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洪琦 《江淮法治》2013,(13):61-61
家,是每个人心目中的香格里拉,木,则让心中的香格里拉更为立体而生动。在我国传统的"五行"之说中,"木"被安放于旭日照耀的东方,有道是"东方春来融融万木长",人类从森林中走来,人类的文明进步与木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并且这个关系不断深入、熟化,人们以木材为友,与它进行情感交流。古往今来,"木",一直以其温和的材料语言、舒适的材料特性、天然的调温调湿性能及优良的加工性能,奇特的情感调剂功能,既是首选家居材料,亦是人类永远的朋  相似文献   

2.
苟峰 《中国审判》2012,(8):98-99
涉案乌木属于无主财产乌木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正因为如此,此案才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与争论。在确定所有权之前,必须厘清其属性,笔者认为在现有民事法律体系下其属于无主财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在对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反思中,西方学者将现代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等归咎到西方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现代工具理性,而对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推崇备至,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灵丹妙药。在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上,东方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天人相分"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合理的态度是恰当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乌木作为一种土地出产物,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因其价格极其昂贵,然而其定性却饱受争议,目前关于乌木归属的主要观点有埋藏物、无主物、天然孳息等观点,本文试着对有关乌木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冀希望于找到乌木归属的有利解决方案,从而有利于以后的法律实践,为天价乌木的法律归属找到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具有以下几点基本特征: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宏观背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辩证法为主线、立足于"历史环境"的唯物史观分析、立足于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来分析东方社会。本文分析了这些特征并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6.
民生     
环保局为啥替污染者“护航”“拍摄对当地环境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5月10日,针对“《无极》剧组在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拍摄时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这一报道,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宣传部的有关负责人回应说。尤为令人不解的是,《无极》剧组对当地生态景观的恶劣破坏没有引起香格里拉环保部门的注意和及时追究;相反,倒是《无极》污染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香格里拉环保局却第一时间出面为《无极》剧组开脱,称污染与剧组无关。一前一后的反应速度简直判若两人。事实上,出现如此情势也并不难理解。香格里拉为了谋求旅游经济的“利”,宣传当…  相似文献   

7.
崔兵亮 《法制与社会》2011,(19):226-227
为了分析社会历史进程,马克思考察了东方社会的中国,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根据对土地所有制的分析,马克思区分了原始公社和亚细亚形态,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专指中国社会发展特征,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指人类古代奴隶制社会经济形态中具有东方奴隶制特点的奴隶制生产方式或东方类型的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民主与法制的历史舞台上,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独领风骚。它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被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经验”或者“东方一枝花”。但是,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为保持生机和活力,彰显其促和维稳作用,急需改革完善和加快人民调解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9.
举报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且有多种形式: 设置"诽谤木"相传这是中国最早的举报形式之一。据《史 记·孝文纪》二年追记,远在5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就立进善 之旌、诽谤之木,政有缺失,民得书于木。"诽谤"的原义是指议论 是非、指责过失,类似现在的提意见等。在尧舜时代,人们在交通 要道上埋设立柱,作为辨认道路的标志,即路标。除这个作用外, 人们还可以在木桩上刻写意见,因此,称为"诽谤木"。到了晋代, "诽谤木"又称为"华表木",华表木顶端用横木与之相交,竖于交 通要道,还叫表木。诽谤木之制,到了南朝梁武帝时,改为在诽谤 木旁设一木函(即匣)。《梁书》卷二载:老百姓给官府提意见,可 以"投谤木函"。这种用木头做的匣子,很类似我们今天的意见 箱、举报箱。  相似文献   

10.
主编的话     
<正>在中国法学杂志社的支持与合作下,《东方法学》于2006年问世。虽然初步为读者所认识,但是"以书代刊"的方式毕竟是一种缺憾,也会影响它的正常发展。经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东方法学》从本期始,成为正式期刊,以新形象与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1.
国际上享有"东方一枝花"美誉的人民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象学心理学和东方佛教心理学这两种学说都从人类的心识出发,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乃是认识主体所显现.本文从两种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发,即通过比较纯粹意识与五位百法、现象学还原与禅定之间的异同,以使得佛教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能够互相阐释、互为补充,共同纠正传统心理学"意识自然化"的倾向,以期实现真正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13.
冯世荣 《检察风云》2013,(13):76-78
在"东方110"开办的二十余年时间里,由于它的突出成绩和积极的社会影响,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宣传部门的褒奖。笔者作为"东方110"电视专栏的倡办和创办直接参与者,实在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可与广大的观众和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4.
刘磊 《法学评论》2020,(2):32-40
法律东方主义是欧美社会想象与误读中国法的结果,表现为欧美学者以西方法治标准来理解检验中国法。欧洲法律东方主义影响到美国,导致美国社会与学术界对中国法产生各种偏见与自负。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与民国时期美国驻沪法院"治外法权"的存在是美国法律东方主义的体现,是美国法制历史变迁中的阴影部分。美国学者络德睦对美国中国法研究中的传统思维定式进行了反思,指出美国法学学术界对中国法的认知存在很多偏见与自负。后殖民法学理论作为后现代法学理论的分支,依附与从属于美国的主流法学,美国学者反思法律东方主义是为了消除美国法律历史上的阴影,为主流法学的发展提供参鉴。中国法学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美国有所不同,各自的司法背景也迥异,后殖民法学理论有其学术价值,但吸纳判例教义学体系的精髓才是学习美国法的优先选项。  相似文献   

15.
社会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自从人类有文明史以来,人类崇尚文明、向往文明;和谐是世间一切事物平衡的最佳状态,社会和谐是人们千百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社会。人们向往和谐、憧憬和谐……新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为这个东方大国的发展之路选定了关键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刘方 《中国检察官》2006,(12):33-35
人类社会检察制度的起源表现出多样性,无论是西方的法制与东方的法制之间,也无论是同属于西方的大陆法系与英美国法系之间,都具有不同发展过程和历史特征。通过对东西方检察制度、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检察制度以及中国检察制度的比较分析和考察,得出人类社会主要类型的检察制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特点,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相互借鉴和吸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提及古代民法,一般都会谈到古代西方,或者是希腊,或者是罗马,而对古代东方的民事规范却很少关注,甚至认为在古代东方社会,根本就没有民法,或者说不存在比较系统、成熟的民法。针对学术界的这一倾向,本文以古代西亚地区的民事规范为切入点,联系古罗马民法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力图说明在古代东方(西亚地区),不仅存在着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民事规范,而且它比人类的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的民法都要早,民法起源于古代东方,起源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本文主要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关系的演化为线索,从两者的争论入手,比较和分析两种理论的异同,进而阐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茶馆》的出国演出是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对于其经典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意义。其在国外演出引起的轰动效应,不仅缘于剧本所具有的超阶级、超时代、超地域的人类"共性"与悲剧意味以及对中国半个世纪社会生活史诗般的生动呈现,还由于其在艺术上的现代品格和东方神韵,对国外观众"期待视野"的应合及拓新。《茶馆》跨文化跨国界演出的成功及产生的交流与互动,是中国话剧与外国话剧平等对话并反向影响外国话剧的成功范例,对于中国当代话剧史的书写和戏剧美学的建构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小波 《法学家》2015,(2):140-154,179,180
当代学者对近代的"民权"概念颇多误读。康有为等人是在与纲常名教相对的话语场景中使用"民权"一词,主要针对"三纲",表达普遍的个人自主性为正当的观念。康派"民权"的核心和根底是"人人自主之权",由此基点进一步向公领域延展,才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构筑出一个以"民"为国家权力本源的公共秩序新图谱。承继康派"民权"精神的革命派,则主要是在东方与西方、民众与君主、汉人与满人的话语结构中使用"民权",他们关于"民权"之正当性和必要性的论证范式,不仅可能侵害了个人自主观念的社会基础,也导致了民权之内在核心价值的消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