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从通江县城出发,一个小时便可到达。红军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500多亩,这是全国最大的、唯一一个由红军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园。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由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负责修建红军烈士陵园,她还亲自设计碑体、题写碑名、绘制图案,当年10月顺利建成。整个陵园由红军烈士墓、红军总医院旧址和红军石刻标语3部分组成。陵园的大门横式牌坊上,雕刻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1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相似文献   

2.
剑锋 《湘潮》2013,(7):50-50
李中权,四川达县人。20世纪30年代初、中期,达县属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1932年前后,李中权全家都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艰苦、激烈的革命斗争中,李中权全家9人中有5人牺牲。  相似文献   

3.
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红军一边打仗前进,一边建立苏维埃政权,壮大队伍。当时,年仅14岁的彭秀才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红军剧团作宣传队长兼演员。  相似文献   

4.
王金波 《党史纵横》2014,(6):56-58,47
正历史上的反"六路围攻"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反围攻作战,其不仅是红四方面军成立以来的空前大捷,对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更对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33年11月至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区粉碎了以刘湘为首是四川军阀的六路围攻。在这次反围攻过程中,红四方面军根据敌我情况、地形条件,结合反"三路围攻"的经验,继续采取了"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分东、西两线对敌作战,严重打击了四川的军阀。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对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5.
《四川党史》2002,(5):33-35
在那中国人民盼解放,求翻身的战争岁月里,徐帅曾率领红四方面军在广元老区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威震敌胆。他踏遍了广元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永不消失的战斗足迹。1932年夏,正当徐帅在鄂豫皖指挥红四方面军取得对敌战斗的重大胜利之际,担任中央分局书记和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张国焘推行了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鄂豫皖根据地的丧失,红四方面军处于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徐帅不畏强敌,视险如夷,处变不惊,力挽狂澜,率全军西行3000余里,出生入死,终于在1932年底进入川北地区,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徐帅是…  相似文献   

6.
正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为打破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入川,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有县级苏维埃政权40多个,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红色政权。  相似文献   

7.
三次进攻出奇兵红四方面军粉碎田颂尧三路围攻之后,积极扩军,将4个师扩编为4个军,加强了部队政治及后勤工作建设,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军队素质,从而使部队大大增强了战斗力。1933年7月7日,蒋介石委四川军阀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联合四川军阀围剿红四方面军。但四川军阀相互混战正酣,刘湘对红四方面军的围攻一时尚未组织起来。为了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解决苏区的食盐问题,扩大川陕革命根据地区域,红四方面军发动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仪南战役的打击对象是田…  相似文献   

8.
川陕红军对中央红军长征的支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中国革命史上,中央红军长征能最终取得胜利,除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与指挥外,还与其他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巨大支援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战斗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的大力支援,更是不可抹灭的。  相似文献   

9.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10.
红军宣传队救了国民党团长的三姨太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红军一边打仗前进,一边建立苏维埃政权,壮大队伍。当时,年仅14岁的彭秀才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红军剧团作宣传队长兼演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队伍中,活跃着一支以"儿童军"著称的队伍——红二十五军,这是长征队伍中最年轻、也是最先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曾经有着两支红二十五军。原红二十五军主力在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后,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的指示,由"那些在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  相似文献   

12.
正1932年12月,因张国焘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导致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为保存革命实力,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进入四川的通江、南江、巴中一带。次年春,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通江成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诞生。之后,红四方面军历时4个月接连打退国民党、四川军阀军队的三路围攻,部队发展到5个军8万多人。这一时期,在四川万源、宣汉和重庆城口、开县一带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大别山区域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出的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红四方面军的创建红军三十一师创建,以柴山堡为中心豫鄂边革命根据地形成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相似文献   

14.
1932年7月至12月,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人民,面对国民党30万大军,展开了空前激烈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重创了国民党嫡系部队,歼敌1万多人。但是,由于未能粉碎“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行了战略转移。第四次反“围剿”斗争虽然失败了,但蒋介石耗费大量精力进行的这次“围剿”,  相似文献   

15.
熊轶欣 《党史文苑》2011,(12):29-30
井冈山行洲红军标语群,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为坚持工农群众正确的政治导向,唤醒工农革命意识,宣传党的执政主张,建设革命根据地发挥了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这些历经磨难保存下来的红军标语,既是革命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革命历史档案,更是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将军的寓所,就红军长征,对老将军进行了访谈。60多年前红军长征中,洪学智同志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 谈起红军长征,洪老深有感触地说,那段路,是靠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走过来的。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1935年5月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的。在此之前,1933年和1934年,红四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巩固和扩大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实力大为增强。全方面军共有兵力5个军约8万余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首先开始了震撼世界的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此后,中央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了机动灵活的作战,准备进军川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为策应中央红军行动,迎接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在建立和巩固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制定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全军训词。这一训词充分表达了红军忠于理想、拼搏进取、敢于战胜一切敌人的顽强意志与英雄气概,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因而根据地的军民把它亲切地称为红军精神。  相似文献   

18.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从1935年3月28日强渡嘉陵江开始的.红四方面军原先活动于鄂豫皖苏区,于1932年12月18日进入川北,很快建立了总面积4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700余万、有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当时在中央苏区的毛泽东曾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  相似文献   

19.
他是学生出身的红十五军创建人,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奋战在鄂豫皖与川陕两个革命根据地。为了革命理想,他别亲离家,改名匿迹,牺牲在长征途中,半个多世纪后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就是与刘伯承、聂荣臻、杨尚昆等并称为“从重庆走出的红军将领”——周吉可  相似文献   

20.
两河口会议     
《党课》2006,(10):90-90
1935年6月16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此时,中央红军约2万人,红四方面军约8万人。会师后,中央红军改称第一方面军。在四方面军工作的中央代表张国焘,从会师一开始就认为当时革命形势低落了,并在战略方针上与党中央产生了根本分歧。党中央的战略方针是:北上建立陕甘川根据地,目前应先夺取松潘,消灭胡宗南部,而张国焘的战略方针是:西进向西康发展,建立川康政府,实现其所谓“川康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