声》,第二部《奋起》,第三部《雨果》,全书150余万字。该书出版后,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认为是中国主旋律作品。小说评论家说《闯三关》是中国“传统文学”向“小说理论文学”转型的一个成功尝试,;文学家说《闯三关》是延续了中国农村文学题材中曾一度影响着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的《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  相似文献   

9.
宣鼎的《夜雨秋灯录》,作为清末著名的文言小说,日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夜雨秋灯录》曾作过如下评介:“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鬼渐稀,而烟花粉黛之事盛矣。”此说既出,几成定论。实际上,申报馆本《夜雨秋灯录》出版后,赝本却大行其道,真本反遭湮没,无论是《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还是广益书局本、启智书局本,真正宣鼎所作仅占四分之一,其中还夹杂着不少狭邪类作品,难怪鲁迅先生会得出如此结论了。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是鲁迅对这一时期自己文艺创作的科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宋元小说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它继承了古代说书艺术、魏晋小说和唐代传奇的现实主义传统,直接奠定了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的基础。研究小说话本的艺术特点,能够邦助我们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演变情况,对今天的文艺创作也能起借鉴作用。宋元时代,说书讲唱艺术中有个专讲“小说”的门类,这个门类的艺人说书用的底本,  相似文献   

12.
旧形式的利用是文学大众化、民族化的核心话题,理论探索很热烈,但创作实践的成功范例较少.以解放区新章回小说为例,梳理章回小说在新文学历程中的发展、评价状况;从民间生态的描画、趣味性的挖掘、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几方面来评析解放区新章回小说的得失,以揭示民间根性、文学本性、民族特性是旧形式利用、新形式形成的出发点,也是文学真正实现大众化、民族化、现代化的基点.  相似文献   

13.
宋人话本《错斩崔宁》乃中国古代著名的“公案”小说 ,流传颇为广泛。本文把它放在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与社会结构里予以考察。首先 ,介绍了这个“公案”故事的梗概 ;分析了这起“冤案”产生的四个原因。它的意义有二 :其一 ,试图拓展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史料范围 ,以期丰富人们研究中国法律史的材料 ;其二 ,试图运用法律—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解读中国法律史 ,以期丰富人们思考中国古代司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有关中国法制史研究,硕果累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专门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陆续出版了几部刑法史、民法史和行政法史。最近,陈汉生先生的专著《中国古代经济法制史纲》(下称《史纲》)的问世,又填补了法史界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方面的空白。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民法、经济法很不发达,历史所颁行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而民法、经济法及其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开始出现了由英雄和普通人共同参与其间的日常生活,这种生活是在一种具体性描写中得到展现的。具体性描写对小说话语的形成具有创造性贡献。在直观、具体、呈现式的描写中,话语不仅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和对话性,而且含混、反讽、矛盾、背离、造成反向阅读的语义也开始形成。由此,小说所提供的普泛原则和抽象的道德判断,也在其自身的具体性描写面前仅具有相对的意义。从小说史看,在《水浒传》中形成的具体性描写对后世长篇小说的话语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就《心史》真伪问题答陈福康先生鲁同群读了陈福康先生《(心史)决不是伪书》一文以后,对陈先生在《心史》研究方面的用力之勤、资料搜集之广,印象十分深刻,也十分佩服。不过,陈先生这篇将近万言的长文并未提出任何足以证明《心史》不是伪书的有力证据,对拙稿的反驳...  相似文献   

17.
《浊江》和《倾城之恋》对于戏剧要素的运用,使得其文本呈现出混合小说与戏剧两种不同文学形式的跨界性。在两部作品中,人物对话中出现的戏剧要素主要体现为视点结构的运用。小说通过弱化叙述者的声音,使文本意义的多重建构成为可能,打破了权威性和绝对性的价值判断。这既是基于作家个人对于戏剧的观察和体悟,又体现出非主体叙述这一女性写作的特征和动荡时期话语权分散的历史必然性。对作为"明治的民间说书人"的樋口一叶,与自称为"自食其力的小市民"的张爱玲之作品的对照分析,可以为不同国籍作者的作品中体现出相似的集体意识这一文学现象,提供具体而微的观察渠道,深化对小说之"社会心理史"意义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 :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是黄宗智先生继《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 :民法的表达与实践》① 后 ,关于中国法律史的第二本专著。作为一个汉学家 ,从其学术脉络上看 ,他最先关注的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史 ,并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著作面世。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他的研究领域逐渐转向法律史 ,原因是他认为 ,法律制度的研究结合了社会史和文化史 ,从而使以往互不过问的两门学科在法律领域得以结合 (黄宗智 :《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系列丛书总序 )。因此 ,研究方向的改变并非…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证》2012,(2):11-12
随着我国公证事业的不断发展.公证文艺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且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证文化百花园。小说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但以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反映公证行业状态的在我国尚属首例,因此,小说《公证人》是中国公证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瑰丽奇葩。透过《公证人》这部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20.
就我所见,张晋藩先生专门关于习惯法、习惯法在中华法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著述不多,他的这方面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2014年陕西人民出版社)的“总序”中,也散见在一些其他作品中。张先生在指导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的过程中,也阐述了他对习惯法的看法。我体会,张先生主要是在研究中国固有社会的民法、在思考中国少数民族法史等论题时集中阐述他的习惯法方面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