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历史转型期,近代知识分子以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表达了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必然性,展示了民初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发展进程的变革主流.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用西方法律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法律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敏锐的目光洞察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病灶,进一步推进了政治法律思想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西文化撞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文化采借、重组、交汇、再造的过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出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五四”时期发生了重新估定中西文化价值的东西文化论战,中西文化的冲撞和交汇形成了近代以来的高潮。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惨祸和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中国的先进者既想撷取容纳外来的近代文化,以适应和追赶世界潮流,又想保存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重振和弘扬民族精神。十月革命的炮声,使急于寻求出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说:“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依托,并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密切关系。中国的近代企业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登上历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东方邻邦,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伊始,中日两国又先后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明治以来,日本维新志士发愤图强,师夷长技,大办实业,发展教育,增强军力,使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日本的崛起,对于正在苦苦探索救亡图存路径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康有为、孙中山开始,中国进步人士就发出了向日本学习的呼声.陈独秀从1901年留学日本开始,就了解、认识到日本强大的因素,也主张学习日本以自强,并对中国的近代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代化即工业化,不仅是近四百年来世界历史、人类近代文明史的中心问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中心问题,是近代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的百年追求,更是贵州人民理想与梦想交织的向往.近代化不仅是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而且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观念、素质等全方位的历史进程.它不可能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中,在封建专制下实现.因此,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就成了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先从舰炮练兵术引进,再到制度引进,进而到思想文化更新的变革趋势。中国近代化纲领,就是中国文化进行变革和再建的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之文化革命任务的前半部分,即通过思想文化启蒙从国家、器用观念,向近代国家观念、民族主义、民主意识等的转变,这种历史文化观念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之文化革命的历史使命所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学意义上讲,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文化冲突、整合与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宁波帮称雄近代中国工商界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籍企业家群体的崛起,在近代中国工商界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宁波地处东南一隅,面积不及全国千分之一.而近代以来,.从这里走出家门,在外创业的几代宁波人,却在近代中国创造了辉煌的经济业绩,为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一,领风气之先,迅速挣脱传统杜会的羁绊,投身商品经济的洪流,是他们称雄中国工商界的前提条件.宁波地处海口,自古有“舟楫鱼盐”之利.唐  相似文献   

8.
杜君 《理论学刊》2002,(5):11-13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主要来源于新式学堂、教会学校和国外留学。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帝国主义国家知识分子及工农劳动阶级相比较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其自己的特点。五四以后 30年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为中国现代史写下了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科学价值思想。按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从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和维新运动时期三个阶段,来考察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科学价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杨毓团 《理论学刊》2004,1(8):114-116
中国早期现代化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激烈冲击 ,在荡涤神州的现代化大潮中 ,逐步地从器物、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上对己方文化加以反思和更革。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 ,知识分子们经历了由外向内不断深入的文化解剖与抉择的过程 ,同时也体验到了痛楚日深的意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在西方文化一步步进逼与解构中国文化的过程中 ,中国文化传统基于其与生俱来的保守性而表现出极强的反弹力。故此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无奈于中西文化博弈过程中的两难境地 ,他们只得在文化的宿命中艰难跋涉 ,其…  相似文献   

11.
张昭军 《理论学刊》2004,1(1):87-90
仁、礼、智本是传统儒学的核心范畴,康有为以近代价值观为尺度对它们进行了重新阐释、改造和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化解传统与近代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近代以来,代表工业文明与启蒙理性的外来力量强行闯入中国,使中华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国家危亡。一批胸怀忧患意识、为民族危亡担忧的知识分子在严酷社会现实下向走上既试图守护传统文化又渴望变革、既希望从外来文化中寻求答案又痛苦于被殖民的文化反思道路。上下求索中的关键一环,就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联,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近代中国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13.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一波高于一波向中国涌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知识分子吸取了历史教训最终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历经近代以来的文化探索和选择之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其成果主要体现为:提出了人民富裕的小康社会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生态理念,开启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政党政治演进的重要产物.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发展,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历史前提,旧式政党政治最终归于失败的教训,客观上又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创造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共了直接的历史借鉴.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则为近代中国的政党政治增添了新鲜力量和崭新内容,成为中国政党政治史上的里程碑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指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在军事、工业、文通、通讯、教育、科技诸多领域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脚步,从而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向前发展;洋务派的历史贡献与其开放意识和引进举措、重视经济和科技的思想分不开;洋务运动自身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变与不变的矛盾、"制洋"与"羁縻"的矛盾导致其无力完成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6.
传统义利观的当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玉萍 《理论学刊》2007,3(5):104-106
传统义利观的近代命运展现为排斥与认同的二极对峙,一方面文化批判思潮对其价值取向与近代化进程的不适应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与清算,另一方面新儒家则肯定其正面意义以及与近代化过程的联系性。事实上,传统儒学本身具有意蕴的多重性,简单否定或肯定都有其偏弊,化解传统义利观与近代化过程紧张关系的可能出路在于义利之间的视域转换,即由不谋个人之利转为谋正当合理之利,由不计其功转为计合理之功。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中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所在。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例,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观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中国传统革命思想接引阶级斗争学说,从儒家的大同理想通向科学社会主义,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庸之道和实用理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精神,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形成了互动、融合、共进的双向逻辑关系,这就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由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和历史性借鉴。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早期的读书生活,是他的早期理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学习传统的中国文化典籍.从文学到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认真加以研究,形成了他的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学习传统中国哲学.特别是学习先秦儒家、道家哲学、宋明理学、近代哲学,使他对中国哲学的传统有深刻的了解,为他后来批  相似文献   

19.
论五四精英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五四精英反思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历程,觉悟到先进文化对于改造中国的至关重要性,产生了“文化救国”意识。他们掀动文化变革的浪潮,提倡白话文、开展东西方文化讨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检讨西方文化等等,以期为中国社会的前进寻找先进文化的指导。立足于时代的进化、世界文化的整体性、近代科学的理性主义、大众的普遍性和创新意识,成为五四精英把握先进文化的历史特征。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文化指导中国社会进步的成果体现,表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必然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严复提出实现近代化的本根在于将工业文明的价值基石--"自由"理念内化为国人价值认同系统的核心思想.为此,严复对"自由"价值进行了三方面的演证在主体性方面,他剖析了中西文化根本精神之差异,为建构中国近代的"自由"人格提供了经验性判剧;在客体性方面,他揭示出自由乃人类进化的必然归宿,为创设中国近代的"自由"国度提供了理论底据;在实践领域,他认同西方"消极自由"的意涵,为"自由"进入中国近代化的实践领域提供了可操作原则.据此,严复尽管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中国近代"自由"理念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