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部队伍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得贤者昌、失贤者亡”①,几乎是历代统治阶级的共识。在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是将选贤任能作为政治统治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对待的。科举制便是在封建社会总结出来的一种比较科学和合理的选官制度。我们认真研究这一制度,可以发现其很多方面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科举制是历代选官体制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古代人才制度大致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春秋战国至秦为草创阶段,汉魏两晋南北朝为过渡发展阶段,隋唐至清为成熟定型和衰落阶段。历史上看,它大…  相似文献   

2.
“洽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亦不少见,所以历代王朝也都很重视“治庸”。尽管效果多数平平,但偶尔也有些人和事令人眼前一亮。 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  相似文献   

3.
“洽庸”,不独为当下的“热词”。古代“庸官”亦不少见,所以历代王朝也都很重视“治庸”。尽管效果多数平平,但偶尔也有些人和事令人眼前一亮。 要了解古代“治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  相似文献   

4.
倪方六 《廉政瞭望》2014,(12):64-65
古代不少行医行规影响到了现代医疗制度,如今医院通行的下“病危通知书”、签“手术同意书”的做法,就是沿袭了古代的一些行规。  相似文献   

5.
胡杨 《学习论坛》2010,26(3):52-55
我国行政监督制度创新既要借鉴制度变迁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路径,又要防止陷入一种“低效锁定”的恶性循环之中。通过对我国行政监督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独立性和依附性、至上性与广泛性、人治性与法治性等内在冲突,并形成了我国行政监督制度变迁的“锁定性”路径。因此,在借鉴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变迁路径的前提下,着力消解古代行政监督制度变迁中形成的“低效锁定”的路径依赖,有助于推进当前我国行政监督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东营市垦利区坚持以“人才链”引领“产业链”发展,围绕建设“产业强区”“创新高地”,聚力实施人才制度改革攻坚,创新打造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模式,筑牢人才引进“蓄水池”,放大人才发展“磁力场”,优化人才服务“生态圈”,打造人才振兴“新高地”,走出了一条“以产聚才、以人促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突出主导产业,筑牢人才引进“蓄水池”。坚持“重点产业在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服务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创新实施链长制、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始于中国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选拔官僚的重要人事制度.公务员制度是现代社会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选拔人才的重要人事制度.虽然公务员制度源于西方的文官制度,但是,中国当下的公务员制度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关的渊源,有人认为,当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就是现代社会的“科举制”.因此,本文通过对古代科举制与现代公务员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综合分析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过往制度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的公务员制度提供更好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强 《新湘评论》2010,(17):4-6
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像抓发展“第一要务”、科技“第一生产力”一样,重视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相似文献   

9.
完颜 《学习导报》2014,(2):58-59
官邸制,简单说来,就是国家向官员提供公房的制度,俗称“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我国古代实际上也实行过“官邸制”。古代的官邸什么样?什么级别的官才有资格入住呢?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就有回避制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古代回避制度的经验对于干部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通过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铲除腐败的生存条件,通过回避制度与其他制度的配套建设使领导干部对腐败行为“不敢为”、“不能为”和“不愿为”。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才已成为制约私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得人才者得市场,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许多私营企业都感叹人才难得,有的老板为争到一名人才,不惜采用高薪聘请、提供专车、宽敞住房等优厚条件,有的还以“技术入股”、“智力股”、“年薪制”等吸引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展开了一场人才争夺战,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私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一些有远见的私营企业来到大学校园公开招聘大学生,使许多人才对私营企业刮目相看。在经营管理实践中,许多私营企业老板已认识到:企业和人才的关系可谓鱼水关系,企…  相似文献   

12.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即推行孙中山先生的“五院”分权制度。考试院为“五院”之一,它综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经验,逐年举行文官考试,选拔官吏。  相似文献   

13.
《先锋队》2010,(12):62-62
中国在3000多年前就建立了退休制度,不过只限于朝廷官员。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别称。“退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退休制度的核心是对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及明清时期。由于古代监察制度本身的缺陷加之受“人治”的影响,尽管它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其历史局限性在所难免。借鉴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当今我国监察制度建设,必须保证监察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重视监察立法,健全监察的法律法规;严格选拔和考核监察官,不断完善监察职能。  相似文献   

15.
束文 《先锋队》2010,(11):59-59
我国古代的许多用人理念,在今天来看,都具有借鉴意义。 “不以前过为过”。楚汉之争中,刘邦争取到韩信等一大批楚营人才,为灭楚建汉立下不朽功勋。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善于从敌营中发掘人才,他对“仕之者”实行“不以前过为过”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开封市委统战部奏响“调研兴部”、“制度建部”、“人才强部”三“部”曲,全面夯实工作基础,促进全市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17.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荐举、贡士在我国古代是一项选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途径。要求官吏给朝廷荐举人才,至迟在西周时代就有明文规定,“周命六卿举贤能”。春秋、战国以前,朝廷还具体规定,诸侯贡士,贡一个合格的称作“好德”,贡两个叫做“贤”,贡三个叫做“有功”,给以“九锡”的荣赏。不贡士的则削地黜爵。周以后各朝,都实行荐举制度。即便在隋、唐以后科举制盛行的年代,荐举制度仍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在实行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流动”.人才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基层一线是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主阵地.推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基础是教育引导,根本是制度设计,关键是环境营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才“下得去、用得上、待得住、干得好”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9.
继承古代的用人思想具有现实意义□胡德成我国古代帝王君臣不管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曾起过什么样的作用,但是他们当中不少人在发现和使用人才上“任人唯贤”的思想,至今闪烁着历史的光芒。请看———一、古人“用贤则治”、“将贤国则安”的指导思想值得我们借鉴。春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在汉代形成的。汉以前,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往往是临时的和随意的,未形成明确的制度。两汉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度,又称选举制度。这是一种“乡举里选”产生,经地方长官确认并定期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所荐举的人才分为三科(三类):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博士弟子。这些人才被荐举到朝廷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