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律师刘洋以个人名义诉讼追索跨国流失文物,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该案6月22日在洛阳正式立案。尽管该案诉讼困难重重前景难料,但刘洋开启了中国个人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序幕,为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一、通过境外诉讼方式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法律背景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中国文物流失惊人,数以百万计,精品即达几十万件,涉及数十个国家。其中一部分是战争情况下被抢走的,另有很大一部分是近年来通过非法走私途径流失海外的。欧洲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国家就是英国,其中又以大英博物馆为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全球文物交易额直线上升,2003年超过了800亿美元。巨大的交易额亿美元,和巨额的利润,直接诱发了全球性文物犯罪,中国、埃及和希腊等文物大国的文物流失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久前发表的“全球防止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报告”公布的数字,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私人收藏家手中的中国文物则在千万件以上。这些文物绝大部分是中国境内各地的非法盗墓者从古墓中盗取之后辗转流失海外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达10万余起,被毁古墓约20余万座。陕西省作为我国文物大省,古墓被盗更是首当其冲。本文首次披露了该省近年来古墓被盗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情况,希望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图为考古人员正在清理出土文物  相似文献   

4.
文物流失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圆明园文物事件使这个问题更加的凸显,但是由于公约适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以及文物返还受制于国内法的规定,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障碍。本文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政治、外交、行政、道德舆论谴责、协商沟通等手段,解决圆明园文物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追索流失海外文物面临着国际法上的困境。根据有关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规定,通过利用中国参加的多边国际条约、国际惯例、跨国诉讼和涉外诉讼等途径来追索流失海外文物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可行的方法是争取与有关国家就有关事项缔结特别协定,由外国力所能及地收复流失文物并将其返还给中国,由中方支付相关的费用;或依据一般法律原则,借助国际司法机构或与有关国家进行协商、达成相互谅解,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措施来追索中国流失海外文物。  相似文献   

6.
构筑防止文物流失的法律长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保林 《检察风云》2007,(10):18-19
长期以来,中国这个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断代的国度,不得不一再体味文物流失带来的切肤之痛.150多年来,无数文物包括大量国宝级文物流失海外,而流失文物到底有多少,恐怕永远是个谜.幸运的是,近几年的中国文物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海外回流文物逐渐增多.   ……  相似文献   

7.
文物流失,中国绝非孤例.世界范围内尚有诸多国家面临相同或相似的追索困境.  相似文献   

8.
1947就从事博物馆工作、今年已经80多岁的史树青,至今仍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工作。谈起中国流失的文物老人心痛不已,他对记者说:“我一生去过世界很多博物馆,中国流失至海外的文物真是太多了,它们就像是一粒粒的珍珠散落于世界各地!”老人的痛心来之于大英博物馆近年来提供的年度报告:该博物馆共保存了23579件中国文物藏品,其中书画、织品等5224件,金石、玉器和金属文物18355件。这些藏品与古希腊、古埃及藏品等一并成为该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在海外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就有精品中国文物不下上百万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横遭侵略凌辱的近代以来被巧取豪夺走的。这些珍宝何时可以回国,则是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物返还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雪 《中国法学》2005,(6):97-112
文物流失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又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一直为我国政府和民间所关注。按照国际公约和国内法的规定,战争时期移出的文物以及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返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公法解决方式和私法解决方式,但是由于公约适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以及文物返还受制于国内法的规定,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障碍。  相似文献   

11.
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中国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2009年,这两件兽首在法国巴黎被拍卖,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谴责。长期以来,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一波接一波地在海外以天价拍卖,拍卖公司并不理会中国政府的反对。无奈之下,中国国家文物局或一些爱国人士为使祖先留下的遗产回归祖国,不惜重金将文物拍下后赠送故宫博物院。虽然文物完璧  相似文献   

12.
国际民事诉讼是追索流失文物的重要途径。在跨国文物追索诉讼中,法院通常依法院地法裁定原告是否具有诉讼能力,但依文物原属国法裁定原告是否适格,因此,追索方可以采取增加原告的策略以提高成功起诉的几率,同时,国家应承担主导角色。文物追索诉讼由起诉时文物所在国的法院管辖,并依法院地法对特定文物属于动产还是不动产进行识别,这是各国普遍认可的两项原则,我国亦应遵循;由于各国普遍适用"物之所在地法"解决文物归属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追索方需对文物交易地所在国的民商法律进行研究以预判诉讼结果;鉴于公法无域外效力,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立法,借助条约机制克服这一法律障碍。  相似文献   

13.
“从几十年来港澳富商巨款回购流失文物献给国家,到今年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圆明园铜兽首拍卖事件,我们正在近乎疯狂地试图追回流失海外的那些文物,然而,如果我们现在不能阻止国内的文物再因为我们的治理不善流失出去,那么,追索流失文物又有什么意义呢?”李健民感慨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国际拍卖行拍卖规则的分析,探究了拍卖行形成拍品权利瑕疵免责行规的深层根源以及该免责给即将于明年春季在巴黎拍卖的鼠首和兔首铜像回归所带来的障碍。并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我国对于流失海外文物在拍卖成交之前和之后分别通过所有权举证和侵权之诉进行追索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日前,大英博物馆将收藏的世界各大洲的部分文物精品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展品中恰好没有中国文物.但大英博物馆想要避免的尴尬依然躲不掉,--国内媒体以<大英博物馆展避开从中国掠走文物>为题予以报道,并再次引发西方国家何时将文物归还中国的热烈讨论.其实,流失海外的文物,确实往往有时代和历史背景的"原罪"问题,但其路径和渠道远非"掠夺"二字所能概括.而且,谈到文物归还时,以何方式归还?主人为谁?以及民间能否允许真正拥有文物,均不可一笔不提地略过.  相似文献   

16.
吕斌 《法人》2007,(8):80-81
被称为"个人追索第一案"的这起诉讼在洛阳得以立案,一方面使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国国宝有了更多回归的希望;另一方面也警示收藏家,在收藏活动中不要违反"规则",要"合法"的收藏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它有着灿灿的文化,无数的文化遗产可以为她作证,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许多文物和瑰宝由于外国的侵略和抢劫以及其他原因(如走私或非法出口)而流失于异国他乡。就外国的侵略掠夺而言,最野蛮的,震惊世界的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掠夺要算是1860年英法联军在侵华战争中,对我国历经清朝几代皇帝苦心经营了150年、凝聚了全中国人民的血汗、代表着中国辉煌、灿烂文化、艺术的宝库,被西方誉为“万国之国”的圆明园的放火烧荒和疯狂地夺取。这种大规模地毁坏和抢劫文化遗产行为,不仅毁掉了一座具有世界文化、艺术价值的圆明园建筑,而且使其内的各种文物被英法军队抢走或毁坏,许多被抢劫的文物至今尚未得到归还。例如,园中的十二兽首人身的生肖,除今年4月30日和5月2日被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青铜牛首、青铜猴首和青铜虎首外,还有7件失落者未归。我国的文物除因外国侵略抢劫而流失外,还因外国人或者国人通过走私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运出中国而流于外国。  相似文献   

18.
河南位于华夏腹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以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漫长的历史岁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迹、遗物,是全国文物大省之一。全省共发现各类有价值的文物点约3万多处,文物保护单位4171处,收藏文物近130万件,约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丰富的文物古迹,同时也成为不法分子涉猎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刘亚 《方圆》2023,(18):40-43
<正>近年来,为了追索流失海外的文物,我国一直在尝试着各种努力,不断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建设,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最近,一部自制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出圈。短片采用拟人手法,讲述了一盏来自中国的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央求在国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带其回国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追索非法流转境外文化财产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回顾了文化财产非法流转之追索法律机制的发展历史 ,然后通过对现今关于文化财产非法流转的追索的三个国际公约的比较评述 ,指出有关国际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中国流失文物的概况 ,分别从建国前和建国后流失文物的追索 ,分析了追索活动面临的障碍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