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永昌 《党政论坛》2008,(15):48-49
上海市郊农村历来是民风淳朴的地方,但这些年来,不少地方的封建迷信抬头、喜丧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死灰复燃,竟成规模,严重影响到了农村新风尚的形成和农民生活的富裕安康。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增长率已连续4年超过4%,其中2006年更高达5.4%,是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但是,随着不利因素和风险增多,世界经济丧事或将放慢。目前,世界经济主要面临的三大风险,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原副会长、顾问陈道同志逝世〔本刊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原副会长、顾问、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划联络局局长陈道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6年2月27日6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根据陈道同志生前及亲属意愿,陈道同志丧事从简,不...  相似文献   

4.
人不是商品,当然无价。可在现实生活中,评人论事,却常常要讲起“价”来。不同的人生观,对这个“价”也便有不同的理解。 某市机电公司吴经理因病去世,临终留下遗嘱:丧事简办,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骨灰由亲友深埋于家乡山岗上植树以作纪念。恰巧也在这时,市郊的一个体户因车祸身亡,办丧事时其亲属极尽铺  相似文献   

5.
笔者所在的单位,紧邻着一座“城中村”。这里村民们的生活早已城市化了。但是,一些根深蒂固的陈规和陋习仍被保留着,比如在操办丧事时喜欢“热热闹闹地弄点响动”,多年来一直难以革除,令人烦恼不已。每逢这个“城中村”里有人家操办丧事,必定要用高音喇叭连续播放哀乐长达三天。而到了出殡那天,场面则更为宏大。仅燃放的爆竹,就能沿着街道摆上二三百米长,俨然一个  相似文献   

6.
李兴濂 《各界》2014,(12):61-63
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宣懿皇后萧氏,是兴宗生母钦哀皇后弟枢密使萧惠的女儿。她姿容冠绝,工于诗词,能自制歌词并吟唱,擅长弹奏琵琶。从小在良好教育中抚育长大,十四岁时即出落成一位倾国倾城、才艺双绝的美人,以至人们称她为观音。重熙年间,耶律洪基为燕赵王,萧观音以十六岁的芳龄进入王宫,第二年,兴宗去世,耶律洪基入主大位。丧事完毕,道宗便立王妃萧氏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行隆重的册立仪。  相似文献   

7.
(一)上海市郊农村历来是民风淳朴的地方,但这些年来,不少地方的封建迷信抬头、喜丧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死灰复燃,竟成规模,严重影响到了农村新风尚的形成和农民生活的富裕安康。农村的移风易俗,是帮助农民摆脱旧传统的束缚,破除封建迷信,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中国“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走了。没有花篮花圈,没有挽联换掉,没有哀乐悼词,没有长长的告别队伍,也没有留存骨灰,只有他人生的伴侣和思想的同行者杨锋先生为他送行。从停止呼吸、对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到火化完毕,只用了不到三天时间。一代国学大师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开丧葬仪式改革的先河,实行真正的“丧事从简”,体现了钱先生人格的高度净化。人有生老病死,事有婚丧嫁娶。怎样面对和处理这类问题,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各种人物的心态,反映出各种人物的灵魂。钱先生学贯中西,自成一家,饮誉海内外久矣。他生时淡泊名利…  相似文献   

9.
中顾委二十七名党的高级领导最近致信党中央,建议丧事简办,并声明他们死后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不修墓建碑,把他们的遗体献给祖国供医学研究。 读罢这则新闻,笔者感慨良多。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斗争中身先士卒,为时代的前驱。  相似文献   

10.
读薪风霞写的回忆录,时常觉得有趣。比如她写过一把小茶壶,说那是跟随她多年的心爱之物,有一天被她不小心给摔了。新凤霞不写她是怎样伤心怎样恼恨自己。只写不能就这么算了,“我得赔自己一把!”后来大约她就上了街,自个儿赔自个儿茶壶去了。  相似文献   

11.
柳红 《党政论坛》2011,(10):60-61
1978年1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时年75岁的薛暮桥带吴凯泰、余学本去杭州,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想的是要总结28年的经验教训,清理“左”的错误,实际写起来发现很困难,越写问题越多,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很少。  相似文献   

12.
欧石 《民主》2009,(10):40-42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  相似文献   

13.
在一家棉纺厂,有名下岗工人的父亲去世了,厂里连花圈也没有送一个。这名工人心头不快,一气之下纠结几十号人闹起事来。这一事件告诉我们,应该善待下岗职工,勿因小事酿风波。应该承认,大凡有下岗职工的单位都是比较困难的,但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注意人心的安定。再说,单位再穷也不可能穷到连花圈都买不起。就算买不起花圈,去几个人安慰安慰,或出点力帮忙料理丧事总可以吧。下岗职工过去是单位的有功之臣,今天是困难的承受者,同时!是社会积蓄的力量,是财富,我们理应善待他们。善待下岗职工,就要千方百计地关心他们的疾苦,多向…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领导病故,成立个治丧委员会,发个讣告,本无可厚非。但既然讣告里都称"据本人生前和家属意愿,丧事从简",可又依然刊登治丧委员会名单一大串,从市委书记、市长、副书记到全体常委,乃至四套班子主要负责人,一个不漏地榜上有名。制度改革、观念更新到今天了,有必要吗?  相似文献   

15.
丧葬万花筒     
生死这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旅途的终点站,丧葬则是告别人生舞台最后的谢幕。纵观一些中国人对待一生的态度,可以说对一头一尾——生与死异常重视。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死;“棺椁必重,葬埋必厚。”土葬加丧事大操大办,给贫穷的中国人带来许多悲剧。五花八门话土葬  相似文献   

16.
‘放下便是’与‘放不下’黄福群老舍先生生前创作时,曾经自己规定任务每天写两千字左右。但就这样的指标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有时候三天连一个字也写不出,面对着稿纸不知如何下笔。写不出东西往往使作家痛苦万分,同样,一旦文思泉涌来不及写时;也会使作家烦恼不安...  相似文献   

17.
吴营洲 《各界》2011,(9):90-92
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也说知识分子的妻子》,其中谈及“老舍之死”。当时我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8.
钱学森生前一直坚持不准给他写传。有人曾经想写,他知道后十分严厉地说:“我还没死,你们急什么!”  相似文献   

19.
陈利 《党政论坛》2013,(11):51-53
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三大基本功一一能说、会写、肯干,其中“会写”是最核心的工作内容,它是连接“说”与“干”的纽带,是思想政治工作成果最后的“结晶”。政研文章写得如何,直接关系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最终成果的形成与质量的好坏。  相似文献   

20.
可乐 《瞭望》1989,(17)
近年来,婚事大操大办成风,婚礼平均费用看涨猛增,致使青年男女及其父母们大伤脑筋,已司空见惯。据统计,西安市每对新婚青年平均费用去年已达5780元,娶妻费用逾万元,嫁女费用最高也超过5000元。造成喜事不喜的,屡见不鲜。喜事办成愁事者有之,办成丧事者也有之。君不见,为了筹措巨额开支,有的被逼犯罪锒铛入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