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的历史经历了“强弱型”、“弱强型”两种状态,在21世纪初进入了“强强型”状态,而日本对华政策也渐趋强硬.对中国军事力量日益增强的恐惧,对中国崛起“不适应”的纠结心理,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对中日关系的牵制,日本国内的政治乱局,加上钓鱼岛领土争端的升温,这些原因导致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差,日本国民的“对华好感度”降到了复交以来的最低点,中日建交四十而惑,中日关系正面临严峻的危机和风险.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在本质上,取决于一个半世纪前“脱亚入欧”的日本,能否超越冷战思维和民族主义的情感纠结,诚心诚意地“重返亚洲”.“返亚”可能给日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年友好往来的历史。但是,自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之后,即采取了对外扩张的侵略政策,19世纪70—80年吞并了琉球群岛,大肆侵略朝鲜,对我台湾省发动武装侵略。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开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先声,1931年发动  相似文献   

3.
自安倍晋三再度担任日本首相以来,中日双方围绕钓鱼岛的争端迟迟难以化解,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已不仅限于借助炒作"中国威胁论"来实现政治军事大国抱负,而且倾向于视中国为潜在战略对手,日本对中国在战略层面上的制衡态势愈发凸显。从国际、地区、双边及国内层面看,"美国因素"、中日安全困境的上升通道被激活、中日双边矛盾由过去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向海洋权益之争升级以及两国的国内因素,是导致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钓鱼岛争端的发展、安倍政府的对华政策趋向、美国对日本政策走向的态度以及美中关系的走势。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中国南海的染指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追随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的是不干涉立场。冷战结束后,随着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由于南海战略地位的重大提升,同样也是出于遏制和防范中国的目的,日本开始插手南海事宜,增强自己在南海地区的话语权,而且近年来积极联合美印及东盟国家对中国形成围堵之势。显然,日本的这一系列举动会给南海争端的解决带来不可预知的阻碍,也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周边环境,甚至对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以来,日台关系逐渐升级,究其实质,既有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又有其历史以及经济方面的原因。日本亲台的真正意图是,利用“台湾牌”牵制中国;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企图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防止台湾在经济方面脱离日本;继续为李登辉保驾护航;强化日美安保体制的需要。日本对台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影响到中日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日本战略走向与中日关系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伴随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日本对外战略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05年以来小泉内阁加紧推行“右倾化大国路线”,造成日本同中国等亚洲邻国关系更趋恶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还需两国付出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互毗邻,两国也有2000多年的交往历史。目前,中日关系也是两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向西方学习,这其中也反应了日本"中国观"的转变。欧化时期的历史是日本重新定义自身、定义同亚洲的关系以及同欧洲关系的时期,这期间日本对中国的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规律表现为当中日之间的位阶处于中国强而日本弱的时候,日本仰视中国,并努力向中国看齐;当中日之间的位阶是日本渐渐强大中国衰微时,日本又转变自己学习的对象,这种变化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态度,也表现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上。本文从历史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较为清楚地整理和分析日本中国观转变的两个过程,从日本的国民性、地理因素方面分析日本这种中国观转变的原因,以期对中日外交关系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交往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古典文学不仅在40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也往往给当代中日关系战略研究以生动图景式的启迪,对当代中日外交工作也具有重要价值.温家宝总理曾访日展开“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创作吟诵汉俳,沟通两国民众感情,努力破解中日关系暂时出现的困局,体现了中国“维护稳定、谋求合作”的对日外交政策.中国高校国际关系、外交和日语翻译专业的学生,以及社会媒体从业人员和外交战线的官员,理应加强中国古典文学素养,以利于中日外交事务实践以及亚洲和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9.
日寇利用中国会道门侵华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官方直接关注中国会道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3年红卍字会的东京之行,在大本教教团的支持下不久成立了红卍字会日本总会。1925年5月,又在北京成立“世界宗教联合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逐渐在东北、华北伪化会道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又把这一工作延伸到华北和华中。日军的会道门工作是其对华“总力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手法是鼓吹信教自由,掌控会道门团体,奴化中国民众,巩固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破坏抗日根据地建设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以此推行“以华制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日本人能从废墟中迅速建起一个经济强国,除了外部因素,应该说,也与日本人身上的某些优秀品质有关。这些品质同样值得中国人学习。  相似文献   

11.
在复交以来的中日关系历史长河中,尽管一再出现曲折、低谷、令人不愉快的历史时期,但周恩来、邓小平和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中日两国领导人所缔造的中日友好关系为未来长远的中日关系指明了历史大方向。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在"脱苏入欧"的同时并未"脱亚入欧",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中国身旁出现了一个从战败废墟上实现经济增长"奇迹"的、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日本。在邓小平的提议下,始于1981年的"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迄今已举行了31届年会,成为中国学习日本发展经验和中日相互交流发展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从1979年到2006年,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等对华经济援助对中国和日本都有利,是一项双赢的事业。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二战后日本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使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感"受到挑战应该说是好事,这会促使日本人平等地对待中国,但日本人也不必因为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被中国超过,而使它的感情文化从"希望"变成"恐惧",日本国民应以理性态度对待邻国与世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东亚成为了世界政治中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日本与其邻国之间的领土问题是导致东亚区域不稳定的核心因素,愈演愈烈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使两国处在军事冲突的边缘。当日本与邻国发生领土争端时,日本民众是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支持政府发动军事冲突?为此,作者在日本进行了以民众为对象的调查实验。对调查实验结果所做的统计分析表明,如果目标国是美国的盟国、日本对目标国的经济依赖程度较高,那么日本民众倾向于反对政府向该国发动军事冲突,而目标国在二战期间是否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这一因素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同时,日本的年轻民众表现出了更强的和平倾向。这些结论为中国的对日外交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对于中日钓鱼岛问题等领土争端,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中国外交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重新思考和构建中国的国际安全战略。在经贸领域,可以继续加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以增加日本的退出成本,并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以增加日本国内的舆论压力。此外,有必要开展针对日本年轻一代的公共外交,由此促进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日关系曲折发展,备受各方关注。文章从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日本的内容入手,更深层次地认识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并简要分析其成因,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所谓的台湾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问题,二是外部势力的干涉问题,特别是美国的干涉问题。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所起的首要作用有目共睹,不必细说。关键是,如何看待日本所起的作用?对此很难简单地下结论。这是因为,日台关系有其复杂的各个侧面,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日本针对台湾的一系列举动和态度变化使得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更加复杂化。一、日台关系的历史回顾和日本对台政策的变化。从历史上看,日台关系也远比美台关系密切和复杂。关于日台关系的历史沿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指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它怎样被日本侵占窃据之后,着重揭示近来日本把中国领土钓鱼岛加以"国有化",是企图把其侵占窃据行为"合法化",变成法理占有,而它这么干,又是和国际金融危机后日本政治的急剧右倾化分不开的。日本政治右倾化,其历史根源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二战以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期间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庇护;其近因则是:日本沉沦在"失去的20年"的经济低迷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信心;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而其主要表现则是:否认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参拜靖国神社;否定日本政府1993年、1995年认罪和道歉的"河野"和"村山"谈话;修改和平宪法和重新武装日本。这反映了右倾化的核心是要翻二战的案,要改变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要开历史的倒车。  相似文献   

16.
日本在二战失败后,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内又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奇迹,到八十年代末期日本经济达到了顶峰,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债权国,在全世界都拥有产业。日本的产品,如汽车、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在全世界都受到欢迎,并且有着最好的名声,在全球500强的企业中,日本企业和美国的企业数目基本相同,世界最大的10家银行中有9家是日本银行,日本国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更多的日本人到国外去旅游,居民拥有先进的电器和汽车。日本的成功是令人惊奇的,在探讨日本成功的原因的时候,人们总把日本的管理模式视为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历史问题是横亘在中日之间长期难以解决的敏感话题。自明治维新后,日本侵略野心爆涨,中日关系恶化,日本对中国实施了步步紧逼的军事策略,欲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台湾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日本觊觎良久,终于在甲午战后吞入囊中。日本侵台策略在日本对华军事政策中具有代表性,对于研究日本近代对华政策、日本亚太政策、日本战争思想有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日本由沿袭已久的“贸易立国”转向“海外投资立国”。在这一新的总体战略指导下 ,为了更好地同美欧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进行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 ,日本跨国公司采取了具有特色的海外经营战略 ,本文就日本跨国经营战略中颇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战略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来源于《战国策》,意思是说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这是前人对后人提出的忠告,是不争事实和经验的总结,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历史。在全国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为配合全国的庆祝活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国内著名出版社出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一百部种优秀图书”。笔者参加了其中的《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大型重点图书的编辑工作,看到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胸中的热血澎湃难以平静,心情变得越发沉重,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兽行而愤慨,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